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19·全国卷Ⅰ(选择)王位继承制(商周变化)2019·全国卷Ⅲ(选择)宗法制(遗存影响)2018·全国卷Ⅱ(选择)商汤灭夏(原因)2017·全国卷Ⅰ(选择)分封制(文化影响)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19·全国卷Ⅱ(选择)秦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9·全国卷Ⅰ(选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19·全国卷Ⅲ(选择)北宋募兵制2019·全国卷Ⅲ(非选择)汉朝国家治理2018·全国卷Ⅰ(选择)唐代藩镇2018·全国卷Ⅱ(选择)唐代三省六部制2018·全国卷Ⅲ(选择)宋代科举制2017·全国卷Ⅰ(选择)西汉解决王国问题2017·全国卷Ⅱ(选择)魏晋官修史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8·全国卷Ⅰ(非选择)宋明清地方治理(乡约制度)2017·全国卷Ⅱ(选择)明代君主专制异化(宦官专权)命题分析1.先秦、汉唐、明清三个时段选择题命题量大体相当,非选择题一般出自汉唐或明清。
2.注重考查重要政治制度的传承、发展及内涵。
3.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等素养。
4.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注意政治制度在时空转化中的演变,从历史传承角度设问思考。
2.挖掘教材隐性内容,构建知识内在联系。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传承制度。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
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点。
3.商朝行政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称为外服或方国)。
[巩固自查]从下图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答案:上述图示显示: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2.目的。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3.概况。
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定期纳贡述职,随王作战征伐诸侯权利在封疆内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对周代的影响。
(1)积极影响(周代初期)。
①巩固了王权和地方统治,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②推动了边区开发,扩大了疆域。
③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2)消极影响。
造成周代后期的诸侯割据局面,成为周代衰微的制度因素。
[识记导图]分封制的演变及实际效果[易错修正]分封制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西周封邦建国,封建诸侯将家与国紧密结合,形成“尊王”“天下共主”的大一统观念,进而推动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
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分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特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家国合一(家国一体)。
5.对周代的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分封制推行。
[易错修正]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是绝对的。
答案: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则是小宗。
在卿大夫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成为士的大宗。
[识记导图]图解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关系和区别[巩固自查]根据下图信息,宗法观念有什么现代价值?答案: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当今中国社会的管理和家庭生活,对我国社会和谐和家庭结构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目的。
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概念。
(1)“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3.内容。
各种礼乐制度,即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要求不同等级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4.影响。
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5.瓦解。
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识记导图]图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姬(周)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嫡(宗)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序(心)1.“家国同构”。
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
2.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核心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1:西周分封诸侯战略示意图[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指出分封制在对象、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史料研读]分封对象:“成王弟、周公子、功臣、殷商贵族后代”等信息,体现了分封对象的多元化,同时体现了贵族政治色彩;图中显示分封对象姬姓占比大,说明分封制具有血缘政治特征。
分封空间:从地域空间看,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部分封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分封制有利于拓展周代的疆土,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封国名称:鲁、齐等封国名称联想到山东地区别称齐鲁大地,山东简称鲁,这折射出分封制对地理称谓产生了影响,山东简称鲁而非齐,说明分封制具有严格的等级观念;诸多封国名称与中国姓氏一致,这折射出分封制对后世姓氏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2: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史料探究]根据史料2,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史料研读]材料信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统一性;“大小相系、上下藩屏”体现集权性;周代“实际上控制力有限”“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体现分散性的特点。
由此可以推导得出,西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同时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但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阶级关系: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4)政权特征:具有血缘政治和贵族政治特色;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2.分封制的影响。
(1)对周代统治。
①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初期起到了拓展疆土、巩固统治的作用。
③为后期地方诸侯割据埋下了隐患。
(2)对中国社会发展。
①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认同基础。
②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
③促进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华夏族的生长聚合。
④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⑤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
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把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②,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③。
分封④()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①⑤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明素养]本题从西周初期的分封切入,考查分封制在推动文化交流与认同方面的作用,凸显了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家国情怀⑤的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周灭商之后→西周初年;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同为姬姓;河南、山东、北京→王畿之外的不同地方。
[辨选项][深发掘]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
人们恪守一种以文化差异为区分的国家观念,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面貌,使之成为中国的象征;这种文化的获得,或者是向这种文化的靠拢,则成为是否获得华夏族资格(即中国资格)的主要判断依据。
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
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并强化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等功能。
1.(2019·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A项错误;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C项错误;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D项错误。
答案:B2.(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材料中的“孝”“悌”“乐”“礼”等属于道德伦理范畴,都是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强调继任者的“才”,B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C项错误;“察举制”重视“孝”,但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