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一、殷商—甲骨文
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
三、春秋战国—石鼓文
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
稽石刻》
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
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
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
七、两晋—行书:王羲之
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
草千子文》
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
塔铭、《龙藏寺碑》等
十、唐朝
1、楷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
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
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
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
凝式《韭花帖》、李邕
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
十三、明朝—董其昌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
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
快写,可得章草。
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