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课管理制度

备课管理制度

备课管理制度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为使教师形成“集思广益备好课,得心应手上好课,扎扎实实提高质量”的良性循环,特制定本制度。

一、备课管理目标
探索求真务实的备课管理方式,追求高质高效的备课形式,使其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

引领教师养成读书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备课制度
1.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在开学前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以便掌握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弄清全册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脉络,明确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和难点、主要训练项目和课程进度。

2.单元备课应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掌握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弄清本单元教材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各部分的联系,明确重点和难点,安排好教学时间,进行单元备课。

3.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的备课,平时以个人备课为主,每周保证集体备课时间,主要进行整体备课。

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并及时向教导处汇报情况。

4.课时备课应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教法和学法,安排好教学活动过程。

同时,还要注意教具、学具以及辅助手段的设计和制作应用。

5.备课的程序
(1)个体备课。

教师按照备课的要求自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提倡教师借鉴报刊、杂志、网络中以及身边优秀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

(2)同伴互助。

与同年级或同学科有经验的教师一起研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同年级任课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自我反思。

每节课上完后,都要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6.每节课教学完毕,教师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理论层面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写出有深度、有真情实感的教学反思,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

7.各任课教师的教案,在学期结束时一并交教导处。

三、管理办法及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

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教研组,参与集体备课,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突出问题解决在备课环节。

并通过开展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等形式,展示具有实效性、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抓实专题研究。

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确定自己的专题研究项目,深入研究,重点突破。

管理人员的指导要侧重于: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准确,反馈是否有针对性;自主探究学习是否有效。

3.强化课后反思。

教学管理人员听课后,要及时看到教师的课后反思,重点看反思是否能真实反映课的得失,是否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听课后要及时反馈,实事求是地指出教师自我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4.引导读书学习。

将读书笔记改为教学工作手记,每位教师要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将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融合起来,让读书学习切实成为工作的必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