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羁旅沧桑、饱经风霜的杜甫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这是三峡西面地势较高的地方,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是七律组诗,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分别吟咏一个对象,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下面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师配乐示范朗读,正音。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王昭君)。

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昭君终老塞外的悲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昭君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师:曾经有人听琵琶曲听的泪洒青衫,大家知道是谁吗?(白居易)有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

”感动白居易的仅仅是琵琶曲吗?(不是)是什么触动了白居易心中最深沉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际遇)琵琶女的身世际遇跟作者有着太多的相似了,因此他心底最深沉的感慨化作两句诗,大家一起说是什么?PPT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提问:那么在《咏怀古迹其三》当中,杜甫来咏昭君是否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杜甫的生平:PPT4:杜甫: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

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历尽艰危,但创作成就很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十一年间,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我们刚才已经知道昭君的怨恨,她的身世,她的遭遇,那么大家想一想:杜甫是否跟她又着相似的遭遇呢?明确:PPT5:王昭君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师:结合杜甫的生平。

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入朝见妒,因为皇帝的不分忠佞,他无辜遭贬,最后的际遇漂泊西南,客死他乡。

因此昭君和诗人有着共同的恨情,什么呢?PPT 6 恨帝始不见遇作者在吟咏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的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一个是风华绝代的女子,一个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将他们联系起来,因此有诗评家说“杜甫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怀古诗的一个特点:(怀古伤今)(板书)第一首咏怀古迹是借悲昭君来悲自己,后面我们将赏析另外的两首写景抒情(板书)的诗来深入感知诗人的苦痛忧思。

《秋兴八首(其一)》设计: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PPT 7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也是一首组诗,他一共有八首,我们文章当中选择的是第一首,还是请同学们首先来朗读全诗,一起来感知一下《秋兴其一》。

生齐读全诗师点评二、问题设置、鉴赏重点。

问:①大家在朗读过程当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啊?(悲愁)②同学看看在这首诗歌当中哪一联最直接的写出了作者的情,哪一联?明确:(第三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③请学生赏析此联。

师:秋天是一年一度如期而至,诗人是不是仅仅两年没有回家乡?我们说他羁旅半生啊,半生飘零,这个时候我们说诗人决定要买舟东下,要回到故乡,但是由于国内,或者说蜀地干戈未息,战乱不停,因此他回乡的脚步被滞留了,滞留在途中已经两度春秋,刚才同学们说了菊花每年到了秋天,它都会开放,所以我们说丛菊开放,是花开有时,而诗人归家却是?(遥遥无期)因此这一联体现出来的是花开有时而归乡无期,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对往日的不堪回首,和对思乡的那种情绪无法找到依托的沉痛心情。

(生齐读)④这首诗歌这一联是写情,作者是借助哪些景来抒发他的这种情的呢?同学们在另外的几联中来寻找。

写到了哪些景来抒发他的情。

分析其它三联诗歌的内容。

生朗读全诗。

师带领背诵。

《秋兴》写于大历元年,此后第二年,杜甫写下了另一首悲秋之作《登高》。

这首诗也是杜甫滞留夔州所作,我们先来听一听专业人士为我们朗读《登高》。

《登高》设计:一、整体感知:PPT: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配乐诗朗诵《登高》。

男女学生对读。

二、重点探究:提问:同学们读出哪一联诗人的那种悲情最为浓重?(重点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学生在回答其他诗句的时候,也要适当的梳理。

)PPT: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解析:宋代罗大经曾经说过,这一联中十四个字包涵了八层悲意,真是浓的化不开啊,称万里,地之远也。

作者漂泊到离家万里之外。

秋,时之惨也。

我们知道秋兴即愁啊,最容易引起悲愁。

作客,这个作客和咱们今天去到别人家里作客不一样,这个作客是漂泊的意思,所以作客是羁旅也。

常作客,是久旅也。

百年,作者已经到了他人生的晚年,所以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登到高处去,高迥处也。

独登台,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有九月九日有登高祈寿的风俗,应该是家人朋友热热闹闹的去登高,而杜甫此时却是“独登台”。

此刻的杜甫心情的悲愁,他悲的有自然的秋景(板书),还有没有?由自然之秋触发他的悲情,后来呢,他想到自己孤身漂泊、离家万里,又老年多病,这是悲什么之秋呢?悲人生之秋(板书),是不是他的悲愁到了悲人生之秋的时候就终止了呢?不是,还有一联,大家齐读“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请一个同学来解读一下这一联诗歌。

思路:他这一联诗,是说自己虽然已经是满头白发了(他为什么满头白发?)应该一个是人生的年老,还有一个是思国忧民。

(忧国忧民从而使得他白发渐多)师:他刚才说了杜甫已经到了晚年,所以他的头白发很多,再一个呢,他还忧国忧民,这不光是他一个人的悲愁,也就是说这里的“艰难苦恨”不是一个人的艰难,更是什么的艰难啊?(国家)国家的艰难,所以杜甫在悲人生之秋以后,他还悲国运之秋(板书)“艰难苦恨繁霜鬓”这个时候艰难的,有国家时运的动荡,有百姓苍生的苦痛。

诗人的潦倒归结于时事的艰难,潦倒苦恨到了极致,按惯例是要借什么来排遣?(借酒)杜甫应该是个爱酒之人,他在诗歌中还说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而这个时候,愁到极致的时候,更需要借酒消愁,而此刻作者却是因病断酒,诗句当中说“潦倒新停浊酒杯”内心的沉郁自然更加不得舒展。

分析总结诗歌风格: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正如大厦将倾,杜甫他目击、他亲临、他逃离,可是千里万里都只共同上演着同样的悲剧,这让杜甫沉浸在巨大的悲怆之中,杜甫没有李白那样洒脱,他不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他也永远不会有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只能压抑只能沉郁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之下一面心忧苍生,一面又系忧君王,这种痛苦与矛盾磨砺之下的人生,使他在创作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用四个字来概括是什么?沉郁顿挫(板书)“沉郁”就是他感情的悲慨壮大,“顿挫”是他在表达时候的波澜起伏,抑扬有致。

在这三首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苦难”是杜甫人生的代名词,但是杜甫并没有沉浸于个人的不幸之中,而是心忧天下,关心同情民生疾苦,他以满怀血泪的动情歌吟,传达出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他的不朽人格为历代世人所敬仰。

小结:有人说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到底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同学们课后将这三首诗歌熟读成诵,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三首诗歌,去咀嚼杜甫的人生的况味。

作业布置:有感情的背诵三首诗歌。

板书设计:杜甫诗三首怀古伤今悲昭君以自悲也悲自然之秋沉郁(悲慨)写景抒情悲人生之秋顿挫(抑扬)借景抒情悲国运之秋教学反思:高中生对“诗圣”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实际上并不陌生,而杜甫在自己漂泊西南,颠沛流离的人生最后阶段,杜甫及其诗歌,在感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国运的式微。

本课选择了杜甫的三首诗歌,一首怀古伤今诗,两首借景抒情诗。

鉴于学生的学习程度,我决定通过分析三首诗歌分别通过怀古伤今、借景抒情的不同方式(手法)来表达“悲”情(主旨),尝试一节课通过这三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忧苍生,系君王”的博大胸怀,以及此对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