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亨特综合征的护理

亨特综合征的护理

1、疼痛护理
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痛、头痛。

疼痛给患者带来身体舒适的改变。

所以在疾病的初
期应及时做好患者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首先仔细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 解释疼痛的原因与诱因。

告知患者神经痛是该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有时神经痛剧烈、持久, 令人难以忍受。

而且疼痛可出现在皮疹之前, 持续至皮疹消退之后, 告知患者治疗的方法及疾病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不可过于着急, 以减轻顾虑。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如加喷他丁, 解释药物的作用与用法, 帮助患者正确服用。

(局部用阿昔洛韦粉剂0 .25 g +0 .9 %氯化钠10mL 稀释后擦患处, 6 次/d , 对止痛也有很好的效果)在给予止痛药的同时与患者讨论减轻疼痛的方法与技巧, 鼓励患者运用指导式想象、听轻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以达到精神放松、减轻疼痛的目的。

2、心理护理
3 例患者出现口角歪斜, 自身形象改变。

特别是女性, 害怕遇见熟人, 不敢出现在公共场所,容易导致焦虑、急躁情绪。

病例3 住院15 d 均未回家, 每天照镜子抱怨治疗无效, 焦虑情绪尤甚,甚至导致失眠、不思饮食。

家属见此也很焦急, 往往担心疾病是否误诊或者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延误治疗时机。

因此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应针对心理问题, 鼓励患者诉说、表达对面部形象改变后的心理感受和对疾病预后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患者本病大多预后良好, 其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处理是否及时适当。

轻型病例1 ~ 2 月内可恢复;部分病例需3 ~ 6 个月;约75 %的患者在2 ~ 3 月内恢复。

介绍治愈病例, 指导克服焦躁情绪和害羞心理, 正确对待疾病, 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应语言柔和、态度和蔼可亲, 避免任何伤害患者自尊的行为。

可遵医嘱给予调节情绪的药物, 如妙纳。

晚间可给予促进睡眠的药物, 如氯硝安定。

创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睡眠环境。

鼓励家属陪伴, 减少患者的孤独、寂寞感。

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工作。

患者多为中年人, 在家庭和社会中担任多重身份角色, 压力大, 顾虑多, 对治疗和护理期望值高, 抱怨多。

护士应尽快地使其进入患者角色, 耐心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例如推掉一切社会活动, 外出检查治疗时可佩戴眼镜、口罩, 注意自我形象保护, 减少不良情绪刺激。

本组3 例患者在医生耐心解释和护士细心指导下, 加上治疗的有效性, 均能保持稳定情绪, 焦虑、急躁情绪逐渐减轻。

3、耳部皮肤护理
该病征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从局部经过皮肤侵入而致病, 因此保护局部皮肤, 避免感染是本病一个重要的护理环节。

嘱患者忌挠抓, 3 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廓肿胀, 耳廓和耳后乳突部皮肤有散在红色疱疹。

指导患者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做好对症护理, 床单被褥要保持清洁, 内衣应勤换, 且穿着柔软衣服, 以防摩擦皮肤而使痛加剧。

为防止水疱被挤破, 可取健侧卧位。

有水疱出现时, 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 并抽出液体。

如水疱已破, 有糜烂面时, 外涂磺胺嘧啶银软膏再加消毒纱布包扎。

患者注意自己手的卫生, 接触病变部位后及时洗手。

医生和护士在进行查体、治疗护理操作后也应及时洗手, 防止病毒通过接触播散到患者的其他部位或其他患者。

4、眼部护理
由于面神经受损害, 引起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 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 均易导致眼内感染, 损害角膜, 因此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

必须做好眼部护理, 减少用眼, 同时给患者交替滴抗病毒和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或者外涂金霉素眼膏, 动作要轻柔。

嘱患者使用干净的面盆和面巾, 不要让污水进入眼内。

注意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

病室内注意光线柔和, 避免强光刺激, 外出时可戴目镜, 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防止结膜炎的发生, 眼罩必须每天更换、消毒。

治疗期每日遵医嘱, 热水毛巾热敷双侧面部4 ~ 5 次/d ,10 min/次, 特别是对眼睑闭合不全患者眼
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症状, 此法尤为重要;每天自行做面部按摩数次, 由下向上推按;早晚尽可能避免风吹受寒, 避免过度劳累。

5、用药护理
亨特氏综合征用药方式多样且复杂, 有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外涂、口服、肌注、按摩、针灸等。

此外超短波能改善局部血流循环, 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减轻神经受压, 加速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具有直流电与药物离子的综合治疗作用。

冷光紫外线为短波紫外线杀灭病菌作用最强, 它能导致病菌细胞的破坏, 影响其正常代谢、生长、繁殖、致其变异死亡。

同时还能刺激与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增强抗体抗炎作用,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迅速控制炎症, 促进与加速疾病的转归。

尽管方法众多, 患者往往反映治疗效果不明显, 尤其面瘫恢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有些出院后需继续治疗用药。

早期应用激素, 时间3 ~ 5 d , 注意观察激素的副作用, 如全身乏力,低血钾、水肿、高血压、高血糖、感染等。

指导患者注意皮肤清洁, 预防感冒。

女性患者因担心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机体发胖等副作用, 护士应做好耐心细致地解释工作, 减轻其焦虑、担心, 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重返社会。

6、饮食护理
禁烟酒及辛辣食物, 多饮水, 合理调配饮食,刺激食欲。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以免因咀嚼加重耳痛。

口腔内有疱疹或溃疡者给予流质饮食, 调味要清淡, 勿过酸、过甜或过咸, 以免刺激创面加重疼痛。

面瘫患者进食时要防止呛咳。

因面瘫使口腔的自洁功能下降, 食物残渣易存留在口腔内, 每次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做口腔护理, 以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对口腔内有疱疹或溃疡的患者, 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或口腔护理后, 创面涂1 %龙胆紫。

本组3 例患者无口腔疱疹及溃疡, 但由于面瘫出现不同程度的咀嚼困难和食欲下降。

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和心理安慰, 患者的饮食状态有所改善。

7、其他
针灸及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分早期(发病1周内)、恢复期(一般在2 ~3 周)、后期(3 周以后)分期辨证治疗。

早期指导患者自我按摩,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温湿毛巾热敷面部, 2 ~3 次/d , 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口轮匝肌、下唇方肌。

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抬眉、闭眼、努嘴、吹口哨、示齿、鼓腮等动作, 每个动作做2 个8 拍或4 个8拍,
2 ~
3 次/d 。

此外, 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 避免直接吹风, 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添加衣物, 防止感冒。

以上亦可在康复理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脑及颅神经并发症:耳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犯面神经, 但也常累及三叉神经、听神经、吞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还可侵犯脑膜、脑及脊髓, 引起浆液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 6] 。

密切注意患者意识、瞳孔、精神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吞咽、进食呛咳及声音嘶哑的进展和消退情况, 观察呕吐物量、性质、颜色变化;进食宜缓慢, 以糊状、胶冻状、果冻状食物为宜, 避免喝汤, 明显呛咳时宜鼻饲流质, 防误吸继发感染;面瘫未恢复患者因咀嚼障碍、口唇闭合不全, 进食宜缓慢。

低颅压综合征:由于患者频繁呕吐, 进食减少致机体脱水, 加上颅内受病毒感染, 脑脊液分泌减少, 易引起低颅压综合征。

角膜炎和口腔溃疡:3 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 均未出现以上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本病并发症的认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注意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评估, 如头痛、头昏、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 并出现意识或精神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加强饮食、体位及口、眼的护理,以减轻患者痛苦。

9、康复指导
3 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未发生并发症。

面瘫症状较入院时明显好转, 但未能完全恢复至发病前的状况。

出院后在服用营养神经药物的同时, 不管面瘫症状轻重, 都要鼓励患者坚持面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指导其做举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并辅以面部肌肉的按摩,配合针灸、红外线或超短波理疗等, 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早日恢复。

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 调整饮食。

定期门诊复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