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东延线工程环评报告书简本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2009年2月1 工程概况路线起点接梅大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终点,路线经三河镇后继续北上,经沿坑、艾沙、麻湾后穿里妈山、洋陶,在上洋陶处跨漳溪河到达省界处的大埔县西河镇上黄沙村,穿上黄沙隧道广东段至粤闽省界,该方案接福建省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方案I。
本线路方案全长23.757km,行政区划属于梅州市大埔县。
本方案主要控制点:三河、茶阳洋陶、西河上黄沙。
根据本项目各方案的性质、沿线地形、地质、地物、交通量预测结果、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评价结果,本项目分段采用V=100km/h和V=80km/h的设计速度,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24.5m。
本方案桥隧比例:42.6%,桥梁7.882km/30座,隧道2.236km/5座,估算金额16.72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039万元。
本项目初拟于2010年12月正式开工,2013年12月建成,工期三年。
项目地理位置图2 声、大气环境保护目标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3.1 社会环境根据《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方案是:以“九纵五横两环”为主骨架,以加密线和联络线为补充,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以沿海为扇面,以沿海港口城市为龙头向山区和内陆省(区)辐射的路网布局。
布局规划中的“一纵”是指从汕头至福建龙岩(省界),由汕头起,经揭阳、丰顺、梅州至福建龙岩上杭(省界);“一横”是指从福建漳州(省界)至广西贺州(省界),从闽粤省界起,经大埔、梅州、兴宁、龙川、连平、翁源、英德、怀集至桂粤省界。
根据规划,2010年之前广东省重点建设珠江三角洲通往东西两翼和山区的高速公路以及出省通道。
梅大高速公路东延线作为梅(州)龙(岩)高速公路粤境段的一部分,其建设符合《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04-2030)》的有关内容。
根据《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公路方面要建成通往邻省区的主要高速公路通道,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珠江三角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农村公路建设,提高路网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强与周边省区连接的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建设,提高连接泛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
重点建设湛江至徐闻段、云浮至广西苍梧(省界)、罗定至粤桂交界(岑溪段)、怀集至广西信都(省界)、连州至湖南永州段、韶关至江西赣州(省界)、梅州至福建漳州(省界)、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等出省高速公路项目。
梅大高速公路东延线作为粤闽出省通道的一部分,其建设符合《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十一五”规划》。
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广东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筑山区生态屏障,把粤东、粤西地区建设成广东未来快速协调发展的新跳板,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进步、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绿色广东。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中还规划了“四横八纵”交通生态廊道体系建设方案,方案中的中部通道是以广梧高速、梅河高速和G205国道为骨架,连接云浮-广州-河源-梅州,通往福建;“一纵”是以G205、G206 国道、梅汕高速为主,连接汕头-揭阳-丰顺-梅州,通往福建。
因此梅大高速公路东延线作为粤闽出省通道的一部分,其建设符合《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
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要基本得到控制,生态与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粤北山区、粤东和粤西地区生态保持良好。
主要规划任务是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固体废物管理、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
本项目属于非污染型的生态类影响项目,只要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注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建设符合《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有关要求。
线路布设在满足线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大量的拆迁和对村镇的分割。
项目建设方已经就移民拆迁安置问题和当地政府达成一致。
在拆迁过程中,沿线居民必然受到较大影响,由于被拆迁居民的居住条件、人口构成及收入来源等情况不一,所以他们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工程拆迁征地,影响了沿线村民的生活环境,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文件规定,对拆迁人员的安置要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尽量减少当地群众的经济损失,并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3.2 生态环境施工期由于场地开挖、施工便道的设置、弃渣场的弃渣等活动,破坏了地表原有的植被,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对所涉范围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时开山修路过程中,施工活动对公路沿线植被的破坏影响;二是桥涵工程施工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植被破坏将直接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与转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高速公路建成后,对沿线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量增加的汽车尾气对沿线植被的污染。
要减轻这些影响,必须在工程建设时注意保护沿线的现有植被,并在公路两旁按国家有关绿色通道建设的要求,种植对汽车尾气具有吸收能力的植物。
当公路从田野穿过的时候,会把本来生活在此地的动物分隔开来,对动物群落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隔离还会限制某些动物进入它们习惯的繁殖区和觅食区,交通繁忙时,动物穿越公路会增加其死亡率。
梅大高速公路东延线设置了较多的桥梁和涵洞,这些通道可以满足沿线动物正常的迁徙活动。
3.3 声环境公路施工阶段的噪声虽然是短暂的,但由于拟建公路项目施工期长,而且同时采用的施工机械较多,这些机械一般都具有高噪声、无规则的特点,如不加以控制,往往会对附近的村庄、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点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
梅大高速公路东延线营运近期交通噪声的影响较小,远期影响较大;高峰时段噪声的影响明显大于昼间平均水平。
在距离公路中心线200m处,各典型路段不同水平年的交通噪声值均能满足昼间60dB(A)、夜间50dB(A)的2类标准。
按高峰小时环境噪声值统计,未采取防护措施时,近期没有敏感目标的环境噪声值出现超标;中期有1个敏感目标超标,超标量小于1dB;远期未采取防护措施时,共有3个敏感目标不同程度超标,超标量均小于5dB。
超标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桃里,远期高峰小时超3.9dB。
敏感目标中有一所学校——沿坑小学,根据预测结果其远期超标量可达3.6dB左右。
3.4 大气环境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扬尘、粉尘,总体而言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营运期NO2和CO的浓度预测结果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因此营运期汽车尾气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各敏感点尾气预测值与本底值叠加后,NO2和CO的浓度也不会超标。
3.5 跨河桥梁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一般桥梁施工时,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悬浮物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下游200m,到300m左右悬浮物基本沉降完全。
在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施工,悬浮物的影响范围很小。
总体来说,桥梁施工期泥沙不会对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但仍需注意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
3.6 景观影响施工期对沿线景观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弃渣场和施工便道。
在施工期,由于临时建筑及工程施工活动的繁忙进行,其对景观的影响也较大。
在范围较大的景观区域(如河谷河床、山坡等)进行建筑及施工活动,将破坏其和谐性、自然性。
在本工程中,大型临时工程和弃渣场等,与河流、山林在色彩、形态的对比较为强烈,引起的视觉污染较大,繁忙的施工活动会破坏山区原有的静谧。
范围较小的景观区域(如人文建筑等),临时建筑、施工场地和施工活动可能对其产生遮掩或视觉上的不协调。
4 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4.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社会环境:建设单位与地方政府充分沟通,以保证征地补偿资金的充足;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放在第一位,为他们的日后生活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如进行培训帮助再就业,或者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如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负责征地补偿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借鉴其它地方征地工作的成功做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进行补偿安置,如经济补偿与土地资源异地补偿等。
拆迁再安置准备过程中,充分听取沿线拆迁户的意见,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要求;有关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就近靠后、邻村安置、形成新村和往城区安置等各种手段,既要保证拆迁户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原有水平,同时考虑城镇规划布局;拆迁户如采用原地靠后的安置政策,则安置点应远离拟建公路200m以上,避免受到噪声污染。
(2)生态及景观环境:应加强对承包商的环保教育,工程施工过程中严禁施工人员在施工范围外私自占地堆放施工机械或建筑材料;严禁施工人员在施工区域以外的林区活动,特别是采挖、破坏植被;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先与当地政府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有关施工场地、施工临时便道等问题,选地应尽量占用荒地,以减少对作业区及周围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植被恢复的物种应优先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避免引进外来物种,以免影响当地物种的种群结构;预制场、拌和场、料场等临时用地应利用工程征地范围内的土地,并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
临时工程占地在工程完工后要尽快复垦利用和恢复林、草植被。
对占用的农用地仍复垦作农用地;临时建筑拆除、清理后,应对压实的土地进行翻松、平整,恢复破坏的排水、灌溉系统;对占用的林地、荒地在对临时建筑拆除清理后,平整场地,并充分利用表层弃土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3)声环境:在声环境敏感目标附近,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06:00)应停止施工活动;禁止夜间进行打桩作业,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应采用半地下式,并采取木制隔声板等临时降噪措施;学校附近路段在上课时间100m范围内应限制强噪声机械施工,强噪声机械的施工作业尽量放在周末或寒暑假;在村庄密集地段的施工,应合理制定施工便道和环境管理计划,并应在村舍一侧设置施工屏障,以降低噪声污染;公路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
强烈的噪声长期作用于人体,会诱发多种疾病并引起噪声性耳聋。
噪声性耳聋除与噪声强度有关外,还与接触噪声的时间有关。
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承包商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
(4)水环境:施工营地可就近租用附近农舍,这样不仅方便施工人员生活,而且施工生活污水的处理排放可利用现有设施进行;临时堆放在水体附近的建筑材料必须设蓬盖,必要时设围栏;有毒有害的物品如油漆必须远离水体;为防止雨季施工引起突发性污染,在靠近沿线河流、农灌系统的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性沉淀池,使泥沙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