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现代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现代性及其在建筑中的体现一.现代建筑派的起源1.历史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先进的资金、技术与设备,它们突破地域的限制被带到欧洲与北美各地区,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而生产方式的机械化又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新的研究手段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口也在成倍的激增,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政治舞台。

对于功能单一化的传统古典主义建筑来说,它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而随着许多新技术、新材料的问世,使能更节省成本、时间、功能更加多样化的新型建筑的产生成为可能。

2.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进入19世纪,整个欧美地区迈入了工业化时代,由于资本主义阶层对物质财富的执着追求,随之便出现了具有功能化、多样化、复杂化的建筑。

如出现了同时具备展示、交流、交易等功能的商业博览会、银行机构等。

功能型多样性的建筑更能迎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古老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则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其多功能需求。

而后现代派建筑产生的一个巨大历史推动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由于世界大战过去之后所留下的断壁残百业待兴的局面,城市、街道、建筑被无情的炮火炸得面目全非,一幢幢成本低廉样式崭新功能齐全的现代主义建筑高效快速的拔地而起,城市与街道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原貌。

3.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此时,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仍流行与战后初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依旧有着一席之地。

不过当时对历史建筑的复兴已经不那么严格,经常是有些混杂的产物,因此更多的被称为古典主义或者新古典主义。

把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凑合在一座建筑中的折衷主义建筑也不断出现。

1923年建成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The City of Stockholm)就是一个有名的例子。

这个包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哥特的以及文艺复兴等不同时代的和不同地区的建筑样式组合成这座折衷的浪漫主义建筑。

尽管这座建筑形象优美,但设计思想是向后看的,它缺少新的时代气息。

上述保守派的建筑思想在一战后由于政治、经济等的原因日益显得不合时宜,相反地,革新派那一面却日渐发展。

其中有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

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设计的德国波兹坦爱因斯坦天文台即时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他用混凝土和砖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有些流线型的形体,上面开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象征运动感的窗洞,墙面上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

整个建筑造型奇特,难以言状。

风格派和构成主义派也是其中一集大成者。

最能代表风格派特征的建筑是里特福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

这是由一个简单的立方体,光光的薄片、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穿插组成的建筑。

可以这么说,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的立体化。

4.现代派建筑的诞生可是,尽管上述种种例如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主义派、构成主义派等等本身属于美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派别,实质上并没有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

总的来说,从19世纪后期到一战为止,是新建筑运动的酝酿和准备阶段。

但到20世纪20年代,战争留下的创伤既充分暴露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同时也深刻暴露了建筑中存在已久的矛盾。

于是,一批思想敏锐,对社会事务敏感的建筑师,面对千疮百孔的事实,决心把建筑变革作为己任,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把建筑运动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建筑运动。

后来形成继学院派之后统治建筑界达数十年的现代建筑派。

二.现代性建筑的特点处在现代派发展阶段的建筑师形形色色,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着眼于社会上的中下层与工薪阶层。

为此,在设计方法上有如下特点:1.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2.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3.提高建筑经济性,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合适的房屋;4.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主张创造新风格。

同时强调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主张自由灵活地处理建筑造型;5.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强调空间到体量的总体构图;6.摒弃外表面的装饰,注重建筑内部的合理性及逻辑性。

下面具体举出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展开讨论现代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1.格罗皮乌斯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卒。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

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

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

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

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1925年,包豪斯搬迁,格罗皮乌斯为它涉及了一座新校舍。

包豪斯校舍包括教室、车间、办公、礼堂、饭厅及高年级的宿舍。

校舍的建筑面积接近10000平方米,是一个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中型公共建筑,格罗皮乌斯按照各部分的功能性质,吧整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用房、生活用房、职业学校。

包豪斯校舍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现代性的以下特点:一、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格罗皮乌斯从功能出发,按照各部分的功能需要决定出他们的位置。

比如工艺车间,需要宽大的空间和充足的光线,他将它放在临街的突出位置上。

格罗皮乌斯在决定建筑方案时当然有建筑艺术上的设想,不过他还是把对功能的分析作为建筑设计的主要基础,体现了由内到外的现代性设计思想和方法。

二、采用灵活地不规则构图法则。

三、按照现代建筑材料的结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发展包豪斯校舍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开孔自由。

包豪斯校舍的实验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

这座四层厂房,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

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

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

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

这些观点在格罗皮乌斯1929~1930年和H.沙龙等人共同设计的德国西门子城住宅区,40年代初和M.L.布劳耶合作设计的美国匹兹堡的铝城住宅区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这些观点充分体现在下述建筑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国和E.M.弗莱合作设计的剑桥伊姆品登学院(1936),他和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同人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以及西柏林汉莎区的高层公寓(1957)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

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期,他便致力研究使家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筑设计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建筑并降低造价。

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

可以说,格洛皮乌斯以先锋之姿开创了现代主义建筑之先河。

2.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大师,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现代建筑运动的积进分子和主将。

1887年10月6日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制造者家庭。

他早年学习雕刻艺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在巴黎A·佩雷和柏林P·贝伦斯处工作,1917年移居法国,1930年加入法国国籍。

1928年他与W·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965年8月27日在美国里维埃拉逝世。

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筑》,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1. 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2. 屋顶花园;3. 自由平面;4. 横向长窗;5. 自由的立面。

他的革新思想和独特见解是对学院派建筑思想的有力冲击。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萨伏伊别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学生公寓、平台别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或新粗野主义)。

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有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回复到巨石时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精品。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他从事了大量城市规划的研究和设计,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3.密斯·范·德·罗现代建筑大师。

1886年3月27日生于德国亚琛。

未受过正规的建筑训练、幼从其父学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施工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大样掌握了绘图技巧。

21岁时设计了第一件作品,以其娴熟的处理手法引起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建筑师贝伦斯的注目,而于1908年进入贝伦斯事务所任职。

1919年开始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1926-1932年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副主任,1930-1933年任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校长。

1937年移居美,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这是一件现代主义建筑的精品。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美国伊利诺工学院建筑及设计系馆(1956)、和纽约西格拉姆大厦(1956-1958,与菲利普·约翰逊合作)、朗格住宅、湖滨公寓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等。

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

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风格的顶峰。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

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