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建筑业市场一直保持着年均22%的高速增长,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58万亿,其增加值占当年GDP总值的6.66%。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欧美国家的4%,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2%。

导致目前现状是多钟原因的结果,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也是制约建筑业有好有快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我国已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建筑业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平均只占企业产值的0.027%,而发达国家建筑业企业这一数字在0.3%以上,相差了11倍之多。

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整体战略下,2003年原建设部出台《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原建设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建市〔2007〕72号)第三大条第五项中规定只有符合“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了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才具备申报特级资质企业的资格。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和企业自身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需求下,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企业开始了全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作为巨大生产力,对企业提高效率、提升管理以及降低成本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回顾和展望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与计算机软硬件、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和信息化涉及企业运营管理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起步,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可以归纳划分为个人级、部门(项目)级、企业级以及联盟体级四个阶段(见图1),大部分企业已经历了第一、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大都企业正在进行的阶段,第四阶段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图1:建筑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划分一、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历程1.个人级信息化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硬件网络等基础条件非常薄弱,当时计算机是珍贵稀有的设备,大型机价格贵、数量少、速度慢,而PC机尚未普及,局域网条件也不具备。

同时,各类专业应用软件、信息系统数量匮乏,国内自主产权的软件数量极少,以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软件为主,而且软件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工程计算和绘图设计等简单事务。

该阶段信息化主要提高了个人效率,鲜有建筑业企业通过信息化实现部门内外的协同工作。

2.部门(项目)级信息化应用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的性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价格也开始大幅度下降,PC机在全国逐渐普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操作更为简便,100Mb/s和1000Mb/s的以太网和其他高速域网的技术逐步成熟,这些都为部门(项目)级信息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1991年,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提出“甩掉绘图板”(后被简称为“甩图板”)的号召,我国政府开始重视CAD技术的应用推广,并促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程设计革新,设计软件得到很大范围的应用与推广。

财政部于1996年6月10日发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通知(财会字〔1996〕17号文件),财务电算化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及,实现了“甩账表”。

1996年开始,工程造价信息化全面启动,即“甩计算器”。

企业中市场、设计、财务等有条件的部门逐渐以部门(项目)业务为目标,局部地实现了部门(项目)业务信息化。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原建设部和原化工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原理为基础,组织专家自主开发完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系统IPMS”;从1994年前后开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北京铁路西客站工程指挥部联合研制了建筑监理软件,并初步应用于西客站的工程监理;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1997年编制完成了水电设计的MIS系统,用于设计院内部的信息管理。

另外,像财务管理、结构分析等通用软件及建筑预决算软件也较为常见,但这些软件还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管理与施工技术的特殊需要,不能取代工程管理领域的专用软件。

而较全面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是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

三峡工程总公司1995年与加拿大Monenco AGRA工程设计咨询公司以1250万美元的价格签定了引进该公司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PMS系统的合同。

同时还专门组建了一支MIS班子,本着“先易后难,急用先上”的开发原则,根据工程客观需要,着手开发部分模块。

在三峡总公司大楼内组建了微机网络,用电话线经Modem 与三斗坪、北京、宜昌之间实现计算机通讯,实现办公自动化,加速公文处理,提高管理效率。

这些部门(项目)级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局部业务处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对内对外信息应用的一扇门窗,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随着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需求也日益迫切,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库存管理等软件得到广泛推广与使用。

部门(项目)级信息化建设为以后建筑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广大管理人员认识到计信息化的实在好处。

由于建筑业企业总部办公场所与工程施工现场分离,这一时期总部不能时刻掌握分散在外地的工程项目情况,工程项目部也不具备上网条件,所以还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

再加上当时缺乏通盘的规划和考虑,以及软件供应商也没有一体化成熟的软件产品,使得建筑业企业无法实现全公司信息集成与共享,导致大量重复劳动现象存在,也经常会出现各部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让管理决策者无所适从,信息孤岛的弊端日益凸现,从而诞生了下一阶段即企业级信息化应用阶段。

3.企业级信息化应用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成熟,工程现场的协同办公环境已经可以方便地搭建起来,工程实施过程相关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公司总部,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整体资源计划奠定了基础。

经验证实,“快鱼吃慢鱼”是现代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必然,如何使企业成为一条快鱼,这需要准确、快速、合理的信息流动、材料流动、设备流动、资金流动、人力流动,以及强有力的管理,这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灵魂——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入。

根据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特殊性,建筑业企业管理信息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企业总部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见图2)。

项目是建筑业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基本单元,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是建筑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在企业总部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侧重于辅助决策、数据分析和总体管理。

而项目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则侧重于过程管理、数据收集和目标控制。

两个系统全面集成与共享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级信息化,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级资源整合与优化。

2007年3月13日,原建设部颁布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信息化要求的内容,包括了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也就是要求大型建筑业企业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级信息化,通过信息系统整合优化资源,企业级信息化应用突破各部门(项目)孤立建设,消除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使得部门(项目)间信息在系统中融为一体,自由畅通。

信息化应用进入这个阶段的企业,一般会设立独立信息管理部门(信息中心),任命CIO。

信息化工作将由CIO领导的信息部门牵头负责,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全局,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该阶段很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编码、流程等基础信息统一的问题,如物料编码、供应商编码、客户编码、组织编码、人力资源编码、科目编码等,这是实现企业级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具体应用包括了综合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管理)、集团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管理、档案管理、企业资产管理、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见图3),覆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

通过企业级信息系统应用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图2:企业级信息化范围图3:企业级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4.联盟体级信息化应用阶段作为现代经济的主体——企业,为了不断地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其分工必将越来越明细,每个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工作,例如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可能涉及的各方包括项目投资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劳务供应商、各种类型的分包商以及政府监管部门,这些单位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联盟体。

联盟体中各单位间的信息如何快速高效传递与共享,从而以达到全联盟资源的最大优化,提升联盟体核心竞争力,是联盟体级信息化应用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二、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在政府政策和企业自发性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特别是2007年原建设部颁布《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建市〔2007〕72号)后,建筑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全国已有80%的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和大部分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全面开始了企业级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伴随着建筑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行业软件厂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194家选择品牌软件公司的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中,主要由杭州新中大软件股份有限公司(66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软件研究所(PKPM)(35家)、广东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3家)、易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4家)4家公司提供了软件产品及服务,所占比例各自为34%、18%、14%和7%,4家总和达到了71%。

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与软件厂商品牌分布见图4、图5。

图4: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级信息化实施情况(截至2010年底)图5: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信息化软件厂商品牌分布(截至2010年底)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信息交互日益增多,诞生了联盟体级信息化应用阶段,这将是建筑业未来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URP (Union Resource Planning联盟体资源计划)是新一代面向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经济资源联盟体的商务管理模式,它以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为基础,以联盟体资源优化为目标。

建筑业联盟体的管理将比单个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最大程度上把诸如投资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政策制定者、政府监管部门、供应商、分包商等资源有效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灵动、敏捷的联盟,整个联盟体进行整体运作和控制,为其所处的联盟体各成员带来价值,或使他们达到多赢。

目前,企业的项目管理多数都还停留在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技术、工具和手段上,而且国内外市场上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基本上都是以独立软件的形式存在。

很难实现与工程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集成和业务上的协同。

可喜的是基于服务体系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架构的应用系统具有跨异域、跨异构、跨平台,便于大型工程企业和企业集团业务流程重组,方便应用集成和二次开发,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资源,缩短软件开发周期等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