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


(2015•新课标全国1)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 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 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 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10分) 该地降水量大且集中;(2分)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2分)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4分)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2分)
拓展:我国洪涝灾害成因差异及时空分布
类型 成因分析 台风、锋面等 引起降水多且 4~9月;东部季 集中;地势低 风区各大江河的 平,雨季河流 中下游平原地区 排水不畅;人 类活动不合理 4~5月融雪洪水, 7~8月冰川融水 气温升高,积 形成的洪水;主 雪、冰川融化 要分布在西部和 形成洪水 东北高纬度山区 时空分布 影响 ①范围最 广,时间 最长,危 害最大; ②易导致 涝灾发生 对农业影 响较严重
4.分析甲城 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岩溶地貌, 市所在区域 地表水容易渗漏;水田农业为主, 出现农田水 需水量大 分亏损的主 办法:加强水利建设;增加地表植 要原因,并 被覆盖,涵养水源;合理选择农作 提出解决办 物品种(4分) 法。(10分)
(3)台风——热带气旋 成因: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 带气旋 分布: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南亚、东南亚、 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 南沿海地区 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 危害: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交通中断;造成 人员伤亡 防御:加强监测和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防 洪堤;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读下图“我国旱灾频次分布图”。 3.A、B两区发生旱灾存在季节差异,分析A、B两 区干旱季节差异的自然原因。 A区:春季雨带尚 未到达华北,降水 少;升温快,多大 风,蒸发旺盛。 B区:夏秋受副高 控制,盛行下沉气 流,干燥少雨。
旱灾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华 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灾害
自然灾害复习模式
成因与分类
自然灾害
时空分布
危害及防治
2.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
旱涝灾害、寒潮与冻害、异常高温、 ①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洪水)、暴雪、冰雹、 沙尘暴等
②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③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 咸潮、赤潮、海冰等
病虫害、鼠害、草害、蛇灾等 ④生物灾害:
小结: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时间分布
沙尘暴
小结: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空间分布
旱灾
风沙灾害
旱灾 旱灾
旱灾、
旱灾
2、地质灾害 (1)地震
概念: 地震:地球的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使 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 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来说:震级越大, 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 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7.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 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 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 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 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 冻害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单 位: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对比东北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 平均每年冻害出现的次数差异, 并说明原因。 差异:东北地区平均年冻害次数比长江下游地区少(2分) 原因:冻害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冬半年 与长江下游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农 作物耐寒能力强;东北地区人们防冻意识强。(8分)。
(2)旱灾: a.概念:降水异常偏少,使得土壤水分不足,不 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造成较大的减产和绝 收的灾害,严重时还会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 和生态问题。 b.成因与分布:长期无降水(干旱与半干旱区) 或降水异常偏少(季风气候区)。 c.危害: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 畜和工农业缺水;影响经济发展。 d.防御: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涵 养水源;节约用水;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发 展旱作(节水)农业;蓄水;调水等。
(4)寒潮
概念: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 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天气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冬半年(多发于秋末冬初、 冬末春初)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 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等 危害:强降温、大风、 雪灾、影响范围大; 使农作物受冻害;通 信、变化的时段 是 C A . 5 ~ 6月 B . 6 ~ 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乙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 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 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A . 5 ~ 6月 B . 6 ~ 7月 B C.9~10月 D.10~11月
b.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水→致灾
洪水 洪水
溢出(冲垮)堤岸
流域的汇水速度(量)>河道的排水速度(量) 降水强度 流域大小 支流状况 地面坡度 植被覆盖率
河谷弯曲程度 河谷坡度 入海口宽窄
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因素 流 自 域 状 然 况 原 水 系 因 状 况 人为 原因 降水强度 地面坡度 植被覆盖率 影响
(2015•山东卷)9.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 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 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 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于地中, 或平地突出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 军民压死八十三万。”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 主要原因。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 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 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6.读某月20至22日天气预报图,说明图示资料反 映了哪种天气系统过境。分析22日纯雪及雨夹雪 分界线西段向北弯曲的原因。 冷锋过境 受四川盆地北部山地的阻 挡,冷空气难以南下。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南下的影响: 1、我国东西走向山脉阻挡寒潮南下,使寒潮的 势力越往南越弱;2、我国南北走向山脉,形成 冷空气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 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3、我国青 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 少受到寒潮影响。
(5)沙尘暴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风沙 天气
三北 地区
春秋两 季,以 春季最 严重
西北季风 吹扬,干 旱地区的 沙尘向东 南方向扩 散
风大,大气 含沙量大, 能见度低, 影响范围广, 一般与寒潮 路径相同
沙尘暴的产生条件: 大风、降水少,土层干旱、疏松(春季), 沙质沉积物出露地表(植被稀疏)
暴雨 洪水
融雪 洪水
拓展:我国洪涝灾害成因差异及时空分布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初冬和初春。河 初冬时下游河 流从低纬度流向 段先冰冻,初 冰凌 高纬度的河段, 春时上游河段 洪水 黄河上游的宁夏、 先解冻,从而 (凌汛) 内蒙古河段和部 引起下游凌汛 分下游河段及松 洪水 花江部分河段 类型 影响
对农业 影响较 严重
分布: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板块交界地 带。 我国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 带;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成因: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建筑物坍塌,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防御: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7.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考纲 考点: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危害及防治 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 简述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 防治。 考频
①②④⑥ 试一试:下列哪些属于自然灾害 ①地震 ②海啸 ③水土流失 ④洪涝灾害 ⑤荒漠化 ⑥咸潮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与分类
1、含义: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 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 或一系列事件。 两个必备条件: 诱 因——自然异变(突发性) 受害客体——人、财产、资源
8.2016年3月3-4日,伴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和蒙古 气旋的发展,西北和华北北部将出现沙尘和浮尘 天气,这将是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沙 尘天气过程。下图为“我国各月平均沙尘过程次 数分布图”。据图描述我国各月沙尘过程次数分 布特点并分析7-9月沙尘天气少发的原因。 各月分布不均匀(1分),春季为高发期或所占 比重最大(1分),4月份为最高峰,9月份最少 为零。(1分);其它季节均较少(1分)。 7-9月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1分),土壤水分 条件较好(1分),植被覆盖率为各地一年中较 高的季节(1分),以夏季风东南风为主(1分), 缺少形成沙尘天气的动力和物质来源(2分)。
在广东、海南岛、越南登陆
5.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 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 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甲是西太 平洋台风转向点和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 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 图乙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 水位高
地面坡度大 植被覆盖率低 汇水速度加快, 有利于洪水形 成
支流多少 河道曲直 河谷坡度 入海口宽窄
破坏植被 围湖造田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 容易形成洪水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狭窄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 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 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c.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 施: “建筑 还加疏 辟挖”
修建水库、修筑水塘、修建防护林 上游 工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退耕还林(草、湖、沼) ,修建 中游 蓄洪、滞洪工程,河道截弯取直 下游 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河流泻洪能力 中下游地区还应该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