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学楼EducationBu_|dingsforHarbinlnstituteofTechnoIogy(VVeihai)■沈济黄劳燕青ShenJ.huangLaoYanqing[摘要】笔者通过啥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学楼的设计实践,探讨了现代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方法,对场地、环境等制约因素进行细致深入的理性分析,并着力解决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等问题。
[关键词】场地功能布局流线组织造型设计【Abstract】ThmughthefieldstudyoftheDesignofEduca—tionBuildi“gsfor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Weihai),thep叩erdiscussesthedesignmethodsofmodemc011egeedu—cationarchitecmre.a11dconductsdetailedandDrofbundanalv.sisofditioningelementssuchsites,environment,etc,withthefocussolveDroblemsoffunctionlavoutando螭anization【Keywords】sites,Functionlayout,F10wo唱anization,Plas—ticdesign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27收稿日期:2006—07—30一.概述2004年11月,我们接受校方委托设计哈工大(威海)北校区的教学楼。
深秋季节的威海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透澈的空气、充沛的阳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建于1985年,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是拥有85年发展历史的全国著名重点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三大校区之一。
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从哈尔滨搬迁至威海.与威海分校合并。
2002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校区位于一个环境优美的海湾.其东侧和北侧有山地围绕,西侧临海。
学校依山傍海、环境幽雅,拥有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式校园,是理想的治学之所。
二.场地解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占地156hm2,南半部校区已基本建成,主楼带有浓郁的欧式风格.穹顶、柱式、窗套、线脚等具有明显的符号特征,楼前的广场格局构建了建成区较为完整的空间形态。
校园北部规划为新教学区,其与西校门构成了校园内另一条空间轴线。
本工程位于新教学区轴线入口处南侧.用地南面为新教学区中央绿化带(绿轴),西侧为市区环海路(远期规划为校区行政楼),东侧为联系南、北校区的主要道路。
用地总面积13870m2,地势南低北高、西低东高,其问一条沟壑斜穿地块.原始地形最大高差为12m,总体规划中的南北两侧道路标高差约5m。
在学校总体规划中,现紧邻本地块西北侧的城市道路——环海路将会向西北侧外围改向并移出校区,但这一规划短期内不会实施。
所以在本工程的竖向设计中.除要合理利用地形并解决地块和校城市靓l设计作品luR队NI洲^NDA帕’爪cⅢRElwoR灶oF区内北侧、东侧规划道路的标高关系外,还要兼顾和现有环海路的关系。
在北部新教学区规划中,东南向至西北向空间轴线的尽端最高处为图书馆,轴线两侧均为教学组团。
本楼作为北校区教学组团第一栋建设的教学楼,既要尊重并完善已确定的总体规划.还将担负奠定北校区建筑风格和构建校园空间新秩序的责任。
如何延续已建校园建筑的历史文脉.同时又表达出建筑的时代特征,进而营建新的空间场所,也是设计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顺应地形、地势是本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之一。
首先是对教学楼入口的确定。
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学生生活区居于南、北校区之间.对于南北向纵深的学校用地来说.这一布局是合理的。
这也意味着相对于本工程而言,主要的学生人流将由地块东侧的校园大道由南往北而来,并由新教学区外环道东西向分流。
基于人流疏散和突出建筑与东侧后期建筑关系的考虑.设计将主入口置于大楼东侧,面向校园大道,希望将入口前广场作为缓冲空间.与东侧拟建建筑相呼应。
考虑到教学楼规模及人流量较大,建筑西南侧设置了第二个出入口.直接通向新教学区环道。
教学楼北侧设置第三出入口.面对新教学区的中轴线。
结合地形,三个出入口设置于不同层面。
新教学区环道西低东高.西南侧第二出入口可直接进入一层.东面主入口与北侧第三出入口直接进入二层。
教学楼东南侧转角处利用道路的高差形成一个从东侧二层入口坡至南侧一层的大面积草坪.不仅解决了高差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不适,而且形成一个面向校园南北大道的绿化景观,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停留的场所,清晨抱书而读,中午斜倚享受阳光.傍晚欣赏落日余辉.夜晚众多好友相聚.都是可以在这里发生的事件。
哈工大(威海)教学楼作为新教学区第一幢建筑.教室类型较多.包括16个阶梯教室(200人左右),57个合班教室(100人左右),21个普通教室(70人左右).还有1个450人的报告厅及若干机动用房、教师休息室等,整栋楼可容纳学生近万人。
对于人流如此密集的建筑,流线组织与安全疏散至关重要。
将不同规模的教室空间、课问师生的交往空间合理地组织在一幢大楼内,不仅有结构的合理性选择,而且也成为建筑形体组合的要素。
设计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平面以交流大厅为核心组织各部分功能,将教学楼划分为三大功能区阶梯教室区、报告厅区、合班及普通教室区,前两者布置在建筑西侧.后者分南、北楼布置在东侧.中间以一个共享交流大厅连通。
交流大厅南北贯通,南出入口接新区环道,北出入口接新区中心空间轴线。
交流大厅不仅承担人流疏散的功能,而且是师生课余交流、休闲的空间。
合班及普通教室分为南、北楼,通过东入口主门厅及中间连廊、西侧交流大厅组成了一个建筑整体。
南、北楼之间形成两个内院.不仅为两侧教室提供自然通风和采光.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东入口主门厅面向校园大道.空间上下贯通,三至五层的6m宽连廊既为联系通道.又为师生休息、交流提供空间。
规模较大的450人报告厅设置于建筑北端,与北入口门厅结合,分区相对独立。
报告厅以一个圆形的体量丰富了建筑北侧界面,并呼应了东西向的校园空间轴线。
阶梯教室位于建筑西侧.其尺度与层高均大于普通教室,因此3层的建筑分为3组体量,顺应地形每层设置4个或6个教室不等。
阶梯教室群与报告厅均与地势高差和用地形状相呼应。
合班与普通教室南、北楼两条东西向内廊宽3.6m.分别与西侧纵向交流大厅及东侧主入口门厅贯通.形成了建筑通达的交通流线骨架。
整栋建筑共设置了8部楼梯.东门厅处设有1部电梯以方便教师上下.同时也作为垂直无障碍交通。
四、立面造型及空间设计相同功能的重复性使得教学建筑常常呈现一种相对简单或单调的立面形象,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学楼立面造型设计中.我们期望有所突破。
建筑的空间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实体形象,而虚与实的体量穿插又蕴含了建筑的空间秩序。
合班与普通教室南、北楼的走向形成了一条以内院为主,串联东入口主门厅与西侧交流大厅的建筑轴心空间带。
东向的主入口灰空间为这条空间带的起点,结合一层部分架空形成通透的场所空间,兼容了东南角的大草坡空间.并以丰富的形体变化强调了主入口空间。
门厅两侧(面向庭园及入口)4层贯通的界面由通透的玻璃幕墙围合,与内院两侧教室部分相对密实的界面形态产生对比.突出了轴心空间带的通达和中心场所的意义,并与西侧交流大厅面向庭院通透的玻璃幕墙遥相辉映。
建筑的主要展示面是南立面。
现代、简洁、纯粹的风格是立面造型的基调,建筑东西向长达120m.南向高度为5层.所以设计在南向展示面上以横向长度凸显气势。
南向立面突出横向构图,淡化竖向构件或墙面的连接,5片斜向的柱墙强调了南入口,也适时打破了纯粹的横向构图。
偏东侧上部楼层的外挑平台以其体量的穿插.呼应了东立面入口空间的造型手法。
建筑北立面面向新校区入口轴线广场.以4层高的横向教学楼体量为背景.点缀以报告厅的圆形体量,从北侧看,西侧阶梯教室为2层高.入口大厅为1层,建筑体量错落有致,简洁纯粹又变化多样。
建筑西侧现为市区环海路,面向外部环境,整个造型分解为3组体量.为能充分利用远处海湾的景观,同时避免阳光西晒,每个阶梯教室均设有外廊.屋顶设计为上人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课余的交往场所。
威海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气候宜人.空气纯净.大楼选用白色外墙涂料,穿插暗红色的体量.以在纯蓝天空背景下的白色体量营造纯净、浪漫的高校气质。
同时.对地形的合理利用(譬如东南角大草坡的设置、北侧报告厅与浅水面的结合以及西北侧阶梯教室的底层架空地形斜状嵌入等).使大楼与环境和地域能够较好地融合。
五、结语设计之初我们曾一度考虑校园建筑文脉的延城市建筑I设计作品IuR酗NI洲^NDA魑{ⅡEcⅢ脏1woR雌oFD巧IcN续,但随着分析的深入.我们认为欧式风格并不适求现代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方法积累了经验。
■合本大楼。
南校区的建筑风格定位有一定渊源.但与威海或本地域并无太多关联.而新教学区相对独立.完全可以构建一种全新的空间和形象秩序.更多地体现时代特征。
于是我们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细致深入地分析场地、环境等制约因素.合理进行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并在造型上突破以往教学楼单调、呆板的形象.赋予其简洁、纯净、现代的气质,以期为新教学区后期的建筑风格奠定基调。
建成后,教学楼对地形的有效利用及简洁新颖的建筑造型得到了师生和当地主管部门的好评.也为我们探51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学楼作者:沈济黄, 劳燕青, Shen Jihuang, Lao Yanqing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27刊名:城市建筑英文刊名: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年,卷(期):2006,(9)引用次数:0次1.期刊论文陆晓明时代与传统的舞台——新湖北剧场设计构思-建筑创作2002(5)本文介绍了新湖北剧场的设计,依其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进行了独特的设计构思、功能布局、场地设计及其室内声学设计.2.期刊论文丁旭.DING Xu在对话中寻求一种秩序——宁波科技园区梅墟工业区改造规划-城市规划2006,30(7)<礼记>有所谓"礼止乱如渠止泛",对"秩序"(礼)的偏好人类与生俱来.规划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赋予场地一种秩序的过程,引导场地建设由无序变为有序.场地的秩序有两种:非形态性(非形)的与形态性(具形)的.前者关注场地产业发展方向、规模、性质等宏观战略层面的内容;后者则强调场地的形态结构、功能布局、交通秩序、景观与建筑空间秩序等微观技术层面的内容.非形秩序决定、规范着具形秩序的产生与发展,具形秩序应当体现非形秩序的内容与要求.那么秩序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设计中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显然,探询与场地内在要素(隐性与显性要素)的对话,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前瞻性是秩序产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宁波科技园区梅墟工业区改造规划(简称宁波梅墟规划)的动因即源于场地现状秩序的缺失,故而如何尊重现状,运用现代企业园规划的新理念、新机制来改造现状,并据此导入、整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场地秩序,便是规划的灵魂与核心所在.3.期刊论文郝之颖.Hao Zhiying高速铁路站场地区空间规划-城市交通2008,6(5)为了分析高铁站场地区空间布局规律,解决该地区布局规划与交通组织的问题,通过国内外实践性对比和理论研究,提出选址新建高铁站场地区"三圈层"空间结构模式.第一圈层是交通服务区域,具有一定的"刚性",规模在1~1.5 km2.第二圈层是直接拉动区域,是对第一圈层的功能拓展和补充区域,规模3~5 km2.第三圈层是间接催化区域.高铁站场地区的功能特征基本表现在第一圈层,过渡到第二圈层,"变异"在第三圈层,规划布局及交通组织重点应放在第一,二圈层.最后,对各圈层功能布局及用地类型进行分析,提出了各圈层的规划重点.4.学位论文李明融地区主义下休闲性旅游宾馆的景观设计—以都江堰地区为例2004中国大陆从20世纪末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机会和挑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旅游休闲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发展迅速,相应地设置在城市近郊或远郊的风景区旅游宾馆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旅游宾馆不再仅仅是为宾馆的使用者提供住宿,更多地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休闲目的,因此,对休闲性旅游宾馆的景观设计成为当前的新课题.该论文从自然和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地区主义的景观设计途径加以探讨:地区主义作为一种思考方法和哲学途径,是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在景观设计中,地区主义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与人类文化的同等尊重,这种态度应当贯穿于景观设计从场地功能布局到细部设计的全过程.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景观设计模式来对地区主义的景观设计途径加以分析.这种景观设计模式是从景观的场所性出发,以现象学分析方法和结构主义的整体观为基础,通过分析设计者和使用者的编码/译码过程来确定休闲性旅游宾馆场地景观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地区性的体现方式.该论文选取地区性特征非常典型的都江堰地区的休闲性旅游宾馆作为实例,对这一景观设计过程模式加以分析并归纳出:地区主义的景观设计途径首先是建立在对特定地区(都江堰地区)景观要素的地区性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其次,需要一种整体观的思考方法,将休闲性旅游宾馆的场地景观放在特定地区的景观结构中来考察,使场地内的景观要素之间以及与周边环境形成一种合理的逻辑关系,在新建场地与自然环境和地区文脉之间保持一种延续性;再次,地区主义的景观设计模式其目的是为了人在场所中"诗意的栖居",场所景观中的自然和文化现象应该获得在场所中行为的人的认同,并使人通过场所的空间秩序和景观结构对自身位置加以确定形成一种归属感,因此,休闲性旅游宾馆的景观设计需要对环境线索的信息传递加以考虑,使环境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传递给场地的使用者,同时,场地应当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和功能设施以满足公众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和生理需求.5.期刊论文谭伟.陈清.Tan Wei.Chen Qing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竞赛方案评析-城市建筑2005(12)本文对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竞赛进行了分析与评述,首先介绍了本次竞赛展开的背景、场地情况以及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要求,然后从各方案的环境解读、功能布局、建筑形态以及主要会议厅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评析.6.期刊论文谢辉营造具有良好空间品质的人性化的文化广场--千金文化广场设计构思-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2)通过介绍千金文化广场独特的设计构思、功能布局、场地设计和景观设计,探讨了设计中商业与文化、建筑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对建筑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上的精心推敲,力求实现建筑、艺术、文化和人的完美结合.7.学位论文徐飞鸣购物中心商业动线设计研究2007商业动线规划,是对空间的行为主体-人,作出直接引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