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

中外建筑赏析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发展阶段及其特点题目名称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学生姓名王跃专业艺术设计学号121131216学院文学院指导老师高婷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文摘要从佛教的传入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出发,通过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阶段来探讨中国佛教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

关键词:佛教文化思想建筑发展特点2500多年前,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从此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于公元前2年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形成了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之小乘佛教。

一.佛教的文化思想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

宗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绚烂一笔。

中国宗教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民风结合,发展为适于当地的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奔流融汇的结果,不但令原本富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再增内涵,也使得佛教教义在中国人勤劳务实的民风助长下,得到更实质的开展。

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对历代佛寺建筑的研究中一窥端倪。

例如:中国的佛寺由早期摹仿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回廊寺宇建筑,到佛教极盛时期的中国宫室形制,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受中国札制制度影响,它的总体布局不仅显示了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质、样式等来考察当时建筑结构及装饰美学的发展情形。

并且,从壁画绘制、塔殿楼阁、弘法讲堂、石质经幢的相继盛行,则能看出每个时代、地域对佛教的需求各有不同,换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应时代、地域的需求,来发展其“普度众生”的效果。

无论是一草一木,或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梁思成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一文中说道: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产物。

佛教所追求的是觉悟,由大彻大悟而脱离轮回之苦,最终进入涅槃世界。

“四圣谛”、“十二因缘”、“六道轮回”都是佛教倡导的理念。

二、佛教建筑历史发展阶段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

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地来决定。

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高,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

唐宋以来,禅宗发展很快,禅宗主张“清净无为”,所以禅宗寺院一般都很朴实。

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曲而上。

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融合器、昌盛期、衰落期。

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佛教建筑的萌芽期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方文明,佛教也由此传入中国。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

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关中的经济衰落。

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秦汉时期统一而强大的帝国建立,促进了汉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此时的佛教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其他艺术遗产,如佛塔、石窟、雕刻、壁画等,而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也带来了深远影响。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营造的第一座佛家寺院。

我国佛教宗派繁多,寺庙林立,但都公认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当时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而设计,直至汉末在徐州兴造的浮屠寺,亦复如此———只是此寺塔的阁楼式结构与四周的回廊殿阁已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了。

这种情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极大转变。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当时皇帝以为天竺高僧驮经的白马命名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建筑——白马寺。

白马寺寺院的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带着明显的印度及西域式样。

白马寺的平面布局就说明了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

基本为印度、西域式样佛教建筑。

都沿袭了古雅利安人的曼陀罗宇宙。

这种佛教思想用于建筑的基本形制就是以佛殿为中心,周边布置走道及房间,通常是以圆或者方为基本图形重复出现,数字4和8被重复运用于几何构图规则中。

中心的佛殿或者佛塔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

这种思想在早期的藏传佛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把宇宙的中心以及4大洲和8小洲作了分开的平面布置。

这种佛教形制体现了佛教密宗的坛城、曼陀罗等思想。

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既是以塔为中心的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仍然采用的是印度样式。

但是浮屠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塔的木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

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在中国处于一个发展中阶段,当时是一个政局动荡、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文化思想的活跃与交汇导致建筑艺术的发展。

佛教、道教的风行促进了各类佛、道建筑风格式样的涌现,大批佛寺、佛塔、石窟等佛教建筑开始兴建。

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在继承秦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和西域的艺术元素,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内容,也带来了印度、中亚一代的雕刻艺术,对我国的建筑装饰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使我国的木构架建筑的风格特点更加鲜明,更加成熟,为此后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展。

“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因此北方崇佛以石窟造像为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方以平城到洛阳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以建康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玄学是哲学思想的主流,佛教与玄学合流,在玄学的认同下很快得到张扬并流播天下。

寺庙、宫殿、石窟的建筑与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佛教文化及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与繁荣。

这一时期兴建的许多都城宫殿都受到佛教思想与建筑的影响,著名的有北魏都城洛阳和南朝都城建康。

据文献记载,仅北魏洛阳城内外就建寺1200余所;南朝建康亦有庙宇500余处。

北魏洛阳城是在东汉旧址上改造而成的,有宫城与都城,宫城前干道两侧分置衙署、寺院和太社、太庙。

南朝建康城是在东吴建业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内正中偏北为宫殿区,有明确的中轴线。

这些布局手法、建筑风格均为以后各朝都城所效仿。

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动荡的五胡十六国,并且在北朝时期达到了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则在吸收印度、西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木构架建筑风格更加鲜明。

从石窟的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石窟,多为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

我国现存著名石窟,如云冈、龙门、天龙山、敦煌等,也都肇始于此时,其建筑与艺术造诣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尤以北魏和唐代营造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前后达150多年。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

其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为石窟艺术中所罕见;人物造型风格和文字资料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此外,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亦很多,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一是以塔为中心的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

二是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亦很多。

这一时期“舍宅为寺”的现象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

王公贵族把自己的俯宅捐献出来作为寺院,“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塔式的佛堂不利于佛教徒在寒冷的冬天举行各种仪式,同时也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时间。

这种佛殿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

洛阳的建中寺就是这样的。

而在石窟寺中,初期所凿建的窟内除雕刻佛像以外,还有设置塔柱的,这表明尚未脱离西域与印度佛寺的建筑模式。

就其局部而言,如火焰形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等,都还保留着若干外来的影响;但从其整体来看,如石窟建筑中所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拱以及壁画、雕刻中所反映的廊院式佛寺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或九脊屋顶、筒瓦、勾阑等,多属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

这表明此时的佛教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国化了。

3.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佛教建筑的昌盛期。

隋唐时期政治、贸易以及文化的昌盛,将佛教的地位推上了至高点。

隋、唐至两宋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标志是佛教宗派的形成。

佛教宗派的创立标志着东来佛教已经完成了它的本土化进程,民族化的中国佛教走向成熟。

从盛唐(公元8世纪)开始,中国建筑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创造出空前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宅第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经基本定型,佛教建筑也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建筑类型,在继承前人和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确立了其完整的中国化建筑体系。

主要的佛寺分布于东汉末年的三个区域:东西二京为首的政治文化中心区,江南苏杭一带的经济文化发达区以及剑南成都府为中心的蜀文化区。

然而,佛教建筑在唐玄宗达到顶峰后,“安史之乱”的发生以及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使得佛教建筑被大量的破坏,除了个别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保留。

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是在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性化并且有所发展的。

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繁盛时期,多数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