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王羲之《闲者帖》《闲者帖》释文:闲者一两段事,虽无参于兴废,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虽然以使君明练,每思之,故可尠败也。

当代刘京闻“意临”《闲者帖》王羲之《官奴帖》翻墨本(传)《官奴帖》又名《玉润帖》,11行,118字,高29厘米,行书。

入刻《宝晋斋帖》。

此系王羲之关心孙女玉润病情的信函,书竟不久,玉润还是离开了人世。

《官奴帖》释文: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

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以溃,尚不足忧。

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

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

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

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

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

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

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十七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献之《吴兴帖》《吴兴帖》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

庆等别,不可言。

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

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

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

吾宜速吴,与丞别。

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

未复华、姜疏。

比来得直疏,故恶。

故云当视华也。

汝儿女并可不?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无锡博物馆藏拓本)当代陈楚明临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释文:晋中(书令)王献之书。

……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执)拳拳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飞]而未翔。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休)迅(飞)……(括号内为缺字或残字,方括号内为衍字)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

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

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

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

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全帖用墨枯润有致。

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

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

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

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

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王献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性卓荣不羁,不修边幅,善真、草书,《宣和书谱》评价其“律以家法,在羲献间”,传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延伸阅读二王书风对当代书法影响几何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代书风,成为千年的明镜。

二王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也是学书法人期望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人们照着他们这面镜子,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又投入了自己的面貌,把他们的书风折射得五光十色。

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无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

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创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二王书风的创新价值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父子均有名的书法家并不鲜见,代不乏人,但都不能父子并称,唯有“二王”可以并称一代。

“晋末二王称英”(虞龢《论书表》),他们父子书法成就的差别,在于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王献之则“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朱古来能书人名》),两人各有长处,只是王羲之较全面,因时代前后,也有“古今之别”,故相差不远。

“二王”并称,书风堪为经典,代代相传而不衰。

探究二王书风,自然离不开对二王书法的剖析。

二王书法究竟有什么样的共同点,才使二王书风成为帖学的正宗。

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能知道,无论是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在书法创作中,贯穿于他们书法精神的就是“创新”二字,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二王书风的精髓。

二王历来被视为帖学“正宗”、经典,实际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正宗,也有经典,其后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完善日后成为经典样式的新风格之外,更在于其汲取营养的虔诚和不拘陈法的创造精神。

王羲之作为世所推崇的书圣,自有过人胆识。

三国时锺繇,在总结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使楷书规范了,艺术水准有了提高,王羲之师法锺繇,又有青蓝之妙,他对楷书有所革新,就是改锺楷的“有来外放”为自己的“敛锋不发”,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种笔画轻俏、笔势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乐毅论》,历代奉为楷模,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毛笔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里定型的。

可见王羲之对楷书的革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羲之对草书的改革与创新,成就更大。

他完成了对东汉张芝“章草”的彻底蜕变,创造了今草,并将这种书体的艺术推向高峰,其《十七帖》是代表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