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精练检测题

最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精练检测题

第三单元一、基础积累1.下列字音、字形和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组成的处方。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

B.他最终以杰克逊总统钦.()命.(封建时代指皇帝亲自所命)美国外交官的身份重归故里,将在美国思考成熟的国民经济思想光大于德国,并深刻影响了俾斯麦时期德国的经济政策。

这成功揭示了美国历史的每一段历程都是与世界各国的历史紧密钩连、相互影响的。

C.至如梁、柱、枋、檩.(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D.霍布斯构想了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某一社会全体成员就该社会行动的基本准则取得的一致协议)进入政治共同体的过程,这构成了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

但西方当代自由主义者对霍布斯的理论多有诟()病,认为霍布斯过于强调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没有能够对人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力进行有效的论证。

2.下列有关说明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事物进程次序的文章,叫作程序说明文,它是说明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

常见的程序说明文有产品使用书、工艺流程说明、工作进程说明等。

B.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跟程序说明文的重点有所不同,使用的说明方法也完全不同。

C.说明文写作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了解事理,安排写作顺序,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分类别等等。

D.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点。

为了保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应当是严肃、客观的,尽量少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文学技巧,尽量不要显露作者的情感态度。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所写的一部科普著作。

作者具体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理论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介绍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等知识。

B.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

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会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

C.《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的典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梁思成先生曾著《营造法式注释》对其进行解释说明。

D.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4.根据课文的情境,用合适的词语或句子填空。

(1)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___________。

如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我深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我们就像___________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

我们___________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

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___________验证它。

(3)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___________,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

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二、梳理探究5.课文中屠呦呦与加来道雄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关于探索大自然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启迪。

请补充完成下表。

课文内容探索方法与科学精神屠呦呦1955年大学毕业,开始中药研究;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

为了寻求答案,查找了大量中医文献。

勇于牺牲在青蒿素分子中引入新的成分,给发展新的药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加来道雄儿时就思考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扎实学习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

八岁时听过爱因斯坦的故事,此后一直留在脑海。

6.林庚在研究“木叶”时,引述和分析大量诗歌资料来探讨现象背后的道理。

这提示了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知识的方法。

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探究一下古代诗歌中“空”字的意蕴,写一篇150字以上的短文。

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专题阅读(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7~9题。

【文段一】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②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③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④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

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⑤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

因此考虑改为低温度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

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⑥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节选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文段二】①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对此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曾有人做过考证。

②“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

但是,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③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

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一名青蒿。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就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得了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

④然而,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

”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⑤李时珍《本草纲目》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等寥寥数句。

⑥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

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

(《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 7.文段一和文段二都引用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文段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文段一第②段,你从屠呦呦列举的大量数据中读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段二①~⑥段,概括历史上青蒿和黄花蒿命名混乱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