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节热及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洋节热及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关于洋节热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节日郑磊(电自113)吴翰宇(电自113)徐飞(电自113)李光敏(电自113)龙贵颖(113)朱小清(电自113)马佳兴(电自113)刘泉(电自112)石教名(电自113)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

在洋节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节日;保护;综述: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

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强盛的支柱,其承担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因为被访者中大学生及从业尚未成家的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故只考虑该类人群,并归类为青少年。

(一)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以及重大节日的了解1、青少年是否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青少年还是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但是还是有6.19%的人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

但目前总体态势还是好的。

2、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故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

只有11.5%的青少年知道并且能较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这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风俗清晰了解得较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于我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和发扬不利;而了解一些的青少年占59.29%,接近60%,这是我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中间力量,应该让他们了解的更多,并且加深他们认识的程度和准确度,如果他们得以培养,这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9.2%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不太会讲,说明还是有一些接触。

总体来说,至少大家都了解一些,这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可以努力改变的。

3、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确切日期的了解情况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有4/5以上的人大体能够掌握日期,有1/5的人却掌握不了传统节日的日期。

对此,国家和民间组织应该加强宣传,譬如播报天气预报时可提前几天告诉国民哪一个传统节日即将来临。

民间组织则应拓展宣传渠道,譬如制作一些精美的传统节日的日历。

(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的看法1、青少年对于过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是否应该改变新的方式的看法面对西洋节日的侵袭,我们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没人过节的危险。

所以对于过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是否应该改变新的方式便提上了议程。

79#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两大阵营可谓是针锋相对啊。

支持改变的人数占47.79%,在本报告看来,支持改变是因为传统节日有些无趣和乏味,是需要改变一下,增添一些新的元素。

而不支持改变的人,在本报告看来,是怕过分的创新会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味道,沦为新的西洋节日。

2、青少年对如今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起到的作用的看法现代生活中,过节的心态有很多,所以本报告认为有必要调查一下人们是抱着什么心态过节的。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过节的心态各异。

所以国家需要正确引导,引导人们要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积极过节。

(三)青少年对洋节的看法1、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洋节的来历、风俗故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讲出关于洋节的来历及风俗故事。

大部分人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本报告得出大部分人过洋节并不是基于对于一些洋节的信仰,而是为了刺激、好玩。

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好我们自己的文化,也要适当的接受一些西方的文化,这样才能扩充我们的知识面,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2、对于2010年中国春节和西方的情人节“撞车”,大家的看法是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可以看出有3/4的人选择了优先过春节并认为春节的气氛和重要性盖过了情人节。

说明大部分人还是重视传统的节日春节的,但还是有16.81%选择了无所谓。

这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文化碰撞的影响,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开始不愿意过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我们应该更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才不会有类似于端午节被韩国注册成为他们的节日那样的悲剧发生。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1、青少年对国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否产生了积极后果的看法调查显示:国家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假日,效果是积极的,但是实际上效果并没有特别明显。

2、我们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公共性和娱乐性确实不强。

如果对现在传统节日进行改造(类似把重阳节和全国爱老日结合起来),青少年持什么态度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已经愿意把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合并成新的节日。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也会使得中国原有的传统节日消失了。

结果是说不出好还是坏,但是影响是必定有的。

二、报告总结(一)洋节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洋节热对传统节文化产生的影响中西方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这导致人们对过这些节日的快乐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社会现状来看,过西方节日对中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积极影响王晓敏在《浅谈中国的西方节日热》中认为过西方节日不仅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人们在参加节日聚会时还可以增进之间的友谊。

人们还会有新鲜的体验。

此外,商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他们追赶这种趋势,必然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润。

肖坤冰认为“西俗东渐”在展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介绍西方传统文化等方面而言,是有一定的积极因素的。

2、消极影响过西方节给中国带来的不利方面远远大于益处。

王晓敏认为洋节热严重影响到了中国传统节日。

首先,人们过度的崇洋媚外,西方节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

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现象将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力量。

其次,中国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阻碍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肖坤冰认为洋节的盛行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助长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观。

其次,进一步造成传统文化的式微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

再次,非理性消费的盛行西式生活方式所倡导的喝咖啡、品洋酒、派队舞会、玩高尔夫球等生活情趣都是建立在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资本主义经济之上的。

目前,我国国民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截差距、劳动力工资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我们的消费观念却在“超英赶美”,不断透支社会有限的消费能力。

势必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

节日的重要之处是带给人们快乐,家人、亲友在一起享受幸福的节日时光是离不开商品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总会给入街带来新鲜的刺激。

为节日增色。

我们不难发现,“洋节”的“火”是与市场运作的“火”相对应的。

李丽敏认为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

必然会对传统节日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洋节热出现的几个原因“洋节热“现象的影响及反思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对于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应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探索一定的对策。

1、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冲击李信在其著作《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中论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软硬文化的比较,以及深层和表层文化的区别。

对于外来的文化,人们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外来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

而对于其深层结构,即软文化部分,则不易理解和接受。

中国人最易于接受的是西方节日所带来的娱乐和消费,而对于西方节日源于宗教,即文化的心理层面,则不能理解和接受。

陈建胜认为“洋节”热出现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传统节日中一些特色如吃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

第二,由于社会不断分化和发展,对其精华——传统宗亲关系构成了巨大挑战,动摇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基础。

第三,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开放,多元性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样态。

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后,西方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也开始大量涌入到中国。

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并不是形成于一时,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的原因,商业炒作的原因,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

2、洋节自身优势洋节之所以如此盛行和其自身的优势分不开的。

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困境及其出路》中,把传统节日在当代青年生活环境中的冷清气氛相比,西方重要节日则显得热闹非凡。

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的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时刻而备受青睐。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侵略方式之一,甚至从民族文化危亡的高度看待这种“侵略”。

他认为农业社会的节日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是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其表现在第一,理念已经不同;第二,传统节日的伦理、礼俗多被取代或者异化;第三,相对定性与非物质的农业社会节日表现形式不符现代社会。

其次,国民自信心不足也是传统节日式微的重要原因。

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认为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倍受推崇也与中西节日本身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节日主要起源于节气、庆贺、祭祀等活动,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

许多年轻人偏爱西方节日往往不是由于其文化内涵,而是想让平淡的生活多一点乐趣,或是想借机向自己爱慕尊敬的人表达一点心意。

那么,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相比,在表现形式上西方节日既花费不大,又玩得开心。

而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3、西方节日盛行很大部分来自商家炒作金升霞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

赵美玲、赵以保《对“洋节”热的思考》提到“洋节热”来自于商业炒作、物质利益的驱动。

黄佳明从圣诞节情人节反应现象认为:西方节日成为商业炒作的重要对象。

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节日都是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随着媒体的渲染,在公众中的知名度较高,也蕴藏着很大的商机。

所以每当圣诞节或情人节前夕,商家都会进行广告宣传,用不同方式营造节日气氛,吸引消费者。

在这种舆论氛围和周边人群的影响下,许多青年人都习惯了在节日那天购物、聚餐。

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国学大家,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