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热化学和能源

第一章 热化学和能源


§1.1 反应热的测量
开放系统有物 质和能量交换
封闭系统只 有能量交换
隔离系统无物 质和能量交换
又称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 ① 敞开系统: 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② 封闭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而 没有物质交换。
§1.1 反应热的测量
又称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 ③ 隔离系统: 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 演示
目录
目的要求 §1.1 反应热的测量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1.3 常见能源及其有效与清洁利用(自学) §1.4 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自学) 本章小结 作业
目的要求
1. 了解定容热效应(qv)的测量原理。熟悉qv的 实验计算方法。 2. 了解系统、相、状态函数、标准状态的概念 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等压热效应与反应焓变 的关系、等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1. 盖斯定律
⑴ 问题1. 某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难以用实验手 段测定,该如何办? 例如:碳的不完全燃烧这个化学反应,
1 C(s) + O (g) 2 2 CO(g)
,q=?
(1) (2) (3)
而我们知道:
C(s) + O2(g)
1 CO(g) + O2(g) 2
CO2(g) ,q1=a
§1.1 反应热的测量
p 3p 外压从3p变为p 3V T V T 2p 1.5V T
⑶ 过程与可逆过程 系统状态发生任何的变化称为过程。实现这 个过程的具体步骤称为途径。
§1.1 反应热的测量
状态函数的变化值只取决于过程的始态与终 态而与途径无关。 系统经过某一过程,由状态Ⅰ变到状态Ⅱ之 后,当系统沿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 若原来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 (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 热力学可逆过程。它是在一系列无限接近平衡条 件下进行的过程。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⑵ 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任何过程中能量是不会自生自 能量守恒定律: 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 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 热力学中的的应用。 对于一封闭系统,热力学能U1,从环境吸收 热q,得功w,变到状态2,热力学能U2,即:
真正的孤立系统是不存在的,热力学中有时 把与系统有关的环境部分与系统合并在一起视为 一孤立系统,即: 系统 + 环境 孤立系统 相: 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 均匀部分称为相。
根据相的概念,系统可以分为“单相(均匀)系统, 多相(不均匀)系统”,在多相系统当中,相与相之间 有着明确的界面。

B
B
B
§1.1 反应热的测量
式中,nB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dnB表示微小 的变化量。这是一个微积分的表达式。
[ n ( ) n ( 0 )] B B 或者把反应进度定义为 vB
式中,nB(0)为ξ=0时物质B的物质的量, nB(ξ)为ξ=ξ时物质B的物质的量, 引入反应进度的最大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 意时刻时,可以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应 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CO2(g) ,q2=b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若可像代数式那样进行加减运算,即: (1)+(3)=(2),则q=q1-q2,可求
盖斯定律: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总 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 的途径无关。 ⑵ 问题2:弹式热量计测出的是定容反应热qv, 而常用的是定压反应热qp,那么qp如何得到,即 qp和qv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① 情况一:无气体物质参加或生成,也就是反 应前后气体计量数相同,如
3. 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近似计算。
§1.1 反应热的测量
1. 几个基本概念
⑴ 系统与相 被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系统之外,与系统 密切相关、影响所能及的部分称为环境。 例如:HCl + NaOH
2 HCl + Zn
NaCl + H2O ZnCl2 + H2↑
按照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和能量交换, 可将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敞开系统,封闭系 统和隔离系统。
§1.1 反应热的测量
结果计算:
q {q(H 2 O) qb } {C (H 2 O)T Cb T } C T
式中,Cb为钢弹组件的总热容,为已知量。 煤、天然气、汽油等的燃烧反应 ③ 使用范围: 热均可用此法测量。
§1.1 反应热的测量
例题:钢弹的总热容可利用一已知反应热数值 的样品而求得。设将0.500 g苯甲酸(C6H5COOH) 在盛有1209 g水的弹式热量计的钢弹内(通入氧 气)完全燃烧尽,系统的温度由296.35 K上升到 298.59 K。已知在此条件下苯甲酸完全燃烧的反 应热效应为-3226 kJ· mol-1,水的比热容为 4.18 J· g-1· K-1。试计算该钢弹的总热容。
热效应有定压反应热qp,定容反应热qv之分。 热化学是对反应热进行精密的测定并研究与 其他能量变化的定量关系的学科,是物理化学的 一个分支。
§1.1 反应热的测量
⑵ 反应热的测量 当需要测定某个热化学过程所放 ① 测量原理: 出或吸收的热量时,一般可利用测定一定组成和 质量的某种介质的温度改变,再利用下式求得:
§1.1 反应热的测量
如对于反应: 0 =–N2–3H2 + 2NH3,当有 3 mol NH3生成时, 30 mol 1.5 mol 反应进度为: 2 对于同一反应中氮气的反应进度,由于生成 3mol NH3时,消耗的氮气的量是1.5 mol,则:
1.5 mol 1.5 mol 1
还可推知,对于H2,反应进度ξ也为1.5 mol。 即:对于同一反应来说,用任何反应物和产物 来表示反应进度都是相等的。
§1.1 反应热的测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反应进度与化学计量数的 选配(即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如,对于上 反应,若反应方程式写成
1 3 0 N 2 H 2 NH 3 2 2
⑵ 状态与状态函数 系统的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各种宏观性 质的综合表现。
§1.1 反应热的测量
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热力学能(又 称内能)U、焓H、熵S和吉布斯函数G等。 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状态的单值函数。 状态函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称为状态方程式。 如: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nRT 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状态发 生变化,其值也要发生变化;其变化值只决定于 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如何实现这一变化的途 径无关。
⑴ 基本概念
① 热力学能: 是系统内部能量的总和,又称内 能,用“U”表示,单位“J或kJ”,是状态函数。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度差而交换 ② 热: 的能量称为热。用“q”表示,单位为“J”,并规 定,系统吸热为正值,系统放热为负值。注意, 热量q不是状态函数。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的其他形式传 ③ 功: 递的能量都称为功。用“w”表示,单位为“J”, 并规定:系统得功(即环境向系统作功)为正值, 系统作功(即系统向环境作功)为负值。功w也 不是状态函数。 功w可分为体积功(w体)和非体积功(w') 由于系统体积发生变化而与环境所交换的功 称为体积功(又称膨胀功);除体积功以外的一 切功称为非体积功(或其他功)。 w =w体+ w'
§1.1 反应热的测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 ① 标明反应温度、压力及反应物、生成物的量 和状态;
② 反应热与反应式的化学计量数有关; ③ 一般标注的是等压热效应qp。 例如:
N 2 H 4( l) + O 2( g) N2 (g) + 2 H2O (l) ,qp=-620 kJ· mol-1
始态 U1 从环境吸收热量q 从环境得功w 终态 U2
§1.2 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则有:ΔU = U2-U1=q+w
上式就是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
⑴ 定容或定压条件下只作体积功的反应或过程 ① 定容反应热 恒容过程,体积功w体=0,不做非体积功, 即w'=0时,所以有: w=w体+w'=-pΔV+w'=0,所以ΔU=qv
§1.1 反应热的测量
对于气体来说,通常任何气体均能够无限混合,因 此不论系统中存在多少种气体都只有一个气相 液相按照其互溶程度可以是一相、两相或三相共存。
对于固体来说,除非系统中不同种类的固体达到分 子程度的均匀混合——既形成了“固溶体”,这时我们 将一种固溶体视为一相;否则系统中有多少种固体物质, 就有多少个固相。
§1.1 反应热的测量
如,对于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
N2 + 3 H 2 2 NH3
用化学反应通式表示为:
0 -N2 - 3 H2 + 2 NH3
3 1 2 N2 + 2 H 2 NH3
而对于 则
1 3 0 N 2 H 2 NH 3 2 2
反应进度ξ 的定义: 对于一般反应式 0 dξ=vB-1dnB 反应进度ξ的单位是摩尔(mol)。
§1.1 反应热的测量
解: q {q (H 2 O) qb }
{C (H 2 O) m(H 2 O) Cb } T
q Cb C ( H 2 O) m( H 2 O) T 0.500 3 3226 10 122 1209 4.18 848.8 J K 1 298.59 296.35
注意: 1) q= -3226 kJ· mol-1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热效应。 2) 单位一定要统一。
§1.1 反应热的测量
⑶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热 化学方程式。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①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标明各个物质的聚集状态 ③ 写出相应反应热,反应方程式与反应热之 间用分号或逗号隔开。 ④ 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若不注明温度和 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T=298.15 K, p=100 kPa下进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