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
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
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
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
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面临问题
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必须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是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市民化进程滞后。
在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没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断往返。
这些农民工的随迁家属数量达到2.3亿,但因为没有城市或城镇户籍,他们不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及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导致这部分进城人口不能真正融入城市。
另外,大中城市与小城市发展不协调。
一些大中城市因为拥有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吸引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
这些城市面临的人口压力不断加剧,发展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
而一些小城市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小城镇的数量远远多于大中城市的数量,且它们的规模也较小,这些特点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大中城市人口过度集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也容易导致空气、水、土污染的加剧。
此外,城市功能的缺失导致城市不宜居。
一些大城市在开发时往往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只看重短期利益,片面地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扩张。
由于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开发商将建设主力集中在盖楼房、建广场上,忽视了对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导致城市功能的不断缺失。
同时,全国各地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中,彼此之间也容易因为地方文化差异而发生冲突,带来公共安全上的问题。
且随着城市里污染的不断加剧将会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居住。
当然,新型城镇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入,问题可能会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明确的指导思想下,制定详细的指导措施。
三、推进措施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并始终贯彻绿色和谐、生态文明的理念。
根据这些指导思想,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措施有:
第一,保障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同步。
各个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限制。
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及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各地具体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引导农村转移人口积极融入城市。
同时,要建立健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后顺利参加升学考试的制度。
此外,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并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
第二,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更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保障大中城市与小城市的发展同步。
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也是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
我们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这些地区的开放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周边转移,推进中心地区向周边城镇的扩散,形成高校、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功能配套,吸引大城市人口主动向周边转移。
第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严格监督开发商的建设,保证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中心城区的改造和新城新区的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要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建成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扩大城市的绿化覆盖面,避免空气污染继续加重,从而危害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