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培训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培训


水(品牌名)、直饮水等

供应范围和频次等 如有二次供水,调查二次供水的方法、频次等;
疫情调查-基本情况

①疫情发生机构名称、类型等; ②人员分布情况,疫情波及人数、基线水平等;

③平面图,重点关注如教学楼、宿舍饮用水信息:集体餐饮供应模式(食堂、外卖、周围 商业餐馆等)、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供应来源和消毒情况;

⑤其他相关信息:近期天气异常(如长期暴雨)或灾害(如内
234起(35.4%):发生在长期护理机构(养老院)
205起(31.1%):发生在餐厅、聚会 135起(20.5%):发生在度假机构(大型游轮)

86起(13.0%)发生在学校和社区。

美国(2006-2007年 ):2367起食源性暴发疫情中,诺如病毒
822起,占35%。
诺如病毒总体认识


可能与先天宿主因素和后天获得性免疫有关。
病毒核酸排出规律
途径:粪便、呕吐物
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 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 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56天,在免疫抑制病人
中更长;
感染剂量:18-2800个病毒粒子。
临床表现

潜伏期


通常12-48小时;
瑞典曾对一起食源性传播引起的涉及30家托幼机构和
学龄儿童托管机构的暴发数据进行分析,潜伏期中位
数为34小时(范围:2-61小时);

一篇系统综述总结了GI和GII基因群诺如病毒的潜伏期, 其中位数分别为1.1天 (95% CI:1.1-1.2天)和1.2天 (95%CI:1.1-1.2 天);

不同基因群的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异。
轻症病例临床表现

卫生学调查
进一步调查食品或水的污染源、污染环节、
导致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
进一步验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卫生学调查-食源性-1

食堂和商业性餐馆日常运作管理模式、食堂数量和布局、供应
餐次和食谱、供应范围、食品从业人员岗位、资质和数量等;

外卖供餐单位的供应链条及其他用餐单位病例出现情况; 供餐环境卫生和餐具消毒情况; 高风险食品的备餐流程,包括原材料、配方、加工用水、加工 过程、保存条件、运输和销售等,高风险食品主要包括贝类 (蛤、牡蛎、贻贝等)、沙拉、凉菜、面包/糕点等;

重症和死亡:

住院:0.54% 死亡:0.06%

重症或死亡病例通常发生于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

相关因素

暴发环境:医疗机构或社区; 病毒株和传播途径的相关性:GII.4基因型引起的暴发中住院和死 亡比例更高;

医疗机构暴发出现死亡的风险更高。
隐性感染
隐形感染

约32%;
流行季节隐性感染比例明显高于非流行季节。
或24小时内出现呕吐≥2次者。

临床诊断病例

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中,满足疑似病 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 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ELISA抗原检测阳性者。
聚集性疫情和暴发判定标准

聚集性疫情

时间:3天内;

空间: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
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
场所;

人群及数量: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 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暴发疫情

时间:7天内 空间: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
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
体单位或场所;

人群及数量:2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
如病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例是实验室诊断
病例。
疑似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或暴发

如不具备诺如病毒实验室检测能力,或在疫情发现早期, 若符合以下卡普兰标准(Kaplan Criteria)的4项特征, 可判定为疑似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或暴发:


采集病例标本
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定义和搜索
病例定义
三层:同前。
病例搜索
食源性聚餐:聚餐人员名单;
水源性:供水,用水范围人群;
学校或托幼机构:缺勤、晨午检和校医记录;
其他:医疗机构就诊,药店购药品种等;
流行病学调查-个案调查

方式

个案调查表:重症、首发、指示和特殊病例; EXCEL简表:常用,方便; 电话或面对面访谈。

①一半以上患者出现呕吐症状;
②平均潜伏期24-48小时; ③平均病程12-60小时; ④排除细菌、寄生虫及其他病原感染。

卡普兰标准识别诺如病毒暴发的灵敏度为68%,特异度 9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指南规定
暴发疫情
建议执行
聚集疫情 暴发疫情 疑似聚集和暴发疫情

总体趋势

暴发和住院病例呈上升趋势,暴发规模较大。
部分国家疫情形势-1

散发病例

美国:2100万例/年,1/4为食源性;


小于5岁儿童腹泻比例:9-15%;
社区、门诊及急诊的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原因 。

澳大利亚、英国、香港和新西兰调查

胃肠炎感染比例中构成:9-24%, 高发:小于5岁,大于65岁。
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 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
目录

疫情形势

基本知识要点
疫情调查与处置关键技术 案例分享


中国诺如病毒流行现状

2006-2013年

暴发疫情监测

56起;发病4979例;平均89例/起。
型别:GI,GII型。

哨点监测

5岁以下儿童腹泻检出率:2007年11.2%;之后持续上升至 2012年最高20.3%;2013年15.3%。
毒颗粒, 命名为诺瓦克病毒;
1992年:诺瓦克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被解析;
2002年: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改称为诺
如病毒。
基因分型

6个基因群(GI-GVI);
GI和GII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两个主要基因群;

GI和GII分为9个和22个基因型,除GII.11、GII.18和
GII.19基因型外,其他可感染人.
经水传播

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 染所致。

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食物暴露引起 的点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 人之间传播。
易感人群
全人群对诺如病毒均易感 小于5岁和大于65岁者高发
季节性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人们常把它称为“冬季

中国:自2014年冬季以来,GII.17变异株所致的暴发疫情大幅增 加。

重庆:GII,未继续分型。
理化特性

0℃-60℃的温度范围内可存活,且能耐受:

pH2.7的环境室温下3小时;


20%乙醚4℃18小时;
普通饮用水中3.75-6.25mg/L的氯离子浓度(游离
氯0.5-1.0mg/L)。

10 mg/L的高浓度氯离子(处理污水采用的氯
离子浓度)可灭活诺如病毒;

酒精和免冲洗洗手液没有灭活效果。
免疫保护与宿主易感性

免疫保护力

可持续6-24个月;

重复感染

即使先前感染过诺如病毒,同一个体仍可重复感染 同一毒株或不同毒株的诺如病毒;

不感染

部分人群即使暴露于大剂量诺如病毒仍不会感染;


GIV也可感染人,但很少被检出;
GIII、GV和GVI分别感染牛、鼠和狗。
病毒变异

基本特点:变异速度快,每隔2-3年即可出现引起全球流行的新
变异株。

全球:1995年至今,已有6个GII.4基因型变异株与全球急性胃肠 炎流行相关;

包括95/96 US株(1996年)、Farmington Hills株(2002年)、 Hunter株(2004年)、Den Haag株(2006年)、New Orleans株 (2009年)以及Sydney 2012株(2012年)。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宿主:人类是人诺如病毒已知的唯一的宿主;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隐性感染者排毒量低于发病人群,隐性感染的
人群在诺如病毒的传播及暴发中的作用至今还
不明了。
传播途径-1
人传人

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 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

经食物
分析各组人群的罹患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推断高危人群;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各组人群在暴露史方面的异同,以寻找病因线索。
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病因假设

食源性传播


一次性:点源暴发
持续性:持续同源暴发模式。

水源性传播

早期病例空间分布与污染水源供应范围或水源管网分布一 致;

可出现点源暴发或持续同源暴发。

其他暴露

参加的集体活动、医疗机构暴露史等。
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

临床表现及构成

时间分布

描述病例的时间分布和推断可能的暴露时间和方式;

空间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