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简介
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 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 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首批列入:世界首 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泰山开创联合国遗产分类 新标准,让中国为世界贡献了 一份新遗产-双遗产。中国首批 入遗唯一名山,文化与自然价 值双高度在国际知名! 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5A级旅 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40佳 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泰山活 动营地,中华成人礼仪式举办 地,中华十大名山之首
十八盘距岱宗坊6.1公里处为谷口, 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 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到南天门而止。山径狭陡,石阶登升,远眺 似天梯高悬。开山门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崖有清道光年间 (1821年-1856年) 魏祥摹刻狂草"龙门"二字。坊址东为大龙峪。盘路两边山 壁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 天门,下有升仙坊,中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出处,是泰山的 重要标志物之一。两侧盘道石壁有"松门"、"松去绝壁"、"举足腾云"、"雄 山胜景"、"苍松翠霭"、"明月松翠"、涛声云影"、"松风吹冷尘心"及"天门 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多石刻。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宗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宗教历史悠久,古神今神都有。 • 神话是宗教的土壤,是宗教的前史。关于泰山,
有许多古代神话,自然神、始祖神兼有之。如泰 山玄女、西王母、夷人祖神伏羲、不屈的战神蚩 尤、风神飞廉与穷奇、神射手后羿等等。后来又 增加了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神祇,以及众多民俗 神。
• •
地理位置
•
泰山位于华北平原东侧的山东省中部,拔起 于山东丘陵之上,有如鹤立鸡群,十分雄伟。主 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东经117.6,北纬36.16。 泰山南高北低,南麓始自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 市,相距约60公里。泰山交通方便,京沪铁路从 西侧通过,北连泉城济南,南距历史文化名城-曲 阜70公里。泰肥、泰新、泰宁、泰济等铁路、公 路交汇于泰山之南-泰安市。
泰山现在常规的是四条线
1:最经典的红门路徒步中线,其实是中线登封御道 是指从岱庙(东岳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 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 2.第二条是坐汽车上山的环山公路线! 天外村(天地广场)-环山路-竹林寺-黄溪河水 库-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 3.第三条是从西北侧山口进!是桃花源入口! 桃花源入口-环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鱼保护区-桃 花源索道-南天门-玉皇顶 4.第四条是东北侧山口方向,一般说是天烛峰!也 就是后山。 天烛峰-印象泰山(封禅大典表演场)-鲤鱼背大小天烛峰-石河-尧观顶-北天门-日观峰-玉皇顶
历史文化价值
泰山南有北辛文化(约7000后前)和 大汶口文化(约6300~4400年前), 北有龙山文化(红4400~3900年前)。 泰山因其高,被古人视为“直通帝 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 告祭的神山。有文字记载自秦始皇 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 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此外,还有 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历代有识 之士,文人墨客从更高精神文化层 次,把泰山视为“国家柱石”、 “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座蕴藏 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 名山。他们留下大量诗文和1000多 处摩崖石刻。道佛都视泰山为“仙 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 了大量宫观寺庙,如:灵岩寺观普 照寺是全国有名宝刹,留下极为丰 富的宗教文化。经石峪的《金刚经》 石刻,闻名中外。科学家、史学家
中国古代石刻是中国数千年 文明史中的一枝奇葩,如果用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来形容,也毫不过分,而泰山 的石刻又是其突出的代表。泰 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 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 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 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 石刻,少量为碑碣。泰山石刻 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 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 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 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 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 术和史料价值。
天
•
街
• •
自南天门至碧霞祠西神门为天街,位于极顶之阳,地势较 平坦。主要景点有南天门、天街、凤凰山、孔子崖等。 天街南天门东北有石坊,明人题额“升中”,清末废。 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题额“天街”。坊前北侧有回銮阁, 1989年建,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东侧为泰山管委会南天门 管理区、公安派出所驻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东路北,为乾隆行宫及唐代文学家苏源明读书处遗 址。民国年间山民在此筑茅屋客店,均以木雕“双升”、 “棒槌”、“金钟”、“木碗”、“鹦鹉”等为招牌。建国 后,逐渐改建,均废。至80年代,陆续改造了天街路面,增 设观景台、扶手墙。自西而东建天街饭店、天街旅社、过街 阁、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艺美术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 白云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连,似天上街市。
旅游资源
• 泰山是中国游览历史最悠久的名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
•
下”是有记载最早的游人。泰山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 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品质。 泰山以自然景观为主体,与历史文化相互渗透融为一 体的泰山风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一条轴线三重空间 的景观结构。即祭地的蒿里山为地府,泰安城为人间、岱 顶为天堂和一条泰城至岱顶7000级登道的轴线。这条从人 间到天堂的登道,长达10公里,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 以及—天安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从而构成雄伟壮观、步 步登高的朝天序列。其中的主要有岱庙、王母池、经石峪、 碧霞祠、南天门等名胜古迹。
泰山十八盘有3个十八盘之说, 即"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自开山至龙门坊一段为"慢十八盘" ,有393级;自龙门坊再至升仙坊为 "不紧不慢又十八" ,有767级;自升仙坊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有473级, 共54连盘,石阶1630余级。十八盘之名,始见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1093年)邵伯温《登泰山见录》:"经天门十八盘,峰犹耸,北眺青齐,诸 山可数"。元初《天门铭》碑亦有"一窃开,达底处, 十八盘,盘千步"的 记载。十八盘倾角为70度至78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 盘 路于1956年进行翻修,加宽台阶,重建路墙,设置休息盘台和铁栏扶手, 1978年后又多次对其维修整固。
秦石刻
此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 石。据宋刘跂《秦篆谱序》 记载,原刻铭文22行,满行12字, 凡223字,字径6.1厘米。前12行 为始皇刻辞,计144字;后10行 为二世诏书,计79字。相传皆丞 相李斯篆书。现仅存二世诏书中 的10个残字, 被书界视为珍宝 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及人 为破坏等原因,至明正德以后,此 石曾几移其所,面目全非,铭文也 仅存二世诏书中的29字。且在此石毁坏之 前,金石学家只着重其字数、行数、及铭文的著录,而对立石原址、 立石的具体形制等,缺乏确切记载,致使后人说法不一。清代以后, 又有人对现存秦刻10残字的真伪提出异议,至今未有定论。
泰 山 十 八 盘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
位于岱顶西南隅石壁谷上口, 是登山盘道顶端,元初张志 纯创建。门为城楼式建筑, 联书:“门辟九霄,仰步三 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 嶂奇观。”上覆摩空阁,内 置3尊明万历年间女神铜像。
门内有小院,正殿为三灵侯 殿,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建, 祀周谏官唐宸、葛雍、周武 三人,后改为关帝庙。今置 东岳大帝铜像。
在泰山斗母宫东北约 400米处,为我国 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经之一。经 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石坪上, 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4行, 每行多者 125字,少者10字不等,凡 刻 2799字,字径50厘米。以隶为主, 兼有楷、行、篆各种笔意。形制雄伟, 气势磅礴,书法纵逸遒劲,世人誉之为 “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为历代 书法爱好者所崇尚 。由于风雨剥蚀,山 洪冲击,加之游人践踏、椎拓无度等人 为破坏,现仅存经文1069字(包括可 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岱庙
岱庙,是泰山最大最完整 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天贶殿创建于1009年,与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 合称我国三大殿。庙内有汉武帝手植的“汉柏”,历代名碑170多块以及大 量珍贵文物陈列。出岱庙,经岱宗坊,开始上坡,从东路登山道,即进入朝 天序列。沿途有王母池、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中天 门。中天门下瞰人间闹市泰城;仰观岱顶雄姿,再经快活三里,过云步桥观 “红桥飞瀑”,穿过秦皇避雨的“五大夫松”,便进入深山峪谷区,观赏被 乾隆称之为“最奇绝”的对松山,攀登最险峻的十八盘——天梯,登上神奇 的南天门,便进入天界。登完7000级台阶,到达“登峰造极”的玉皇顶, 领略“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览众山小”的风光,悟人生奋进之真谛。晴 日到日观峰看日出是十分壮丽的。
泰山简介
•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自然景观 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 文景观的烘托。泰安: 中华泰山,天下泰安,泰山 安,四海安,国泰民安之意! 泰山 又称岱宗,岱宗:万代山岳之宗的意思。 古称大山、太山、岱山、岱岳、泰岱、东神、 东岳、东泰、东圣、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 名山之冠。与我国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并称五 岳。称: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
泰山山地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中山山地,地层 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 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 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我国最 古老的地层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 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下1月均温-3℃,山顶为9℃,山下7月均温26℃,山顶为18℃;年降水量随高 度而增加,山顶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 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顶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 有雾凇晶莹如玉,为重要景观之一。泰山水系以岱顶 为分水岭,北坡河流直入黄河,东、西、南坡河流江 入大汶河,经东平湖再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