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搬经中学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出题人:章颖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A. 霎.时( shā)岑.寂( cén )春寒料峭.( qiào )舞榭.( xiè )歌台B. 敛裾.( jū)擎.( qíng )天寻常巷陌.( mò ) 羽扇纶.( guān )巾C. 剽.( piǎo )窃氤氲.( yūn )铿.( kēng )锵有力锱.( zī )铢必较D. 桂棹.( zhào )纤.腰 ( xiān ) 大笔如椽.( zhuàn ) 管弦呕哑. ( yā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B.诚信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和“一言九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C.由处罚地王到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全国楼市风声鹤唳....,但一路狂飙的国内房价仍没有喘息的意愿,同比涨幅仍创21个月新高。
D.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两部中国影片,《三枪拍案惊奇》令人遗憾地铩羽而归....,《团圆》则获得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3.仿照示例,从“橡皮人”“考碗族”“奈特尔家庭”三种职场现象中选择一个,作劝勉或警醒式的点评。
(不超过40个字)(5分)【示例】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知识、文凭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人在职场中会唱歌、字漂亮、有气质等各种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点评:软实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全面提升软、硬实力才能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职场现象】①橡皮人:在职场上我行我素,不接受新生事物,对表扬、批评无所谓,荣辱观淡薄的人。
②考碗族: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不捧到“金饭碗”决不罢休的一群人。
③奈特尔家庭:专心事业,收入丰厚,却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的职场人家庭。
选择:____________点评:二、课本知识(12分)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心情。
B.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义隆,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裕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
C.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俱佳。
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表现出一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其中咏史诗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清丽生动,为世传诵。
著有《樊川文集》。
D.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散文领域也有很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5.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六国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本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B.《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的重要主题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乡思乡愁、故国之恋,他的散文以其独特的体验,浓浓的乡思,淡淡的乡愁,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听听那冷雨》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C.《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D.《六国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发表自己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借题发挥,以古讽今。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
议论性的句子简洁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
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苟以天下之.大杳不知其所之.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C. 二败而.三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 盘盘焉,囷囷焉.始速祸焉.7.下列各组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3分)()A. 楚人一炬.李牧连却.之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骊山北构而西.折C. 辇.来于秦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 族.秦者,秦也未云何龙.三、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
少学《公羊春秋》。
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
更始诸将皆山东人,成劝留洛阳。
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
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
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
”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
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嚚。
嚚虚心礼请。
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
嚚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
兴闻而谓嚚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闲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
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
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
”嚚竞不称王。
嚚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
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
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
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
”嚚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
”乃征为太中大夫。
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
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
②嚚:yín,奸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攻杀郡守,兴坐免坐:坐视B.嚚矜己自饰矜:夸耀C.常以为西伯复作作:发作D.嚚病之而止病:患病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兴劝说隗嚚“不称王”理由的一组是()①诸将集会,不道忠信之言②大将军之听,阿而不察③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④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⑤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⑥无益于实,有损于名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B.郑兴在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嚚,隗嚚很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C.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嚚身边将领心怀异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嚚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D.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精通《左氏传》,造诣高深,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
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2分)⑵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2分)⑶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2分)四、古诗鉴赏(10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①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4分)②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五、名句名篇默写(8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用之如泥沙?(2)复道行空,。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间如梦,。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6),檐牙高啄。
(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另一片天空韩少功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
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
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
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
我的机会也来了。
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
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
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
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
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