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

10-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

29
高压气体而引起材料脱碳、内裂纹和鼓泡现象。 形成高压,导致表面鼓泡或内部裂纹。
裂纹源而引发氢脆。
巴氏合金表面的氢鼓泡
巴氏合金表面呈阶梯状的裂纹
30
四、氢致开裂的机理——氢腐蚀(生成甲烷、硅烷)
氢分子
a d
氢原子
c
b
表面铁原子
e
h
+
g’
g
渗碳体或 固溶体碳原子
+ + ++
f
h’
内部铁原子
31
钢的氢腐蚀机理模型示意图
调整热处理和控制轧制状态。
35
第三节 腐蚀疲劳
一、腐蚀疲劳的定义
位错再次开动、 膜破裂
说明:4~7图为放 大倍数为200000 倍的结果。
金属再次快速溶解 产生穿晶型SCC开裂 (放大100倍)
3、断裂
应力腐蚀裂纹扩展到临界尺寸,便会在机械力作用下发
生失稳快速断裂。

氢致开裂型应力腐蚀: 特殊的应力腐蚀,阳极金属溶解
腐蚀所对应的阴极过程为析氢反应,且氢原子能扩散进入金
属并控制裂纹的形核和扩展。
24
合理选材
改变合金成分(低C, Cr, N, Mo) 改变合金组织 (热处理)
改变应力
避免应力集中
减少外应力 消除内应力
改变应力方向
合理结构
SCC控制
改变环境
调整环境温度、浓度、pH
加缓蚀剂
环境处理 电化学保护 阴极保护 阳极保护 牺牲阳极 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 表面电镀
5
第四章 应力作用下的腐蚀
第一节 应力腐蚀开裂
一、应力腐蚀开裂的定义(Stress Craking Corrosion)
冶金因素
应力腐蚀开裂(SCC)— 受 拉伸应力作用的金属材料在特定 介质中,特定介质和应力协同作 用发生脆性断裂现象。 应力腐蚀开裂很普遍,化工 行业约占四分之一。危害性极大, 如飞机失事,桥梁断裂,油气管 爆炸。 6
发生SCC的合金表面往往存在钝化膜或其他保护膜,在
大多数情况下合金发生SCC时均匀腐蚀速度很小,因此金属 失重甚微。
二元和多元合金对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较高。 适当增加Cr、Al元素可提高奥氏体不锈钢抵抗应力腐蚀 开裂的能力;而C、N、S、P等易于在晶界上析出,促进SCC 的发生。
13
三、SCC裂纹扩展过程
快速溶解理论—活性通道不必预先存在, 也可能发生SCC,
表面某种因素(如点蚀源等)使应力集中, 前沿区迅速形变
屈服, 溶解速度很大( 0.5A/ cm2), 而两侧仅为10-5A/cm2 , 可促 使SCC发生。(拉伸应力较大时)
静态金属阳极区 (稳定阳极)
阴极
1/2O2+H2O+2e- 2OH-
1、裂纹扩展的三个阶段
裂纹孕育期:应力集中,微裂纹成 核,时间为几分钟~几十年; 裂纹扩散期:由裂纹源发展到极限 应力值对应的裂纹深度。扩散速度约为
10-6-10-3 mm/min,比均匀腐蚀快近106倍, 但仅为纯机械断裂速度的10-10倍;
破裂期:机械因素控制,随应力强 度增大,材料断裂。
26
2、氢在金属中的存在形式 固溶体:氢以H+、H- 、H的形态固溶于金属中。氢原子是所
有元素中几何尺寸最小的,其半径仅为0.053 nm,因而易于扩散进 入金属并占据金属晶格的间隙位置。

氢化物:氢与稀土金属、钛、钴等金属元素可生成一定的氢 氢分子:氢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能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 气团:氢与位错结合形成气团,可看成一种相。
A
迅速屈服
A*
屈服金属阳极区 (动力阳极)
溶液
A
阴极
1/2O2+H2O+2e- 2OH-
A区(裂纹两侧): 电流密度 ~ 10-5A/cm2 A*区(裂纹尖端): 电流密度 ~ 0.5A/cm2
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破裂模型图
304不锈钢在沸腾45%MgCl 溶液中的穿晶裂纹
敏化304不锈钢在室温连多硫 酸溶液中的晶间裂纹
活性通道理论(拉伸应力较小时) 大的应力作用在裂缝尖端应力集中,使表面膜破裂。 合金中预先存在一条对腐蚀敏感的通道,在特定介质条
活性通道。
件下成为活性阳极。
形成活性通道可能性有:合金成分结构差异;晶界或亚 晶界;局部应力集中及应变引起阳极晶界区;应变引起表面
膜局部破裂;塑性变形引起的阳极区等。
18

1.5
γ相

σ相
在弱氧化性介质中,析出σ
电位(V)
1.0 0.5 0 -0.5 -0.05 0 0.1
相的不锈钢处于较低的电位区
间,此时σ相较γ相还稍耐腐蚀, 不易产生晶间腐蚀。

0.2 0.3
强氧化性介质中,在过钝
化电位下σ相发生严重腐蚀,其 阳极活性电流急剧增加。
电流密度(A/cm2)
不锈钢γ相和σ相的阳极极化曲线 (H2SO4-CuSO4介质)
课程回顾
电偶腐蚀
金属M、N偶接前
M+ H+ H2
金属M、N偶接后
M+ H+ H2
M N
e-
ee-
M
N
eH2
H2
H+
N+
H+
当金属N得到完全保护时,金属N的腐蚀停止,其阴极 反应叠加到对金属M的腐蚀上;金属M的阳极反应相匹配的
阴极电流由金属M、N的阴极反应共同提供。
1
可以利用作为防护措施!
2
晶间腐蚀(合金材料在高温使用时发生)
环境因素
力学因素
S C C 三要素
304不锈钢在沸腾45%MgCl 溶液中的穿晶裂纹
敏化304不锈钢在室温连多硫 酸溶液中的晶间裂纹

应力腐蚀的裂纹有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二、SCC发生的条件和特征
1、力学特征 应力腐蚀是应力和环境腐蚀的联合作用造成的破坏。
在固定(静止)应力情况,称为应力腐蚀 开裂(SCC)
蚀结构,为局部应力腐蚀裂纹萌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E
E 过钝化区
E
晶间腐蚀 Eb tp
钝化区
Eb p Ep
SCC
Etp
点蚀发生、发展
D
点蚀发展 缝隙腐蚀发生、发展
点蚀不发生 晶间腐蚀 与钝化有关! SCC
Ep
C A
B
过渡区 活化区(失电子) 阴极区(得电子)
O lg io lg ip’
lg ip
lgi
1、贫铬理论—晶界碳化物析出(过渡期,固溶处理可消除)
敏化热处理

不锈钢在弱氧化性介质奥氏体不锈钢(含碳相对高) 铁素体不锈钢(含碳、氮低) 晶间腐蚀最易发生在活化—钝化
3
晶界碳化物析出示意图
过渡区。
2、阳极相理论—晶界σ相析出并溶解 (过钝化区,固溶处理不能消除)
氢鼓泡机理示意图
置。
34
抑制氢鼓泡的措施 温度:氢鼓泡在室温下出现,升高或降低温度可减少开 裂现象。 硫含量:降低钢中硫含量可减少硫化物夹杂数量,降低 合金化:钢中加入铜(0.2~0.3%)能抑制表面反应,减 钢对氢鼓泡的敏感性。
少氢的渗入;加入铬、钼、钒、铌、钛能提高基体对裂纹扩 散的阻力。
应力腐蚀的裂纹有晶间型、穿晶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氢脆理论 — 裂缝内pH 下降, 电位负移。发生H+还原
H渗入金属 H2 析出, 导致SCC前沿变脆而开裂。
裂纹的比较
阳极溶解型
氢脆型
22
无应力时氧化膜稳定
应力导致位错 在滑移面塞积
应力增加、位错开动、 膜破裂
金属溶解、隧洞形成
溶解区重新进入钝态
钝化膜的局部破坏可能由化学或机械 原因造成。 化学原因:如在应力作用下点蚀坑根 部引发应力腐蚀开裂;钝化膜处于不稳定 状态(腐蚀电位在过渡区),应力腐蚀开 裂在钝化膜薄弱部位形核。 机械原因:材料受力变形时造成钝化 膜破坏。
17
2、溶解(裂纹扩展)


裂纹扩展的可能途径:预先存在活性通道和应变产生的
金属(Ti、Nb、Mo、W、Cr),减少甲烷生成;MnS为裂 纹源的引发处,应去除。
热处理和冷加工。
33
四、氢致开裂的机理——氢鼓泡(生成氢分子)
H2S是弱酸,在酸性溶 在金属表面阴极反应生 氢原子渗入金属内部,
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 成大量的氢原子; 通过扩散达到缺陷处,析出 氢气产生高压; 非金属夹杂物(如Ⅱ型 MnS)为裂纹的主要形核位
27
化物;与硅、碳等非金属元素生成SiH4或CH4。 氢气。
三、氢致开裂的类型
1、第二类氢脆:氢脆的敏感性随应变速率增加而降低,即材 料在加载前不存在裂纹源,加载后在应力和氢作用下逐渐形 成裂纹源,最终导致脆性断裂。 应力诱发氢化物型氢脆:氢在应力作用下在应力集中区富 可逆氢脆:含氢金属在高速变形时并不显示脆性,而在缓慢
O
lgi

电位Etp称作“点蚀电位”或“破裂电位” 、“过钝电位” :金 电位Eb称为“再钝化电位”或“保护电位” :再次达到钝化电流
属表面局部地区的电极电位达到并高于临界电位值时,才能形成小孔腐蚀。
对应的电位。
12
3、材料学特征
发生均匀腐蚀的体系则一般不会发生SCC,且主要是合 金发生SCC,纯金属极少发生。
表面有机涂覆
第二节 氢致开裂
一、氢致开裂的定义
氢致开裂:又称氢脆或氢损伤,原子氢在合金晶体结构 内的渗入和扩散所导致的脆性断裂的现象。
二、金属中的氢
1、金属中氢的来源
内氢来源:如冶炼、 焊接、酸洗、阴极充氢等。 外氢来源:如工业环境中吸收氢(如油井H2S)、水溶液中微电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