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在老北京人中,有两句顺口溜,即“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在我小的时候,这是人人皆知的两句顺口溜。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少能听见有人念叨了。
那么,何谓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又指的是什么?人们习惯把北京称作北京城。
因为北京的历史上,确确实实有城。
城外的河叫“护城河”。
北京历史上不但有城,而且是三层城。
三层城外都有“护城河”。
这就是顺口溜说的第一句,“里九外七皇城四”这“里九”是说北京的里城,有九个城门。
“里”,是指里城。
“九”是说北京的里城有九个城门。
这九个城门是: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
“外七”指的是外城有七个门。
这七个城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西便门,广安门,右安门。
“皇城四”说的是皇城有四个门。
这四个门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另外,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是北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门!事情是这样的,民国十五年,因交通需要,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扒开城墙,开了一个门,起名叫“和平门”日本侵略北京时期,又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1968年,文革期间,因战备需要,把北京城,拆了。
在城墙原址下,修了一期环城地铁,在地上,修了二环路。
在城门的原址,城门作为地名,全保留下来了。
据史料记载,北京和北京城,修建于明成祖永乐五年。
从公元1407年,永乐大帝开使北京和北京城的修建,到1420年,即永乐十八年完工。
历时十三年。
与里城有关的几个名词:1前三门,2四九城,3九门提督。
1、前三门明永乐十八年,北京城修好后,周长有四十里,设九个门。
明灭亡后,满清入主北京,北京三层城,清朝全部按原样保留,只改动了几个城门的名子。
北京的里城,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
里城的懂,西,北三面,各两个门,共六个门。
唯独南面设三个门。
即: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
俗称前三门。
在前三门中,正阳门居中,俗称前门。
南面三个门,再加东,西,北三面的六个门,共九个门。
这也体现古代九为大的思想。
2、四九城四九城,就是指北京,或北京城。
四九城,从字面上说的是,皇城的四个门,内城的九个门。
在我小的时候,真正的老北京,还不说北京,就说四九城。
去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演到乔致庸来北京开票号,他说:“名天到四角城去转转”底下字幕写的是“四角城”,我一眼就看出剧中工作人员不懂这句话,哪来的“四角城”从未听说过。
3、九门提督“九门提督”是个官名。
“九门提督”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卫戍司令。
“九门提督”权力很大,是带兵的武将,还有行政权。
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就当过“九门提督”。
这个名词在电视剧中常出现。
今天,北京城早已不是昔日的北京了。
光现代化的立交桥就300多座。
有些立交桥,我坐车上去照样犯晕。
何谓北京城的“九门八典一口钟”?“九门八典一口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事物呢?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北京明,清时代的报时和报时工具,以及报时形式。
现在还有一些人,把时间称为“钟点”就是来源于此。
其实,“钟点”是两个事物。
“钟”是“钟”,“点”是“点”﹙在史料里,叫点,典都有﹚说一说数字“九”“九门”,就是指里城的九个城门。
北京城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周长40华里。
为什么有九个门?为什么城门是单数?原因就出在前三门上。
北京城东,西,北三面各有两个城门,唯独南面设三个城门。
一是因为设一个地为独特的正阳门。
二是因为在当时,数字里,九为大。
我们知道,数字分奇数和偶数。
我国古代,把奇数“九”视为奇数最大。
把“十二”视为偶数最大。
把九乘十二的积,即一百零八,视为数的最大。
这一思想,在古典文学里常有表现。
我举几个例子:《水滸传》里有一百零八将。
穆桂英大破天门一百零八阵。
数字用得最多的属《西游记》。
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108000里﹚孙悟空,二郎神有七十二般变化,八戒,沙僧有三十六变。
怎么样?有意思吧。
再说一说正阳门正阳门在内城九个门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正阳门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这是独一无二的。
正阳门标出了北京的方位,方向,这是独一无二的。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门,这是独一无二的。
正阳门与故宫和故宫三大殿,一起标志着,北京城坐北朝南,这又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永乐大帝面南背北坐江山。
北京城也顺理成章地随之坐北朝南了。
出了正阳门,就出了北京内城了。
再往南,出了永定门,就出了北京城了。
在里城这九个城门当中,有八个城门楼子上挂的是“典”,唯独崇文门上挂的是钟。
这是从字面上讲那么,何为“典”呢?据《大清会典·乐部乐器》记载,“其为乐器名,铜制,中间隆起,边穿两孔系绳,悬而击之”“典”,目前在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有收藏。
作为北京历史上的报时工具,我们应抽时间去看看。
再说一说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个名词,“小时”现在我们说时间,把一天说成24小时。
实际上,这是近代从西方传进来的记时方法。
我们说24“小时”,难道还有“大时”吗?没错,有“大时”!我国在记时方面,很早就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现在我们自己的12个时辰反而没人提了。
只有单田芳老先生在说评书时,能提到12个时辰。
我以为,这是“小时”一词的来历。
24“小时”,对应的是12个时辰。
即,12个大时。
那,“九门八典一口钟”这九件器物是干吗使的呢?据我所知,“九门八典一口钟”,这九件器物,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开,关城门时,以鸣典撞钟为号,起开,关城门的警示作用。
当时,在开,关城门时,九个城门的守卫者,在鼓楼鼓声的统一号令下,用鸣典撞钟来提醒行人,要开,关城门了。
特别是在关城门时,警示作用更大。
以此提醒进出城的行人,抓紧,否则就进不了城,或出不了城了。
鼓楼鼓响十三通后,城门开,关完毕。
北京的城门,自明清以来的500多年,每天按时开,关一次。
据我母亲讲,民国时期,北京的城门也每天按时开,关。
因为晚上关上城门,对城内的治安,就是有好处。
这是“九门八典一口钟”鸣典撞钟的第一个作用。
第二个做用,报时。
“九门八典一口钟”的第二个作用是报时。
我国很早就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但明清时期北京的报时,可不是一个时辰报一次,而是一天中,只报五次。
这是为什么?原来,北京城历史上,钟,典齐鸣报时,主要目的不是为京城百姓服务,而是为朝庭和朝庭官员上下朝服务。
特别是为统一上朝时间,统一叫起服务。
明清时期,北京城鸣典撞钟,受京城中央的钟,鼓楼指挥。
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
具体地址在地安门。
时至今日,钟,鼓楼还屹立在地安门外大街上。
1984年,钟,鼓楼经过重新修善,红墙,绿硫璃瓦,非常雄伟漂亮。
钟,鼓楼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有很多媒体,就以“钟鼓楼”作为栏目名称。
钟,鼓楼在北京中轴线的尾。
鼓楼始建于元朝,原名“齐政楼”。
从鼓楼往南,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景山,故宫端门,故宫三大殿,午门,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
从钟,鼓楼中轴线往北,就是2008年奥运会的一些场馆。
鸟巢就在中轴线上。
翻回头来再说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报时。
当时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自明朝以来,北京城的记时,报时,都由鼓楼负责。
作为报时工具,钟,鼓楼,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
作用大同小异。
明朝,在北京的鼓楼上,安有一套测时系统,名叫“铜壶滴漏”。
并设有“漏壶室”。
和二十四面更鼓。
每当壶水漏尽,二十四面更鼓会同时敲响。
汇成巨大的鼓声。
鼓楼击鼓每天初鼓在戌时,即现在的晚八时。
先击鼓十三下,做为起时。
起时被称作“定更”也叫”天交头鼓”。
头鼓之后,每隔一个时辰,击鼓一次。
京城人等作息,都以鼓声为准。
三鼓百官即起,四鼓百官候于朝门之外。
五鼓午门大开,百官入朝奏事。
卯时撞钟。
钟,鼓楼报时结束。
这即是“晨钟暮鼓”。
这句话的由来。
北京城,如果从建成的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07年算起,今年正好是北京建城600周年纪念。
北京作为成市名称,是从明永乐年间开使的。
在北京的历史上,从1937年——1945年的敌伪时期,曾更名为“北平”。
巧得很,今天是2007年8月15日,62年前的今天,正是日本投降的日子。
当年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还历历在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受侵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古老的钟,鼓楼承载着中华古老文明,同时也纪录着百年屈辱的历史。
1900年,八国连军入侵北京,鼓楼也未能幸免。
鼓楼上的巨鼓鼓皮,被侵略军用刺刀捅破。
“铜壶滴漏”丢失。
现存的是复制品。
古老的鼓楼在计时,报时的同时,也鉴证和纪录着我们曾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
每天在鼓楼打头鼓时,“九门八典一口钟”的守卫者,闻鼓声与之呼应,钟典齐鸣。
典打一轮就该关城门了。
每当天交五鼓,“九门八典一口钟”再次与鼓楼呼应,再一次钟典齐鸣,该开城门了。
当鼓声停止,城门大开。
“九门八典一口钟”也就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九门八典一口钟”天天循环往复,年复一年。
不知疲倦地演奏了500多年。
这也是老北京人,管报时叫打点,管时间叫钟点的原因。
这就是北京城“九门八典一口钟”的故事。
爱北京,爱中华,忆往事,看今朝,迎奥运,讲文明,愿中华再度崛起,愿古老的中华民族,再度辉煌。
在这里,我尽自己所知,讲一点北京的老故事。
如果外地朋友有机会来北京,把我说打印下来,可以当地图用。
我这种地图还没处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