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说明修改说明书1.概述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途经那曲县、安多县、班戈县。
起点位于那曲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供加桥(G109线K3525+650),与G109线呈“T”型交叉,终点与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70.328Km (计入断链长度)。
主线全长170.328Km,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7.5m,路面宽6.5m,设计速度30km/h。
本项目共设支线5段,共长17.216Km, 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4.5m,路面宽3.5m,设计速度20km/h。
线外工程(主线终点至班戈县段)长20.695 Km,路肩硬化采用4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20厘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硬化宽度两侧各75厘米,边缘采用宽30厘米水泥混凝土路边石,其它部分均维持原状。
1.1任务依据(1)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测设的委托书》;(2)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意见》(藏交计财委字[ ]5号)(3)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藏交计财委字[ ]11号)(4)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补充)意见》(藏交发字[ ]463号)(5)交通运输部《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交规划发[ ]130号)(6)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报告》(71.2设计标准根据《工程可性行研究报告》及工可批复意见,本项目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30km/h。
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桥梁宽度为净7+2×0.5,涵洞与路基同宽。
拟建项目主要技术指标21.3 测设经过(1)测设经过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根据建设单位意见以及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采用两阶段设计。
11月我公司接到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达的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测设的委托书后,公司领导极为重视,立即召开有关会议并进行安排布置,并成立了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项目部,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编制了《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技术准备书》及《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大纲》,经公司技术部门审查后颁发执行。
4月中旬先遣人员到达工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测设队于5月1日进入测设现场相继展开外业勘测及调查工作。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路线方案的基础上,测设人员首先对路线走向进行了认真踏勘,根据本项目工程性质以及沿线所经地形特征,路线采用实地定线与采集旧路中心线坐标,在计算机上拟合定线相结合,最终确定路线设计方案,然后进行了控制测量和实地定测放线。
路线布设以少拆迁、少占牧区、方便村民出行、降低工程量并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为原则,在充分利用旧路的前提下,裁弯取直,改进旧路平面线型及纵坡。
特别针对困难路段进行多方面比选,重复斟酌,以确定合理方案。
除定线组以外,还以GPS控制组、中线组、横断面三个操作组和路基路面调查、防护排水调查、桥涵调查、经济调查、交通工程调查五个专业调查组相继开展外业勘测工作。
地质钻探队于6月17日到达工地开始地质钻探及调绘。
历经110天,与8月17日完成了外业勘察工作。
7月11日那曲地区交通局主持召开会议,对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外业勘测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听取了我公司关于本项目外业勘测工作的详细汇报,就技术标准、路线走向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7月20日我公司赴拉萨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对本项目的外业勘察工作又作汇报。
两次会议一致认为采用的技术标准符合要求,路线方案合理,并对下阶段设计中应考虑和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意见,随后开始了初步设计工作。
在初步设计阶段注重设计质量,对路线方案比较、路线平纵面组合、桥涵构造物等结构形式、路基排水与防护等进行比选和优化,力求使初步设计方案优、投资省。
5月20日至6月5日我公司组织测设人员对本项目进行二次测设,经过全体测设人员有序的工作,于7月底完成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
10月26日至10月29日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织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对本项目进行现场调研,由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初步设计审查会。
会后我公司组织人员对本项目进行三次补充调查及测量,并得到那曲地区交通运输局及班戈公路养护段的全力配合。
根据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报告》及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关于本项目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于 12月底完成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的修改编制工作。
(2)控制测量本工程平面坐标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投影方式采用高斯投影,椭球参考WGS84坐标系椭球参数,长半轴:6378137.000米,扁率:1/298.。
由于测区东西跨度大,为控制平面投影变形,共取两个投影面:起点~K70+000段取中央子午线为91°24′32″;K70+000~终点段取中央子午线为90°32′49″。
测区长度归化到独立坐标系参考椭球体4600m的抵偿高程面上,按高斯正形投影计算平面直角坐标,Y坐标自然值加500Km。
本工程采用边连式布设四级(D级)网做为主控网,全线共埋设混凝土预制桩177个,全部采用GPS直接定位,间隔10Km对两个预制桩采用混凝土加固。
控制点GPS30、D3001、D3002处于两个坐标系的分带处,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坐标。
本工程全线高程控制点沿平面控制点统一布设,全线统一高程系,高程系统采用近似国家1985黄海高程系,高程控制点以四等水准观测法,用电子水准仪对相邻控制点进行往返施测。
1.4 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拟建公路起点位于那曲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供加桥(G109线3525+650),与G109线呈“T”形交叉,利用现有3-16m供加桥跨越那曲河,西行在K0+465~K0+541.5段利用超限站已修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后在K0+660处下穿青藏铁路,路线以既有旧路为导向自东向西行经自日村、东则村、那么切乡北、松柯、桑托,进入安多县强玛镇四村,路线继续前行沿蓬错边缘布线,经班戈县北拉镇后继续西行经巴木错北后抵达路线终点与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70.328km(计入断链长度)。
主要控制点:供加桥、超限站、自日村、东则村、那么切乡、松柯、桑托、强玛镇四村、蓬错、北拉镇、巴木错及沿线既有旧桥。
所经主要城镇:北拉镇路线所经主要河流有:那曲河、门多淌、恰尔倘、巴尔倘、弄仁达曲、拉青曲康、伸曲、恰热曲岗、曲可罗、桑曲等二十条较大的河流,由众多的内流河所形成的湖泊有错鄂、蓬错、巴木错等。
主要公路:路线起点所连接的G109线、终点连接的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
主要铁路:路线在K0+660处下穿青藏铁路,交叉形式为下穿。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采用《工可》批复主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7.5m。
支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4.5m。
(2)维持了《工可》批复的路线起自那曲县城北供加桥附近,接国道109线,经那么切、北拉,止于班戈县德保,接已完成改建的纳木错至班戈公路。
(3)对蓬错常水位进行观测和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后,将蓬错湖畔路线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取消了《工可》报告中DⅠ、DⅡ比较方案,增加了D段旧路方案与新线方案的比选。
(4)沿线既有桥梁多为按公路Ⅱ级标准修建,本次初设时对全线利用桥梁参考《公路桥涵养护规范》进行评定。
(5)在《工可》批复的走廊带内,路线进行局部优化,初设推荐方案路线全长170.328km,较《工可》推荐线缩短832m;结合实地勘测之后,对《工可》报告中的部分偏离旧路较远路段进行了调整。
2. 建设条件2.1 原有公路的等级、标准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现有公路为等外级公路,路基宽度5~8米不等,路面为天然砂砾。
2.2 原有公路使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始交通部安排车购税资金对省道301线实施路基成型工程,并新建部分桥梁和涵洞,当前本项目段道路路基已基本成型;该段道路路线所经地形属高原低山内陆湖盆区,地势平坦,旧路最低海拔4536.63米,最高海拔4788.42米,相对高差251.79米,总体平纵面指标较好,但局部路段平面线形指标低,线形不顺畅,纵坡大,纵坡指标不均衡;路基填土高度普遍不足,全线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路基排水设施设置不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全线无路面;全线已建成中、小桥梁共28座,涵洞53道,由于该路线距离长,沿线水系发育,现有的桥涵构造物设置还远不能满足公路运营的需要。
下面对本项目现有公路的技术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段阐述。
(1)起点至东则桥段(K0+000~K27+320)该路段地形属平原微丘区,路线平面指标较高,但纵面指标较低,极不均衡,部分路段视线不连续。
旧路宽 6.0米,路面为砂石路面,起点至K0+420段路基填高约1.0m,K0+420~K27+320段路基填高约0.2~0.5m,局部桥头引道段路基填高3~5m。
以及项目沿线实际情况,本项目公路交叉口均采用平面交叉。
2.8 交通组成特点对项目的影响根据《工可》交通组成分析,按标准小客车计算,客车占17.0%,货车(含拖挂车、集装箱车)占75.0%,军车占 6.0%,拖拉机占 2.0%,说明项目交通流是一种混行交通。
货车交通量主要以阿里地区申扎等地的矿产品运输为主,普遍存在超载现象,对路面结构有较高要求。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