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设计初步设计说明

建筑设计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论1.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陆埠镇第二小学项目,位于钟山北路东首、绿景花园北侧,24班小学规模,地块东面为陆埠镇中学校区,整个地块总用地面积约21817平方米。

1.2.设计依据1.2.1甲方提供1:500测绘地形图、红线图。

1.2.2《余姚市规划局乡镇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1.2.3余姚市发改委针对陆埠第二小学建设项目的批文。

1.2.4规划局方案设计评审意见。

1.2.5《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

1.2.6国家有关设计法规、规范。

1.3.设计规模总用地面积:21817㎡建筑占地面积:3650㎡总建筑面积:13432㎡1.4.设计范围1.4.1总平面设计(包括道路、场地、水、电等)1.4.2各单体工程设计(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弱电等)1.5.设计指导思想1.5.1合理化的校园布局。

1.5.2安全、通畅的交通流线。

1.5.3多样复合的空间特征。

1.5.4观赏、使用并重的景观,绿化环境。

1.5.5科学性、超前性、可持续性的原则。

第二章总平面设计2.1.设计依据(见总论)2.2.基地分析场地平面较规整,呈方形,整个场地较平整。

东面、西面临路,建筑退东面用地红线不小于6米,退南侧用地红线不小于12米,退西道路红线不小于6米,退北侧用地红线不小于9米。

根据甲方的意见,地块主入口设在地块西侧,学校主入口预留不小于600平方米的出入口集散广场,须妥善考虑满足交通安全及景观要求。

2.3.总平面布置共24班小学,包含行政办公、教学、图书阅览、体育馆、食堂、教工宿舍等功能。

场内布置250米的环行标准田径场,两个篮球场以及各种软塑器械活动场。

2.3.1.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分析小学用地,西面紧邻城市道路,南面为住宅小区,东面为中学校区,用地形状基本呈长方形,小学功能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即: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和运动生活区,从动静分区的角度来讲,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则属于静区,我们将田径场、体育馆布置于用地东侧,而将教学行政区布置于地块的西侧。

教学楼均采用南北朝向,从安全性考虑,将小学的主入口设置于用地的西侧规划道路上,行政办公区则紧邻学校主入口就近布置,方便对外服务。

靠近综合楼北面,沿城市道路布置有小学次入口。

小学食堂体育馆及教师宿舍则靠近运动区布置,与地块次入口连接。

地块内整体功能分区明确有序,动静分明。

2.3.2清晰而有效的流线设计功能分区已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流线设计,流线设计均方便便捷,互不冲突干扰,安全高效,一.行政区流线:行政办公区紧邻主入口,方便直接对外服务,二.教学区流线:学生人流经过校前礼仪广场,随即进入各自教学区所处位置。

且各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通过中间连廊围合形成的中心共享空间将所有空间组合联系起来,方便联系。

三.运动生活区流线:考虑到用地的紧张性,设计中我们将体育馆、食堂和职工宿舍整合为一体,就近布置于教学区与运动区的中间位置,可以通过次入口,方便食堂后勤外来车辆物资供应,减小外来车辆对整个教学区的教学干扰。

并在建筑外围布置车行道路和消防车道路,实现人行、车行完全分流,基本保证校园内无任何行驶车辆。

2.3.3富有情趣的人性化空间设计1)、轴线对景关系所有单体建筑均遵循学校主次入口朝向的主轴线依次展开分别布置,单体建筑布置有前有后,有主有次,将标志性景观钟楼布置于整个校园的核心位置,形成视线对景点和小学的至高点,将建筑走势从水平方向提升到无限的垂直方向。

2)、庭院空间小学各个单体建筑依照主次入口两条轴线灵活布置,形成两个共享庭院景观环境空间,通过连廊围合形成整个教学区的核心共享区域,成为学生课间休息交流的游戏园地。

彼此穿透互相观望,形成立体的院落体系,使庭院空间更加丰富生动。

3)、交通连廊本案注重建筑细节处理,力求创造丰富的形体和空间关系,将交通连廊空间作为重点处理,设计连廊不仅作为建筑单体与单体之间的联系作用,而且利用连廊创造出更多的供小学生课间互相交流学习和游戏的交流平台和观景平台的人性化空间。

2.4.竖向设计场地区域内地势平坦,场地现状标高比已建道路要低。

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30公分,校内道路纵坡控制1-2%,横坡控制在2.5%。

场地竖向布置方式为平坡式布置,地表雨水通过暗管系统排入南面小河。

2.5.日照间距和采光通风教学楼、综合楼、行政楼基本上南北朝向布置,南略偏西朝向,日照、采光、通风良好。

教学楼之间间距满足日照间距、噪音干扰要求。

2.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21817㎡总建筑占地面积:3650㎡建筑密度:16.7%总建筑面积:13432㎡其中:综合楼:3077㎡合班教室:243㎡食堂、体育馆:2961㎡行政楼:1413㎡教学楼:4675㎡其它:108㎡架空层:955㎡容积率:0.57绿地率:35%机动车位:66个非机动车位:140个第三章建筑设计3.1.设计依据(见总论)3.2.平面设计教学楼、综合楼、合班教室在使用上相互联系紧密,所以在设计上让三者通过连廊或走道连接在一起。

教学楼、行政楼为四层,实验楼为五层,其中一层为架空层,这样使用联系方便,而且走廊、楼梯可相互利用。

普通教室9.0m×7.5m标准平面,外走廊2.7米宽,在教学楼中每层设置老师办公室,便于管理。

实验室12m×8.4m标准平面,另带4.0m×7.2m准备室。

教学楼、实验楼分别设卫生间,教学楼、实验综合楼、合班教室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方便,又各自独立,非常利于使用。

行政楼位于主入口南侧,与外界联系方便,共四层,设有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

办公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基地东面为师生食堂和体育馆。

3.3.立面设计为了体现其独特的一面,设计中注重加强建筑细部的处理,对建筑体型、各部分比例以及体型的收放都做了细致的推敲。

让坚实的体块与流畅的线条韵律相互衬托,为校园增添了现代建筑的气息。

建筑形式纯净,手法冼练,风格明亮,轻快完美,以建筑本身的形体韵律和色彩,来营造出清新、生动的建筑空间。

整个建筑空间均是使用功能的需求,没有刻意的造作,但却创造出虚实相间,高低错落,趣味盎然,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空间形象,是形式和功能完美结合的体现。

外墙质地以外墙涂料为主。

教学楼、综合楼、食堂、体育馆等在大的立面风格相统一协调下,细部各有异同,统一而丰富。

3.4.建筑剖面设计3.4.1.普通教学楼、综合楼及行政楼层高设计为3.6米,合班教室层高设计为4.9米,食堂层高设计为4.2米,体育馆层高设计为8米。

3.4.装修设计本工程拟选用国产装修产品,大部分采用一般装修。

3.4.1室外装修大部分采用外墙面砖。

局部采用外墙涂料,色彩详见效果图。

3.4.2.室内装修第四章结构设计4.1.工程概况4.1.1、本工程为陆埠镇第二小学项目,为新建学校,主要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实验、办公)、阶梯教室、体育馆、运动场、食堂。

4.1.2、学校最高点:23.5m。

各楼沿口高度详见建筑。

4.2、设计依据4.2.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4.2.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4.2.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2.5《建筑桩基设计规范》4.2.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4.2.7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2.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4.2.9地质资料4.2.10我院建筑,电气,给排水等专业提供的设计条件4.3.、设计标准4.3.1、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4.3.2、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二级4.3.3、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乙级4.3.4、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4.3.5、基本风压:0.45KN/m2 (重现期50年),地面粗糙度为B类4.3.6、基本雪压:0.45KN/m2 (重现期50年)4.4.、结构体系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形式。

4.5、结构计算4.5.1、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TAT、SATWE结构分析程序进行计算。

4.6、地基基础基础方案暂定为多层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具体情况待地质报告出来后确定。

4.7、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选值。

4.8、材料4.8.1、砼:基础垫层100厚采用C15。

4.8. 2、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及HRB400钢。

4.8.3、0.000以下用MU20水泥实心砖,M10水泥砂浆0.000以上外墙、楼梯间、电梯间采用MU10烧结多孔砖,M7.5水泥砂浆;内墙采用MU1烧结多孔砖,M7.5混合砂浆。

4.9、结构消防设计梁:保护层厚为25mm楼板:厚度≥100mm框架柱:断面>300×300m混凝土墙:240mm第五章给排水设计5.1. 设计依据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5.2. 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标准等。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5.3.给水设计5.3.1.水源:本项目采用市政给水管网作为水源,在市政道路的给水管上分别引出DN150的给水管供学校内各建筑物的生活、消防使用。

在拟建区内形成环状管网。

5.3.2.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学校生活用水综合指标按50L/学生·天计算,小学学生数量为1080人, 最高日用水量为54 m³/d;消防用水量: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0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5L/S 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5.3.3.给水系统市政给水水压暂定为0.3Mpa,市政给水的水量及水压均满足直供的要求,学校内各建筑物的生活给水均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给。

给水管材室内支管采用PP-R管,Pn=1.0MPa,电热熔连接;室内干管采用钢塑复合管,Pn=1.6Mpa,法兰连接;室外给水采用埋地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采用橡胶圈密封柔性接头连接。

5.4. 排水设计排水系统本工程排水采用分流制系统,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生活污水、废水及雨水分系统排出室外,室外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汇同生活废水分别排入市政道路上的污水检查井内;雨水汇集后排入市政道路上的雨水检查井内。

排水管材室内雨水管采用PVC-U塑料雨水管;污水管采用PVC-U塑料排水管;室外雨水管和污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

5.5. 消防设计5.5.1. 消防水源本项目在市政道路的市政给水管上分别引出DN150的给水管供小区内各建筑物的消防使用,室外消防给水在拟建区内形成DN150的环状管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