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技术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技术

右)
c)凡布设于河口,要计算污染物排放通 量的断面,必须按本规定设置垂线。
*生态学基础实验*
<50m
中 泓 线
50~100m
有 明 显 水 流 处
采样垂线确定
100~1000m
有 明 显 水 流 处
中 泓 线
有 明 显 水 流 处
采样垂线确定
等间距设置
>1500m
采样垂线确定
采样垂线上的采样点数的确定
c.加入化学试剂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化作用
d.冷藏或冷冻以降低细菌活性和化学反应速度
对添加剂的要求:待测金属元素的水样,采用
优级或分析纯试剂。 *生态学基础实验*
⑵水样的运输

水样运输前应将样品容器内、外 盖盖紧。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或波 纹纸板间隔,以防运输途中破损。 运输时应有押运人员。水样交化验 室时,双方应在送样单上签名。
采样器与水样接触部份材质应采用聚乙烯、有机
玻璃塑料或硬质玻璃。应先用洗涤剂除去油污, 自来水冲净,再用10%硝酸或盐酸洗刷,自来水 冲净后备用。
容器的准备:采用聚乙烯塑料或硬质玻璃容器。
装测金属类水样的容器,先用洗涤剂清洗,自来 水冲净,再用10%硝酸或盐酸浸泡8小时 ,用自 来水冲净,然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装测有机物 水样的容器,先用洗优涤剂清洗,再用自来水冲 净,然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贴好标签备用。
上、下层 两点
>10m 上、中、 下三层三 点
(2)采样点位设置
水面下 0.3~0.5m 处 <5m
10~50m
5~10m
½ 水深处 河底以上 0.5m处
采样点位确定
4、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
①湖(库)区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
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 按水体功能分别设置监测垂线。 ②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分区,可用网 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 ③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一般与河流的规 定相同。但对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者, 应充作水温、溶解氧的探索性试验再定。
三、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 采样额数的确定原则 2. 水样的分类 3. 水样采集
*生态学基础实验*
1、采样额数的确定原则
①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数,取得
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 以及有关水文要素。
②充分考虑水体功能、影响范围
③既要满足反映水质状况的需要;
又实际可行。
*生态学基础实验*
2、水样的分类
② 应有代表性
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水体 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生态学基础实验*
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③断面数量 应根据掌握水环境质量状
况的实际需要,考虑对污染物时空分布 和变化规律的控制,力求以较少的断面、 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样品。 ④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尽量选择顺直河 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缓、无急流湍滩 处。 *生态学基础实验*
水文调查与测量
三、样点的布设
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2、河流断面设置 3、河流断面垂线和采样点的设置 4、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 5、潮汐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生态学基础实验*
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① 在断面布设前,应首先查清监测河段内生
产和生活取水口的位置、取水量;废水排放口 的位置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河段水文及河床情 况;支流汇入、水工建筑情况;其它影响水质 及其均匀程度的因素。
*生态学基础实验*
3监测断面设置方法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 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
(5)为取得水系或河流水质的背景值,
*生态学基础实验*
5、潮汐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③在管辖河段内,按需要设置控制断面
④潮汐河流的消减断面,一般应设在进
入海口处。若入海口处于城市管辖区域 外,则设在城市河段的下游。 ⑤潮汐河流的断面位置,尽可能与水文 断面一致或靠近,以便取得有关的水文 数据 ⑥潮汐河流监测垂线及采样点的设置与 其他河流相同。 *生态学基础实验*
*生态学基础实验*
4、湖泊、水库监测垂线的布设
*生态学基础实验*
水深 ≤5米 垂线数 一点(水面下0.5米 处) 说明
5-10米
>10米
1.不足1米时,在1/2 水深处; 2.封冻时,在冰下 二条(水面下0.5米 0.5米处。 处,河底以上0.5米) 3.若有充分数据证明 垂线上水质均匀,可 三条(水面下0.5米 酌情减少采样点数。 处,1/2水深,河底以上
*生态学基础实验*
水样保存
水样允许保存的时间,与水样的性质、分
析的项目、溶液的酸度、贮存容器、存放 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
a.减缓生物作用 b.减缓化合物或者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还
原作用 c.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
*生态学基础实验*
水样保存
保存措施: a.选择适当材料的容器 b.控制溶液的pH
2、河流断面的设置
*生态学基础实验*
(1)流经大、中城
市或工业区等污染 较重的河段,一般 应设置下列三种断 面:对照断面 、控
制断面、消减断面 。
对照断面
反映初始情况。上
游,基本不受本地 区污染的影响处。
控制断面
反映本地区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
影响,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 污染物与河水能较充分混合处。可设 置数个控制断面,距离应根据主要污 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及河 道水力特征确定
明度、电导率、水样感观 指标的描述、水的颜Biblioteka 、 水的气味、水文参数、气 象参数。
*生态学基础实验*
透明度盘
4.水样的保存及运输
⑴水样保存 为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水样采集后应
尽快进行分析,为尽量避免水样发生变 化,在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的同时,必 须采用相应的保存方法,以控制物理、 化学、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采取 冷藏或冷冻保存、加入化学保存剂保存 等。
*生态学基础实验*
存放水样容器的要求和水样保存方法
项 目 色、臭、味 浑浊度 pH值 总硬度 金属(铁、锰、铜、锌、镉、铅) 挥发酚类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氟化物 氰化物 砷、硒 汞 铬(六价) 细菌总数 总大肠菌群 余 氯 采 样 容 器 玻璃瓶 玻璃瓶或聚乙烯瓶 玻璃瓶或聚乙烯瓶 聚乙烯瓶或玻璃瓶 聚乙烯瓶或玻璃瓶 玻璃瓶 玻璃瓶聚乙烯瓶 聚乙烯瓶 玻璃瓶或聚乙烯瓶 玻璃瓶或聚乙烯瓶 聚乙烯瓶 内壁无磨损的玻璃瓶 消毒玻璃瓶 消毒玻璃瓶 玻璃瓶 加1+9硝酸(内含0.01%Cr2O7 ) pH<2,10天内测定 加氢氧化钠至pH7~9,尽快测定 在4h内检验 在4h内检验 现场测定
1500m
河流监测断面设置
(2)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的交界处应设置监测断面。 (3)对水质变化很小或沿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对水质影响很小 的长距离河段(如两城市间的长距离河段),根据需要适当设置 控制断面。
(4)有特殊要求地区,如城市饮用水源地水产资源丰富的地 区、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源有关的地方病发 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均应设置 监测断面
采样器
自动采水器 多通道自动采水器
*生态学基础实验*
(2)采样
采集河流、湖泊等表层水可用适当 的容器从上方直接采集,注意不能混入 浮于水面上的物质。 一定深度的水可用直立式或有机玻璃采水 器; 泉水、井水可在涌口处采集,有停滞水的 必须等新水更替后采集; 自来水或抽水设备的水应放水数分钟后不 规则采集。
*生态学基础实验*
消减断面
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设
置在控制断面的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 有显著下降处。 监测河流的较大交流汇入前的河口处, 湖泊、水库的出、入河口及重要河流入 海口处应设置监测断面。
*生态学基础实验*
对 照 断 面
控 制 断 面
控 制 断 面
削 减 断 面
500m
水 深 5m
5m~ 10m
采样点数 上层一点
说 明 1.上层至水面下0.5m 处,水深不 到1m 时,在水深1/2处。 2.下层指河底以上0.5m 处。 3.中层指1/2 水深处。 4.封冻时在冰下0.5m 处采样,水 深不到0.5m 时,在水深1/2处。 5.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 ,必须按本表布设采样点。
2-
保 存 方 法 4℃保存,24h内测定 4℃保存 最好现场测定,必要时4 ℃保存 ,6h测定 必要时加硝酸至pH<2 加硝酸至pH<2 加氢氧化钠至pH≥12,4℃保存 ,24h内测定 4℃保存,24h测定 4℃保存 加氢氧化钠至pH≥12,4℃保存 ,24h内测定
3、河流断面垂线和采样点的设置
水面宽 ≤50米 垂线数
一条(中泓)
说明 a)面上垂线的布设,应避开岸边的污染 带,对于有必要进行监测的污染带,可 在污染带内酌情增加垂线。
50-100米
>100米
二条(左、右近 岸有明显水流处)
b)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 三条(左、中、 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生态学基础实验*
(3)采样注意事项
采样时不搅动底部沉积物。
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位置准确。必要时可用 GPS定位。 洁净的容器在装入水样前,应先用该采样点 的水冲洗3次,然后装入水样。并按要求加入 相应的固定剂,填写标签。 *生态学基础实验*
(3)采样注意事项
待测溶解氧的水样应严格不接触空气,其它
水样也应尽量少接触空气。
认真填写《水样采样记录表》,用硬质铅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