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解析】
人们可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新的
分子,但不能制造出新的原子,原子是化学 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答案】 A
题型2
例2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
(2012· 济南高一检测)下列变化不 体现 . )
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汽油消失 B.NaHCO3 受热分解
C.CuSO4 白色粉末吸水变蓝色 D.铁板表面生锈
例1 潍坊高一期中)化学是一门在人类生产 (2012· 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实用的科学.下列有 关“化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新的原子和 新的分子 B.化学的特征就是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它 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科学 C.制陶、冶金、酿酒等过程中肯定发生了化 学变化 D.化学家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出自然界中 不存在的物质,制造出“第二自然界”
1.“化学的特征是制造原子”正确吗? 【提示】 不正确。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
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古代化学实践活动 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 2.近代化学发 英国科学 家波义耳
重大发现 或成就 提出化学 元素的概 念
作用 标志着 近代化学科 _______________ 学的诞生 _______________
科学家 A B 波义耳 道尔顿
国籍
主要贡献
英国 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英国 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 C 拉瓦锡 法国 学说 D 门捷列夫 俄国 发现元素周期律
解析:选 B。本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是近代化学 发展史上的 4 个里程碑。我们应记住他们对近 代化学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波义耳是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于 1661 年提出化 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建立;道尔 顿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他于 1803 年提 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拉瓦锡是法国科学家,他于 1771 年 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 革命性的进展;门捷列夫是俄国化学家,他于 1869 年发现元素周期律, 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 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故 B 不正确。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注意以下两点: (1)化学变化是建立在原子种类不变的基础上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原子生成的变化不 属于化学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 不仅原子种类不变而且数目 也不变,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 汽油消失是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 是物理性质;B 项,NaHCO3 受热分解是发生 化学反应生成 Na2CO3、H2O 和 CO2,是化学 变化;C 项 CuSO4 吸水成为晶体是化学变化; D 项铁板生锈是铁被氧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 变化过程中体现化学性质。
要点3
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如何联系实际理解化学科学的探
探究导引4
索空间和“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这句话?
提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在化学科 学领域;②在能源和资源方面;③在材料科
学方面;④在环境方面。
要点归纳 化学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
即时应用 3.下列与化学学科关系不大的是( A.航空航天 B.合成新药物 C.食品成分检测 )
题型3
例3
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在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的发明 和发现,它们为世界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以 下发明和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的贡 献的是( ) 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造纸 ④印刷术 ⑤ 炼铜、炼铁、炼钢 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⑦人工合成蛋白质 ⑧提出原子—分子学说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⑦ C.④⑤⑦⑧ D.②③⑤⑦
探究导引2 样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存在怎
提示: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是 物理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 质是化学性质。
要点归纳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 无新物质生成的变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念 化 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生 特 化学性质不变 征 成了新物质 现 常伴有发光、放热、变 形状、状态等变化 象 色、产生气体、沉淀等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物理变化发生, 联 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发 系 生
A.出售给工厂作工业原料 B.就地焚烧成草木灰作植物的钾肥 C.应用化学原理制取沼气和有机肥料 D.应用化学原理制作优质牲畜饲料
解析:选 B。就地焚烧植物秸秆,不但可能引 起火灾,还会因为焚烧过程中产生许多有害气 体及浓烟而污染空气。与其燃烧生成的钾肥相 比,是弊大于利。
2.“绿色商品”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商品, 下列商品属于“绿色商品”的是( A.含氟冰箱 C.含磷洗衣粉 )
解析:选D。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 已经能够制造陶器,到唐宋时期,制陶水平 已经很高,其他三项都是20世纪的成就.
2. (2012· 黄冈高一检测)2011 年 4 月 22 日是第 42 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珍 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下列行为中不 . 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 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答案】
B
【规律方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 和原理,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 不合理的因素,层层剔除,最后获得正确的结 论,排除法是解决一般常规选择题的方法,没 有什么太多的技巧可言,要求学生要仔细认真 地看懂、看全题干条件,筛选与题意不符的选 项即可。
课堂达标即时巩固
1. 20 世纪, 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百年, 取得了若干项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 属于 . 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工人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
答案:C
要点突破讲练互动
要点1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
探究导引1 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物质的性质主要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1)物理性质:如颜色、味道、气味、状态及两 点(熔点、沸点)、三度(硬度、密度、溶解度)、 导电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 如稳定性、 酸性、 碱性、 氧化性、 还原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三、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1.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面上操纵分子和原子 __________, 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能源和资源 的合理开发、 2.化学科学将在______________ 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 3.化学科学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环境问题 的解决提供有力 4.化学科学将为__________ 保障。 5.化学科学可以让我们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 病的病理,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促进人类的 身心健康。
要点2
成过程?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怎样系统理解化学科学体系的形
探究导引3
提示: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劳动人民在生 产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晶,经历了古 代、近代和现代等不同的时期。
要点归纳 化学发展的知识网络
即时应用 2.关于某些著名化学家的名字、国籍及主要 贡献的下列对应关系中,不 正确的是( ) .
【思路点拨】 本题易错在忽略题干中“化学 史上”四个字,误把选项中指南针、印刷术当 作正确答案,因此解题时要明确题干信息。
【解析】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但指南针、印刷术的发 明不是化学史上的成就。中国是最早进行炼铜 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1965 年,我国科学家 第一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 结晶牛胰岛素;合成有机高分子和提出原子 ——分子学说都不是中国的贡献。 故答案选 B。
1869 年
俄国科学 发现了 家门捷列 _____________ 元素周期律 夫
想一想 2.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有哪些重要成就?
【提示】 ①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牛胰岛素, 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 白质。 ② 1981 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 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③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国对树脂糖苷的全合成 和具有高抗癌活性的甾体皂 的合成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
自主体验 1.2012 年 2 月 1 日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 日印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若干意见。“三 农”问题仍是代表们讨论的焦点之一。当前我 国农业地区产生的大量农作物秸秆如何处理 的问题备受关注。化学科学将在能源和资源的 合理开发、安全应用方面大显身手。下列处理 农作物秸秆的做法不 正确的是( . )
C.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来代替使用 私家车 D.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解析:选B。大量开采地下水不符合“珍惜地 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题。
3.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即时应用 1 .下列所描述的变化不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 A.用一种原子制造出另一种或几种原子 B.碳酸氢铵加热后转化为气态物质 C.蓝矾加热后变为白色固体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解析:选 A。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 应用的自然科学。由一种原子制造出另一种或 几种原子,必须要发生原子核的改变,它不属 于化学变化;而碳酸氢铵加热变为气体(NH3、 CO2、H2O),蓝矾加热后分解生成 CuSO4 和 H2O,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显然都是化 学变化。
【答案】
A
【规律方法】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方 法 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看其是 否产生了新物质,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 学变化,反之,就是物理变化。而不能把变化 时的有关现象作为判断的依据,不要一见到形 状、 大小、 状态的变化就认为发生了物理变化; 一见到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 淀等现象就认为发生了化学变化,关键是看有 无新物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