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区安全管理细则1目的为进一步加强公司罐区管理,规范所有外来学习人员、外来施工人员和厂内职工的安全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罐区作业的安全有序进行,现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罐区的日常作业安全工作以及外来施工安全管理。
3职责3.1储运车间负责本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3.2各工序负责日常作业、管辖区域施工安全措施的落实及罐区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和汇报。
4日常操作安全管理4.1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做好员工在劳动防护、职业健康安全、劳动纪律等方面的安全学习和教育;新进厂员工要接受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
4.2车间对特殊岗位的员工,要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4.3加强对重点部位(启动设备)的巡查力度,要害岗位(付装置设备)一小时巡检一次,储运车间每周一次安全大检查,工序每天一次安全自查,对查出的问题责任到人,及时落实整改。
4.4确保罐区储存油品等各项工艺指标在规定范围之内,值班人员每隔一小时在操作记录表上做一次记录,如发现有超出指标范围情况出现时,值班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记录和汇报。
4.5各罐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并结合《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4.6妥善做好对设备、设施的检修、维护工作。
安全阀每年进行一次定期校验,并做好记录;罐区储罐要结合运行情况及检修计划,结合设备部要求对相关设备进行测厚工作,并做好记录。
4.7罐区值班人员结合安全监控设施的使用加强落实罐区各项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外来人员无故进入罐区范围,特殊情况及时报告相关领导。
4.8各工序操作人员及外来人员在易燃易爆区域禁止使用手机,另外,任何人员必须使用静电消除器后方可进入罐区进行作业,以保证罐区及自身的安全。
4.9储运车间领导和各班长担负罐区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亲自督促检查落实情况,适时制定落实夏季防洪、防汛、防火、防雷击和冬季防冻、防凝等各项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4.10认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发动员工深入排查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查找事故隐患,制定整改措施。
对不能整改的问题要制定防范措施,作为重点巡检的内容。
5罐区施工安全管理5.1需进入罐区进行作业的施工队在接到施工任务书后,需到储运车间办理安全教育, 做到职责明确,确保安全。
教育的内容是:和作业内容有关的安全检修知识及流程;检修区域的界定;检修人员的安全行为的规范。
5.2其他部门指派的施工人员如进入罐区施工,各工序要严格控制,做到多询问,及时检查其证件是否齐全、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具备,特殊情况下可及时制止,并报告储运车间或相关部门。
5.3罐区进行动土作业时,储运车间首先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动土风险评价,经基建部有关人员到现场确认后方可开动土作业证,并落实好监护人,以确保整个动土作业的安全。
5.4一切罐区检修项目须经储运车间落实项目负责人,负责该项目的施工队伍到达施工现场时要和项目负责人沟通,熟悉现场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必须亲自到达现场组织有关人员向施工人员交代、落实安全检修措施。
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整个检修过程的安全工作,不允许队伍私自和未经储运车间领导同意下的盲目施工。
5.5施工的内容要和下达或委派的施工内容相符合,不允许工序人员私自安排施工队干和储运车间下达的指令书以外的任何工作。
若有临时急需要的工作任务,必须经储运车间领导同意后,到达现场确认能够达到施工要求方可动工。
5.6进入容器或储罐内检修,必须办理受限空间作业票证,设备应和管线隔绝,加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不允许采用其它方法代替,如容器内有异味或其它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检修设备、压力容器等应办理相应的检修作业票据,检修易燃、易爆物料的设备,要使用防爆器械或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严防产生火花。
另外,所有项目或技改施工前均须对施工内容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达到施工要求方可进行施工。
5.7罐区动火证的办理需要储运车间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在场,确认能够动火时才能在动火证上签字,否则视为违章动火;特殊动火区域的动火需有公司领导的签字认可,并且在开始动火前,需有储运车间领导或专职安全员在场及其消防车已到达现场。
如遇泄漏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关掉所有施工设备电源,以免引发事故。
动火现场应在明显的位置放置消防器材,使用的消防器材应作好登记备案,并确保器材完好。
检修区域,要设立警戒线,严禁非作业人员及机动车辆进入检修区域。
外来人员进入易燃、易爆区域或有明令标识的,严禁拨打或接听任何通讯工具。
5.8施工队员要按照规定正确穿戴好防护用品;对于在罐顶或高处作业检修,应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等必要的安全设施。
施工规范按照公司和储运车间制定的施工计划书执行。
5.9在施工的过程中,各工序、施工单位要落实好监护人及责任人,监护人要委派有一定业务基础及责任心强的职工且能处理突发事故和事件的能力。
监护人要监守现场,并和作业人员保持有效联系。
5.10罐区施工用电,需由施工方负责人到电仪车间申请,不允许施工队私自接电,施工队的所用电仪设备必须经电仪人员同意后方可使用。
对在施工中因使用电器设备造成的跳闸、停电事故,一切责任事故由施工人员负责。
5.11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工器、具要达到安全施工的要求,作业现场物品要堆放有序,易燃易爆危险品应当分类分项存放;严禁在罐顶、罐内或作业区域投掷工具及器材。
对于不合格的器具一律禁止使用。
5.12施工队应在划定的区域内完成动火作业,不允许私自更换动火位置。
现场施工人员或监护人发现险情时,必须立即通知储运车间及相关工序,并向消防队报警,避免险情扩大,造成事故。
5.13在当天的施工完毕后,监火人应会同施工人员检查动火现场,确认无任何火种残留,将电源开关关闭,动火器材摆放整齐,才能离开现场。
检修完毕后,清理现场,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6.罐区工作安全管理6.1倒罐作业1. 确认作业阀门开关正确,严防串油、混油。
确定作业泵和作业管线。
2.操作人员应佩戴好手套等劳保用品,加强劳动保护。
3.禁止未着防静电服人员到作业现场。
4.作业中严禁使用非防爆工具进行敲打;实行双人上岗坚守工作现场,不得脱岗、串岗;5.在雷雨天气要停止倒罐作业。
6.计量人员做好倒出罐、倒入罐的计量工作。
要确切计算好倒罐数量,严防冒顶跑油。
7.化验人员对倒出罐、倒入罐的油品进行取样化验,若油品品质有较大的差异,则不得进行倒罐。
8.作业班长对油罐和阀门进行检查,油罐的各部件是否齐全完好,检查工艺流程,检查各阀门有无渗漏,并在作业通知单上签字确认;安全员对油罐和阀门进行复查,并在作业通知单上签字确认。
9.操作人员导除人体静电。
6.2清罐作业1、清罐期间,车间将安排管理人员全程在现场监护,及时解决和处理发现的问题。
2、凡有作业人员进罐作业或检查,进罐人员必须系安全绳,油罐人孔均须设专职监护人员,且一名监护人员不得同时监护两个点。
3、进罐作业必须实施入罐作业票制度。
4、清罐期间凡需要有人进罐,每天入罐前必须做取样化验分析。
5、排风扇必须采用防爆型,并做电气接地。
6、倒罐过程中使用的器具,防止碰撞引起火星,同时进水速度不应太快,控制在1米/秒左右。
7、入罐人员需佩戴隔离式呼吸器具,一般以三十分钟左右时间轮换作业。
8、入罐人员必须劳保鞋和防静电工作服。
9、进罐作业时的照明设备一般使用型手电筒作内部照明。
如用手提行灯,则电压不超过12伏,且应配置漏电保护器,做到一灯一闸一保护。
10、油罐内的污杂在作业期间应淋水,以防自燃。
11、进罐使用的清扫工具必须为木质或铜质,盛装污杂的桶应为铝质。
6.3切水作业1、储罐投用前需检查罐内有无残留水,管线投用前需进行吹扫,确保管线内无残留水。
2、来料带水时,不允许直接进入生产装置,必须先进储罐,经储罐脱水后,方可送往生产装置。
3、脱水作业必须依照“三脱水”的原则执行,即收料前,收料后,送料前脱水。
其中收液态烃等物料需沉淀8小时以上,苯,汽油,柴油等物料需沉淀30分钟以上,方可进行脱水作业。
4、脱水作业现场操作人员及监护人员必须站在上风口,必要时需使用防护器具,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
5、自动脱水和进行人工脱水作业时,现场不得离开人,如中途有事需离开,必须关闭阀门,做好相关记录。
6、液态烃等物料带压储罐进行脱水时,应缓慢进行,不可一次性将脱水阀开大,避免跑料,防止阀门吸热冻结损坏。
7、苯,汽油,柴油等物料常压储罐进行脱水作业时,不可一次性将脱水阀门开大,应缓慢进行,脱水带油花时,应逐渐关小脱水阀,直至脱水完成。
8、安装自动切水器的装置不得长期开启,应根据生产需要开启及时开关阀门,防止因设备原因引起的各种事故。
9、脱水作业出现事故隐患,须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及时处理。
同时做好计量工作并记录。
6.4涉及特种作业的工作1、罐区内涉及特种作业的工作严格按照《特种作业管理规定》进行开票办理。
2、罐区50米内严禁烟火,未经批准不准动火。
不准机动车辆出入罐区。
3、动火作业期间,距离动火点30m内不应排放可燃气体;距离动火点15m内不应排放可燃液体;在动火点10m范围内及动火点下方不应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作业。
4、严禁未进行气体检测和办理作业许可证,在油气罐区动火或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5、作业前应清除动火作业现场及周围的物品,或采取其他有效安全措施,并配备消防器材,满足作业现场应急要求。
6、动火监护人应有岗位操作合格证;了解动火区域或岗位的生产过程,熟悉工艺操作和设备状况;有较强的责任心,出现问题能正确处理;有处理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7、动火作业涉及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高处、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安全作业证。
7.相关/支持性文件7.1《安全检维修管理制度》7.2《安全培训教育制度》7.3《特种作业管理规定》8工作记录8.1操作记录8.2巡检记录8.3特种作业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