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动物感知为什么发生地震以前,动物能感知到地震而人不能感知到呢?因为地震发生以前会发出次声波,人耳感觉不到次声波,而一些动物的听觉十分灵敏,可以感知到次声波。
中国专家猜测动物或能预知地震2008年0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前48小时,南宁市地震局局长蒋维松就担心可能会发生地震。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附近养蛇场的眼镜蛇举止异常。
蒋维松说,这些蛇近期急躁不安,不进食,有部分发生碰撞受轻伤;我们相信可能会发生大地震,但无法确定哪里会发生地震。
他用录像机拍摄下了地震前几天眼镜蛇的异常举止。
两天之后,中国西南省份四川发生了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
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但人类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地震预测系统。
不过,蒋维松的研究使一种长期以来处于科学和迷信之间灰色地带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是否能感知人类无法探测到的信号,进而预测到地震。
西方科学家虽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理论,但一直对其持怀疑态度。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地理生物学教授约瑟夫?克什文克(JosephKirschvink)说,你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说法,这些动物经过进化,作出这样的地震逃生反应并非没有可能。
他认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不过他也指出,蛇属于脊椎动物,它需要导向系统,而且它们对大地的振动非常敏感。
在中国,有专门的养蛇场,一些餐馆还提供用蛇制作的菜肴。
2006年,蒋维松和他的小组在南宁开始进行一项不同寻常的地震探测计划,需要对数十个蛇窝进行全天24小时监测,记录蛇群在地震前是否有异常举止。
蒋维松称,这些蛇已经预测到了很多轻微的地震。
根据历史学家的记录,公元前373年,希腊海利斯城(Helice)发生大地震前,有很多老鼠、蛇和臭鼬纷纷迁出城。
2004年12月亚洲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后,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官员报告称,在海啸发生前几分钟,成群的羚羊、大象和鹿逃到山顶安全的地方,因此动物的伤亡数量非常低。
中国人很早以前就相信动物在预测地震方面的功能。
在1975年年初海城大地震前,中国有关部门疏散了约100万人,部分原因就是发现很多动物出现反常举止,比如,冬眠的蛇居然不顾天寒地冻从洞里爬了出来。
中国研究人员在之后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了地震前动物的反常举止,例如冻死在路上的蛇、鸡不回窝、猪紧攀上围栏、牛挣脱索具跑掉。
报告还说,老鼠看起来就像是喝醉了一样,警犬拒绝服从命令。
第二年唐山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唐山附近的一个县城,居民们发现老鼠等本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在大白天跑来跑去,于是进行了疏散。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的网站和报纸纷纷报导震前动物出现的奇怪反应。
最不寻常的报导来自地震中受灾的绵竹。
地震前,数千只蟾蜍涌向街头,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当地的电视新闻还进行过报导。
5月10日,也就是地震前两天,一位新闻主播在电视节目中问道,这是不是要发生自然灾害的征兆呢?现在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的蟾蜍专家大卫?比克福德(DavidBickford)说,这个视频非常非常的奇怪,不过他说这很可能是一种奇特的巧合。
他说,蟾蜍有时会往繁殖地大批迁移,或是在有大量幼蟾同时孵化出来后成群出现。
不过,他承认,青蛙和蟾蜍都是通过声音进行交流的,有些可能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到大地的振动。
《华西都市报》曾在5月10日报道《数十万只蟾蜍跳上岸“天灾预兆”还是寻找新“家”?》:5月5日前后,绵竹市西南镇檀木村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
“一群一群的,‘携妻带子’,就像赶集一样!”“在路上慢悠悠地爬着,搞得我的脚都不敢往地上放。
”“这种现象是不是啥子天灾的预兆哟?”蟾蜍群徙的消息引起人们的不安和忧虑。
据绵竹市林业局局长舒实说:该处为农田的低洼地段,很适合蟾蜍生存,又正逢蟾蜍繁殖季节,连续两天的降雨加上排水沟水温略高,非常适合蟾蜍产卵和孵化,在孵化时间集中、孵化率高的情况下就会爆发大量幼蟾集体上岸迁移。
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与老百姓所说的天灾毫无关系。
而5月9日人民网发布图片新闻称(见上图):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突然出现数万只小蟾蜍排队过桥,当时被理解为“近期河水缺氧,大量小蟾蜍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只得集体迁移”。
“蟾蜍搬家”为什么不警惕重视?——专家的解释荒诞吗?4月26日,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的观音塘,口面直径约百米,水深数十米,常年不干。
但近日湖水在不到5小时内全部消失,现出黑色淤泥。
湖水消失时,水面突然出现漩涡,并伴有轰鸣声。
5月4日,江苏江都市武坚镇新楼村约数百万只蟾蜍在该村刘垛闸附近集会。
5月9日,江苏省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突然出现数万只小蟾蜍排队过桥,当时被理解为“近期河水缺氧,大量小蟾蜍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只得集体迁移”。
5月10日,《华西都市报》报道蟾蜍搬家,有关专家的解释是:“农田的低洼地段,很适合蟾蜍生存,又正逢蟾蜍繁殖季节,连续两天的降雨加上排水沟水温略高,非常适合蟾蜍产卵和孵化,在孵化时间集中、孵化率高的情况下就会爆发大量幼蟾集体上岸迁移。
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与老百姓所说的天灾毫无关系。
”5月11日,江苏常熟古里镇珠泾苑数万小蟾蜍迁徙。
其实这些已经无须专家解释,多年来,我们躺在温床里早已变得麻木。
就目前的科技条件,要准确预测短时期内的地震信息,目前在全世界都是还没有完全攻克的难题。
但专家们的忽略曲解,从实质上说是种误导,我十分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一万个不是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万零一个解释?当某些现象解释不了的时候,其实完全可以承认解释不了。
这次的地震,之所以在大家都认为“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就好像地震过后,我们突然发现了在钢筋丛林中竟然还住着那么好的邻居,这是没有地震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情。
希望灾区人民能早日好起来,希望总理以及救灾的人都能保重!5月11日,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竟播出了这样一则新闻“数十万只蟾蜍集体出游居民忧心专家解密”,讲的是四川绵阳谭竹村出现了大量蟾蜍,这些大大小小的蟾蜍纷纷向村外爬去,让村民忧心忡忡,并作为新闻线索引来了四川电视台的媒体报道。
当地林业专家解密该现象是“该村自然环境好则蟾蜍多,蟾蜍多则会蚊虫少”。
这些什么专家忽悠大家,说癞蛤蟆搬家是正常迁徙,与地震没有必然的联系,可能环境变好了,他们要赶赴新的住宅区,乔迁之喜啊,总之形势一片大好,天降祥瑞云云。
却不料这些蟾蜍却是“预震专家”,它们在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大的人们:危险来临了,快点跑吧!那些自作聪明的林业专家的“解密”,我想肯定成了该村村民的“魔咒”。
可以想见,今天的地震会导致多少房屋倒塌,会有多少人受伤甚至死亡。
中学的课本上就教过我们:当地质发生重大变化时,动物的反常表现就是预警:危险来临了!可笑可悲的是我们地震学家们,天天蹲在各种实验仪器面前的趾高气扬的专家们,为什么没有预见到如此强的地震的到来?为什么动物的预警会被“解密”成自然环境的好转?这些专家在“解密”之前,真的做过相关的研究吗?现在,蔑视自然的人们在自吞苦果。
群众气愤地说:养一窝专家不如养几只癞蛤蟆管用!动物真能感知地震吗?[作者:科技日报记者刘莉]科技日报2006年11月1日讯今年,海口市地震局动物观测站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鸡、兔、鸽子等这些普通家禽开始担负更高的使命——地震“监测”。
据悉,这是海南省第一个专业动物观测站,现有动物共400多只。
记者电话采访海口市地震局,负责动物观测站工作的林宝江告诉记者,前几天他们又增加了10只火鸡几只狗,还计划增加一些蛇和鹦鹉。
这些动物被放置在观测站专门设计的网式“宿舍”中。
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利用动物敏感的感觉系统捕捉地震前兆宏观异常信息,为海口市地震观测积累可靠、科学的资料。
动物真的能感知地震吗?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地震局的有关部门,和这一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蒋锦昌研究员。
从我国调查资料比较完整的震例来看,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动物习性异常出现的地区范围可达一二百公里,甚至远达数百公里。
震史回顾——震前动物异常古代就有记载有关地震前的动物习性异常现象,我国至少在1000多年前就有明确的记载。
约在公元650年,就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的记载(《开元占经·地境》)。
公元787年,陕西长安附近发生地震,史书上也曾记载:“震前,巢鸟惊散”。
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一书中,有关地震生物反应的记载有126条,涉及24种动物。
我国对这些现象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开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
40多年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的验证,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作为地震的一种短临前兆,已为国内外生物学和地震学界所公认和关注。
据介绍,1966年我国邢台地震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科研单位组织科研人员开始对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进行专一性研究。
通过对多次强烈地震的科学考察和监测,在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统计特征和短临预报中的意义,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积累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
专家告诉记者,需要明确的是:这一研究并不是期望用鸡窝里的鸡来预报地震,而是通过研究了解动物到底在地震前是哪一个感觉渠道接收到了什么样的物理或化学信号,摸索出预报地震的科学线索。
动物习性异常呈短临特征大量的震例资料表明,在大多数强烈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的前兆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内,短至几分钟,长至数天和数十天,呈明显的短临特征。
从我国调查资料比较完整的震例来看,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动物习性异常出现的地区范围可达一二百公里,甚至远达数百公里。
但是在这广阔的分布地区内,异常点的分布是不均的,一般较多地集中分布在沿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活动断裂的条带区以及震中区或高烈度区。
调查资料表明,随着地震震级增大,震前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异常的分布地区以及异常活动反应的强烈程度等,有相应增加的趋势。
可见,动物的习性异常反应强度与地震的震级有一定的关系。
雉除繁殖期求偶外,很少鸣叫,但在地震前却有乱叫现象。
如1857年2月4日浙江鄞县地震,史料曾记载震前“山雉皆鸣”。
在日本有一种说法:“野鸡乱叫,地震要到”。
震前反应地震前,动物到底会有怎样的“特别行动”?大量的震例资料和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动物的习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兴奋性行为活动,即大多数为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出现的惊恐不安、逃离、迁移等反常的习性活动,少数表现为抑制性行为活动,即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发呆、忧郁、不进食等反常活动。
鱼类:翻腾跳跃,漂浮打旋鱼类是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现象中较为多见的动物,其震前习性异常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迁移、翻腾、跳跃、漂浮、翻肚、打旋、昏迷不动等。
1854年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外的8.4级地震前,距震中100公里的伊豆半岛西海岸,发现许多鱼死在海边,这些鱼往往生活在大海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