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概括了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三个方面。
文化是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
2文明的相对论富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人类学泰斗博亚斯与他的学生尼迪克为代表的文化相对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在无限变异中形成的,这些变异可以还原成带显著特点的文化类型,而每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我们考察任何文化特质或元素,从语言的声调到婚姻的形式,都必须首先从它在某一独特的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所属文化价值系统的关系中加以解释和判断。
在他们的影响下,文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始从人类文化的一致性转向多样性。
3人本主义(相对神本主义,对人的追求,相对合法性)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去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西方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他人,而是倾向于自我依赖。
包含以下四点内容:第一、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第二、个体本位文化精神在伦理观上的体现,是所谓“合理利己主义”的人际关系原则在西方社会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第三、利己主义道德原则向利己兼利人的道德目标转移。
第四、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4城邦制度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治并得到其公民的最高忠诚的共同体。
希腊城邦产生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期,随着氏族制度走向瓦解和新的城市国家的兴起,产生了希腊城邦制。
希腊相互隔离的各地区分别建造卫城和城堡不同氏族的居民向城市聚集,并建立起管理各部落共同食物的中央行政机关,出现了希腊文明特色的政治社会单位。
古代希腊城邦之伴随而生的而是民主政治体制的建构。
特点:1以独立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2小国寡民的规模。
5理性精神(阿波罗精神)狄奥尼索斯精神与阿波罗精神。
狄俄尼索斯象征动态的生命之流,它不受任何约束和阻碍,不顾一切限制;阿波罗是秩序、节制和形式的象征。
狄俄尼索斯代表灵魂中否定的和毁灭的黑暗力量,如果不受限制的话,它就会“荒淫残暴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浑如最凶残的野兽。
”阿波罗则与此相反,它代表一种对这种强大生命能量的涌动加以调处的力量,它能驾驭毁灭性的力量,并把这些力量转化成有创造性的行动。
6中国自然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基础对文化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文明产生的初期更是扮演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河的赐予。
大河文化黄河长江珠江。
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与影响: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有利于文化的保存,以空间换时间。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亚文化的多样性。
:(河流平原——农业文化塞外草原——游牧文化青藏高原——高原文化)塞外草原孕育的游牧文化、小桥流水的吴越文化。
3气候温暖湿润。
农业与游牧文化并存: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太阳辐射——农耕文明;夏季风难以达到西北部、沙漠与草场——游牧。
4. 半封闭的地缘地形——封闭意识与自我中心。
辽阔的海洋形成障碍(望洋兴叹),险峻的难以跨越的高山(喜马拉雅山),流动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天朝上国的自负。
中西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形式和与之对应的经济模型,这种经济形态对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夏地区的农耕文明7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从宇宙观和思维方法,以及两种文化在认知实践中所产生的思维价值的追求几个方面。
1宇宙观到认识论: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强调有机联系):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
认识论上,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是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数、命运、命数。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西方: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强调区别对立):自然观: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从和谐到对立的过程。
认识论: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社会观:对立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对立几个层面。
2思维路径的不同: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主题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
特点:1非逻辑的思维2极强的主观性3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4强调整体领悟和类比联想。
西方哲学思维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注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体理解和阐述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的客观性和统一性。
西方的科学文化有两大要素:逻辑与实验。
在他们的主客二分的观念中,现象与本质是核心。
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人的经验、感性认识是轻视的,他们重视公理、定理的规则系统,善于演绎推理、抽象思维。
(精细分析-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3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
中国: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
1)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实践理性有重大成就。
2)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形式表现为“正德、利用、厚生”。
3)重践履是实践理性的思维原则。
4)重直观、重经验是实践理性的认识途径。
西方: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
追求物质的本质,而本质是不可见的,也难以把握的,为此必须使用抽象符号、公理公式。
思辨理性的心理基础是对理性的崇拜,对思辨的信心。
纯粹认识的目标具有纯粹形式的特征。
8东西方教权王权的不同关系如何形成的,原因东方,王权超越教权;西方,教权严重制约王权。
在中国古代,王权在社会生活当中处于一种绝对至上的地位,而宗教则受世俗王权的操纵和支配。
一种宗教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扩大影响,就必须为世俗王权服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里,专制帝王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天上神权的最高代表。
在王权长期统治下决不允许宗教权利超出王权之上,教权只能是王权的附庸。
以佛教为例,僧侣们多次谋求独立于王权,不受世俗政治权势的干涉,但最终却以“实助王化”的妥协态度宣告失败。
世俗王权的对生杀予夺的独尊地位,绝不容许教权的挑战。
“不依国主,则法难立”。
张角文化处于专治王权的阴影之下,宗教难以操控主宰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活动的统治权,世俗权利失去了最后的制衡和监督力量。
西方:与王权分庭抗礼的教会。
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认为基督是上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
这种普世性的原则,适应当是罗马帝国政治上的世界主义和文化上的多元倾向,从而使基督教迅速发展。
2宗教改革运动与灵肉二分:宗教繁盛的封建制度,使得基督教成为西方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宗教改革(教随国定),出现了教皇权利高于帝王,反对世俗王权控制教会。
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在面临挑战时以新的思想、策略迎接挑战,投身于社会变革和世界发展当中。
灵肉二分使世俗政权只能管人的肉身,灵魂应交由上帝亦即宗教。
现在的宗教成为人们追求心灵安宁的专职礼拜堂9西方法治的核心要义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而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以制约王权为目标的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第一要义,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普遍遵守。
戴雪认为,法治首先意味着正规法律的绝对至上,排除政府的专断、特权和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法治第二要义,人们遵守的应该是良法。
法律与道德具有相同的是非善恶标准,他们共同随着人类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文化对人权的认定而变化。
“法律和道德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追求正义,美德即知识,道德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法律则是辨明是非善恶的并予以对等的惩戒”。
法治能避免最坏的结果,既然我们无法在人间建立天堂,那就建立平凡的世界。
10东西方神话的区别(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区别)中国神话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原生态和过渡态神话,具有如下突出特征:a、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b、神灵大多是自然神。
c、神话的杂乱与单一性。
神话人物之间头绪纷繁,缺乏亲缘关系。
d、中国关于神祗的记载是非常简单的,都是零星、片段式的有关事件的概述。
事件是中心,对人物没有详细刻画。
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a、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例如血亲争斗、骨肉仇杀。
b、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神。
c、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的谱系。
d、希腊的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
区别:中国神由于历史化变形成为道德楷模。
中国神话中的伦理意识,侧重于现世道德教化,而忽略对彼岸理想的信仰。
诸神失去了自然属性和狂想色彩,却获得了历史属性和道德色彩,体现出中国人对“德”的尊崇。
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以其形体的健美和智慧的卓越而成为希腊人的生活理想。
神构成了人生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超越了他自身的有限性和缺憾性。
在道德方面,希腊诸神大都不具有高尚的道德。
他们在道德上的不完满恰恰构成了他们个性丰满的基础。
这种感性化的特点使得希腊神话魅力长存。
11中国文化的内在性质、特征1基本特点:从宏观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历史血脉,中国是世界文化发生和发展最早的地域之一,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
在一一次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气象恢弘、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体系。
2博大精深的体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极为广博,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学、科学理论,还有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等。
2.内在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深处,有以下三种内在品质:第一、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提倡“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功,积极入世、兴邦治国,瞩目于现实世界。
第二、强烈的道德色彩。
学者们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研究,极力推崇伦理道德在维系社会安定中的作用。
同时,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高尚的自我人格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第三、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顽强的再生能力使它能不断地从“原生文化”转化为“衍生文化”,以适应文化演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再生能力,根源于农业-宗法社会所特有的延续能力,并同古代中国朴素系统论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密切相关。
(征服与文化的反征服、经学传统)3.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内涵相对稳定、又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历史范畴。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应有具体的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