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上传: 曾玉琇更新时间:2012-11-28 20:08:38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信丰三中曾玉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o说出肾的结构和特点。

o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肾的结构和特点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通过有关肾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通过了解肾的结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o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

学法指导本课的重点是肾脏的结构和肾单位的组成,它们是后面学习泌尿排尿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给予足够的认识。

1.回顾日常生活中对肾脏的认识,并能与其俗名进行对接。

2.借助教材插图,教师多媒体课件,归纳出肾单位的结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简便的材料尝试制作肾单位模型。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视频展示:2004年感动中国获奖者田世国捐肾救母,思考:(1)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2)肾脏有什么功能?(3)尿液来源于体内的哪种液体?引入课题。

激发学习欲望,营造良好的氛围。

1.出示图片,引出问题生命在于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合作,阅读课本讨论,并从中找出答案,尝试归纳。

教师展示,提示泌尿系统的工作量最大,排出废物最多,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废物形式途径二氧化碳、少量的水气体呼吸系统绝大部分水、尿素、无机盐尿液泌尿系统小部分水、尿素、无机盐汗液皮肤教师补充: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粪便排遗废物二氧化碳尿素排泄多余的水1.观察活动,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认识组成,同桌合作,完成讨论题。

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及正确答案。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输送尿液的器官膀胱: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排出尿液的器官1.阅读图片,整体感知人体的肾脏,并与俗名相对应。

学生描述肾脏的形状、颜色。

教师介绍肾脏的大小,俗名。

肾门、肾盂等概念。

5、认识肾单位的结构学生阅读课本肾单位部分,结合教师多媒体课件,识图作答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2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肾小囊是由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

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1.多媒体动态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探究,归纳特点。

Flash动画形象,直观、生动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探究,总结归纳。

血液肾小球的过滤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师生共同总结:血液是人体内的河流,而肾脏是人体内的污水处理器1.资料分析,比较血浆、原尿、尿液的区别。

(1)、教师展示资料某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的成分比较(单位:g/mL)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血浆907.000.100.720.03原尿990.000.100.720.03尿液950.000.00 1.50 2.00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本23页讨论题1、2。

1、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血液收集的人体代谢废物(多余的水、无机盐、尿素)都消失了。

在肾脏内形成了尿液,从而排出了体外。

(2)、人一昼夜形成的原尿和排出的尿液量不相等,而且差别很大。

因为原尿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

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所以排出的尿量比原尿少了很多。

1.尿液的排出师:提出问题: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为什么尿的排出却是间断的?生:阅读课本内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平滑肌,平时平滑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当膀胱内的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环形的平滑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师:排尿的意义。

生:讨论总结尿液的排出,不仅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1.学以致用,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某3人的尿常规化验单,学生解读,并提出建议,谁需要进一步做检查。

姓名性别送检标本检查结果甲女22岁尿蛋白质- - 红细胞- -葡萄糖- - 白细胞- -乙男35岁尿蛋白质+ + 红细胞- -葡萄糖- - 白细胞- -丙男17岁尿蛋白质- - 红细胞- -葡萄糖+ + 白细胞-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甲、乙、丙三人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因为甲出现了血尿,有可能是肾炎。

乙和丙需要作进一步检查1.提出问题,拓展探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探究的空间。

∙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我们应怎样保持泌尿系统的卫生?教学反思:1、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教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自立、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最终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材设计,是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的特点。

2、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股新的动力。

本节课通过展示“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肾脏的外形图”、“肾脏的剖面图”、以及“动态的尿液形成等课件”,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本节课通过课件“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孕育情境,用案例导入,设置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入了生物学科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有机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4、学生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节课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通过协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相关知识,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设计依据与构思】本课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平衡”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

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材以图片及文字内容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液的形成。

【教学分析】设计思路:在本节课中,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那么课堂既要有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在设计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一则广告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然后把整节课分为两大块:一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二是尿液的形成过程。

第一块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然后再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弄清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二块内容主要抓住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

对于这两个具体过程本课设计了一个资料分析并播放一段动画,通过同学们相互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能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安排,学生应该很乐于参与,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目标 1.形成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及尿液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特征。

2、`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使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3、本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关爱别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三中禹萍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教学的设计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

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

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

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

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

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

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

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

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