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ZB1001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72学分数:4执笔者:彭贤伟编写日期:2008年1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人文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以人为主体,揭示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概括和探讨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建立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
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学习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等分支学科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门带有通论性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态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战略观。
并具备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绪论(6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认识、掌握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并掌握人文地理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地理学的发生与发展简介。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及体系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人地关系 ( 8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掌握人地关系理论和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二)、教学内容重点: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
难点:人地矛盾的内涵及调控的实质。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的特征以及人地矛盾内涵和人地系统结构的演变和调控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8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三大产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三效益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内容重点 : 1 三大产业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
部门结构的演变。
工业布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工业经济的区别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 8学时)(一)、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人口的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能分析人口素质和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地理环境对人口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重点:地理环境对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影响;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人口年龄结构的模式分析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
人口产业结构、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素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第三节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6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发展变化及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
(二)、教学内容重点:城市化原理、城市地域结构的3大理论及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难点:城市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式和潜力模式的计算及其实际应用。
第一节城市。
城市的概念划分;城市化原理、机制、发展和类型;城市职能和规模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分布体系。
第二节村落。
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6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建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文化系统形成发展的特征,掌握地域文化的综合表现及民族地域系统(二)、教学内容重点:文化系统及属性,文化区,文化景观的涵义及其相关理论。
难点:直链型和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的形成模式分析。
第一节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
文化与文化系统的概念、文化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及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第三节地域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特征。
地域文化子结构。
文化的扩散类型、特点和文化区的概念。
第四节地域文化系统的综合表现——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概念、特征和构成;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民族地域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
民族体的概念、形成源地与迁移。
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6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旅游与休闲的关系;旅游活动的类型,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了解旅游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掌握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和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教学内容重点: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难点:旅游活动的空间移动规律的定量分析方法(计算)。
第一节人类的休闲活动与地理环境。
休闲与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类型,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
第二节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方法、内容及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 8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系统;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理解政治活动对资源的调控和干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化。
掌握文化、宗教、科技对政治的影响,能应用基本原理分析和总结我国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应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重点:政治系统的构成和变化;国际冲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
难点:应用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变化。
第一节政治活动概述。
政治活动的地域体系,国家,主权及其制度,国家实力的概念。
第二节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
领土、自然资源条件与政治活动的关系。
第三节文化与政治。
语言、民族、民族主义、宗教、科技对政治活动的影响。
国际冲突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冷战后和当前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背景及对策。
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学时)(一)、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特征,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掌握世界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表现以及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重点:正确的自然资源观,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
难点: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经济原理和计算方法。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自然资源观。
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正确的自然资源观。
第二节世界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和表现。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资源永续利用和保护原理,生态经济学系统原理,市场经济理论。
第四节资源永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4学时)(一)、教学要求学生应了解人类的三大环境观、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类型;掌握人类与环境协调的方法、原理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重点:人类的环境悲观论、乐观论和可持续发展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难点: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方法和理论。
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
三大环境观的理论及提出的时代背景和评价。
第二节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
总结出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第三节人类环境协调。
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加强立法。
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6学时)(一)、教学要求学生需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属性,区域共同体。
理解区域发展与演变理论及影响因素和区域发展类型,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
(二)、教学内容重点: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理论,区域演变阶段的理论和区域发展类型。
难点:区域时空完备性的概念及其应用,区域共同体与区域协调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区域的时空完备性和区域共同体。
第二节区域发展与演变。
区域发展、演变的研究(案例),区域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演变阶段及类型。
第三节区域协调。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规模问题。
区域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论。
第四节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和规模问题。
(三)课程教学形式与安排《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庞大,组成要素复杂,地域差异显著,学科教育功能突出表现广泛性、现实性和独特性等特征。
人文地理学除了具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全球战略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外,还具有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品德教育(包括集体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等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清基本理论。
2、注意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力广泛和综合素质高的有用人才。
3、注意联系中国的地域特点和不同地区间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的现实,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地理学特有的区域性、综合性思维,教会学生如何把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讲授方法将传统方法(社会调查、描述、解释等)与现代方法(系统方法、GIS等)相结合,采用图片、照片、音像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特别注意要用“案例”分析融入理论讲解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5、重视世界人文现象的多样性、复杂性,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方向的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人文地理学》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自学、课堂讨论、课堂习题、社会调查和综合实习六大方面。
1、课堂教学。
以教师讲解为主(60学时)2、专题讨论。
可根据专业需要布置4~5次课堂讨论(4学时)3、自学。
教师可灵活掌握4、课堂习作与课外作业。
5、社会调查。
2天,4学时6、综合实习。
4学时成绩:平时成绩(作业,社会调查报告等)占40%。
学期考试(注重综合分析和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占60%。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人文地理学》主编陈慧琳。
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7.6参考书:1.[英]大卫·哈维著,高泳源、刘世华、蔡运龙译,地理学中的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2.R·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3.陈才等著,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陆大道著,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5.李润田主编,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郑冬子、郑慧子,区域的观念:关于地理学的空间原理及其科学哲学思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