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家长如何管理和培养孩子行为的一些建议档

小学生家长如何管理和培养孩子行为的一些建议档

小学生家长如何管理和培养孩子行为的一些建议孩子的成长一直都是家长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又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理想的状态往往很难达成,家长经常会面临对孩子行为管理无效或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

特别是目前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慢慢接近青春期(女孩子10左右,男孩子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

如果不抓紧时间对一些问题行为进行矫正,进入青春期后,矫正的难度将非常大。

但是,家长们也不必焦虑和紧张。

其实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儿童心理学专家和行为学专家们经过不断实验和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经验可以帮助和指导家长来管理和培养孩子的行为。

其中,“行为矫正”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技术,它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

下面通过分享学习“行为矫正”的心得,针对四年级左右年龄段孩子家长较关心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供家长们参考:一、正确评估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的良性行为应该得到保持,问题行为要进行矫正。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被忽视或错误评估。

在这里我们着重说说问题行为的评估。

问题行为一般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当三种类型。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后,往往不经思考、评估,盲目对着孩子大发脾气、惩罚,这些做法是不合理的。

行为是在环境中习得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问题行为一经形成需要花时间一步步改变,家长不能太心急,处理不当会使问题行为更加严重。

进行问题行为评估的目标就是清楚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对症下药,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详细描述、归纳孩子的问题行为。

具体包括问题发生的顺序、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强度的大小等等。

2、明确前提事件,包括孩子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情境条件,以了解问题行为经常发生的范围。

3、确定行为后果,也就是明确如果维持问题行为会产生的后果,以有的放矢地加以有效控制和彻底改变。

4、通过多种方法结合来收集孩子问题行为的信息资料。

- 调查法,与孩子和对孩子相当了解的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等进行直接接触和交谈,可以获取与问题行为发生相关的各种信息。

通过调查分析孩子行为的功能,包括获得物品或活动、寻求自我刺激、获得注意、寻求逃避。

- 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由父母和老师直接观察。

最常关注的三个问题是(1)问题行为最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伴随人物是什么?(2)维持问题行为的可能行为后果是什么?(3)伴随问题行为一起发生的是什么?另外,在所关注问题上,孩子行为发生的生态因素也不能忽略。

比如,行为发生时,孩子是否服用药物?这种药物对孩子行为有什么影响?孩子有没有生理症状?例如发烧、鼻塞、发疹等等。

孩子的饮食状况是怎样的?孩子的生活起居时间、顺序是否正常?孩子生活环境有无变化?孩子生活中有多少选择的自由……。

在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合理评估以后,我们就可以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矫正计划,来帮助孩子消除问题行为,保持良好行为。

二、善用奖励和慎用惩罚我们都知道,奖励是为了让孩子的良好行为得到保持,惩罚是为了消除不良行为。

但是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那么,家长如何精明地用好这两种技术呢?1、善用奖励首先,对孩子的目标行为要具体化,比如小明认真完成作业、诚实承认错误都是具体行为。

第二,因时因人因地选择奖励形式,可以是实物、可以是微笑、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活动、一种特权。

考虑孩子的偏好并准备多品种的奖励品。

第三,正确实施奖励,不要错过训练的时机。

-在奖励实施前要把计划告诉孩子和家庭其他成员,以取得家庭所有成员的积极配合。

-在所有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奖励要立即实施,不要延缓太长时间;同时奖励一定要在良性行为出现后,未表现出目标行为不能实施奖励。

-给予奖励的时候最好要向孩子描述被表扬的行为。

“你把房间打扫得真干净”“作业写得很认真”。

这样能使孩子明白今后怎么做。

-每次给予少量的奖励品可以防止餍足的现象。

-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给予精神奖励,比如赞美、拥抱、微笑等等。

-不要在表扬之后提出批评和要求。

第四,尽力达成目标,让孩子逐渐脱离程序。

当一个行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帮助孩子逐渐消除以实物为奖品的程序,而改用赞美、关注等。

间歇性地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鼓励,并阶段性地进行评估。

2,慎用惩罚生活中,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让大人们不高兴的事情,打架、骂人、乱扔东西、搞破坏等。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越少越好,那么这时就需要使用惩罚。

惩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孩子表现出某一不良行为之后立刻使之承受惩罚,另一种是撤除孩子正在享用的东西。

比如,学校里孩子们正在做游戏,小明故意绊倒了另一位同学,老师为了消除小明的不良行为,便让他站出来,不让他做游戏了。

对孩子而言不让做游戏就等于剥夺了的一项积极权利,具有惩罚的意义。

惩罚就孩子接受的厌恶刺激来说可以分为体罚和斥责。

平常人们常常把体罚理解为惩罚,体罚对家长和孩子都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

那么区别于身体的惩罚,斥责就是口头惩罚和心理惩罚,这也是实际操作中常用的惩罚手段。

斥责包括对孩子否定性的语言、谴责的瞪眼、不赞同的表情等等。

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会使用斥责,但是他们却经常使用不当。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骂孩子还要有学问的。

这里有六条原则:(1)指出孩子被斥责的理由,并提供可选择的正确行为。

(2)斥责简单明了,语气坚定。

(3)斥责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发牢骚。

(4)靠近孩子斥责,面对面效果最好。

(5)口头的谴责与表情、姿势相结合。

(6)进行斥责的时候要阻止孩子或其他人有危险性的行为。

(7)家长之间要意见统一,斥责时不要出现“帮护”的情况。

斥责相对体罚温和有效,但是过度使用会习惯化,惩罚就会失效。

所以实际操作中要多给孩子肯定,合理使用否定。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被斥责的时候顶嘴、争吵,可以说斥责无效。

那么,有家长问:“除了打、骂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下面就来介绍几种活动类的惩罚。

(1)过度补偿。

就是孩子不仅纠正了由于不良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得比不良行为发生前更好。

比如:孩子的愿望没有达成就生气在家里的墙上乱涂乱画,父亲停下手中的工作严肃地给予否定,并让孩子将墙面擦干净,另外又要求他将另一块墙(也许不是孩子画脏的)也擦干净。

(2)积极练习。

当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孩子多次重复或长时间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的良性行为。

比如小明乱扔东西,妈妈指示小明每天将自己的东西收拾起来放好。

小明练习20次后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得到了改正。

(3)体力劳动。

比如,孩子在家不听话,家长罚他洗碗、扫地等。

体力劳动必须是孩子有能力完成又不会对他造成伤害。

(4)隔离。

有的家长使用过这种方法,但是有一些要领必须注意。

隔离要求简洁明了、问题出现立即实施隔离、隔离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

隔离室没有图书、玩具等等东西,安全、光线充足、不会使孩子感到恐惧,孩子觉得无聊单调。

父母必须亲自送孩子到隔离室,千万不要在孩子进隔离室之前斥责孩子。

(5)反应代价。

这种方法一般和代币系统结合使用。

比如孩子吵架,被扣去2元代币。

惩罚要慎重使用,它有许多弊端和副作用。

生活中惩罚强度太大、持续时间太长会制造出比原先行为更糟糕的后果或引出其他问题行为。

特别是对于孩子更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产生恐惧、逃避,同时一些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大人行为模仿惩罚。

一些家长甚至惩罚成隐、惩罚升级成暴力。

无论是家长和孩子由于惩罚都会产生心理阴影。

所以一定要谨慎使用惩罚。

三、妙用消退可以肯定,我们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对孩子有益的良性行为。

我们采取对孩子的奖励、惩罚等技术都是为了先消退孩子的问题行为,再发展孩子的良好行为。

家长要学会使用消退,摆脱依靠奖励和惩罚来维持孩子的行为。

同时一些不良行为通过消退来进行矫正效果比较明显。

比如小明写家庭作业的时候,总是大哭大闹,妈妈闲烦,就让他等会儿再做。

结果小明今后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

如果使用消退技术,妈妈就不应该理会他的哭闹行为。

比如,孩子喜欢丢三落四,当孩子发现东西不见了,父母不帮他去找,而是让孩子自己慢慢找。

孩子丢三落四的行为就有可能被消退。

消退过程具有渐进性。

在使用消退技术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不要中途放弃。

消退行为是一个相对持久的改变过程,很容易被误认为没有效果。

消退不仅具有渐进性还具有爆发性和恢复性。

在孩子问题行为开始减少和消失之前,往往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或是产生自发恢复现象。

这是自然反应,并不表明消退无效,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在矫正过程中的表现。

以上介绍了孩子行为矫正的一些基本技术,有许多扩展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差别强化、刺激控制、塑造、渐隐、代币系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就一些家长提到的问题给大家一些小贴士:1、孩子放学回家后总是不肯马上做作业,一会儿出来要东西吃、一会儿找东西、一会儿吵闹,以至于每天很晚睡觉怎么办?小贴士:家长首先评估原因,是饿了?还是想引起注意?如果孩子真的很饿,规定时间内吃完东西再开始做作业。

一般这种情况使用消退技术的家长较多,不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

另一种方法是设定行为结束时间。

就是设定写完作业的时间,而不关注开始的时间。

超过规定时间后未完成的作业不许再做了。

2、孩子痴迷于网络游戏怎么办?小贴士:网络游戏不仅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对大人而言游戏同样具有吸引力。

孩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和健康,可是不让孩子玩游戏又是很难做到的。

首先,家长要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频率。

第二,起好榜样作用,家长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打游戏。

有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但是千万不能由于家长自己的游戏需求而无限制地影响孩子。

第三,孩子不玩游戏,玩什么呢?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并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其它活动来替代打游戏的行为。

第四,家长不要将让孩子打游戏作为给自己挤出空余时间的借口。

第五,可以将游戏与奖励结合起来,不要让孩子太容易得到,并限定每次游戏的时间。

第六,无节制-定条件-定时间长度-定次数,与其它良性活动替代相结合,逐步控制沉迷游戏的行为。

3、孩子不肯独立睡觉怎么办?小贴士:孩子怕黑、有恐惧心理,不肯自己睡觉是正常现象。

许多家长其实二、三年级就开始努力塑造孩子独立睡觉这一行为,但是反复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建议家长不要心急,一步步来。

一般建议程序是分床-开门-分房-开灯睡前陪-夜灯睡前陪-睡前听音乐或故事(磁带播放)-家长撤离。

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家长不要急于短时间内达成效果,同时孩子发生反复,家长要坚持。

另外,一些家长规定孩子平日自己睡,周末和家长睡的方法是不提倡的,容易给孩子错误的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