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了,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自主地进行学习。

据了解,当前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半的人不能全部理解。

原因是教学内容太难、太多或是教师的教法不好。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依然不寄与希望。

因为老师工作太忙,每个班级人数太多,教学设备不足,制度和行政管理依然如旧。

此外,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那就是家长的教学观、儿童观、教育观以及人生观等问题。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携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

支持自主学习的总体性因素是加深自我理解。

这就是说自己对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等应该有个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而且应该认真考虑学习对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现在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以加深自我理解,这样就会为自发性的学习铺平道路。

做父母的就应该找机会积极地与孩子交换想法,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启发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和判断,认识自己的现在,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未来。

其次,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

支持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对所学内容能够理解。

现在有些学生不想去上课,因为听不懂,所以没兴趣。

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那就越发不懂。

因此,设法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在有些家长请家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和动机,但都应该让孩子把理解所学内容方在第一位。

家长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对哪些内容能理解、哪些内容不能理解上,而不应该放在考试的分数和列榜的名次上。

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能理解多少,这关系到孩子能否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问题。

再次,让孩子尝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应该重要方面,为了使孩子尝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作为父母的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催促学习,但不要做得太过分。

不仅学习,做什么事都一样,只有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学习才能产生乐趣。

在别人强制下学习,即便是学了也不会长久。

特别是在孩子自我发育时期,非常讨厌受别人的命令。

孩子看着催促学习的父母的不快表情,学习是不可能愉快的。

如果父母一而在,再而三的坚持那样做,可以说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每个做父母的必须主动地、深刻地反省自己平时对子女的态度。

第二,与其对结果进行评价,不如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

不要一看到孩子得到的分数,就开始评价是好是坏,而应该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付出了某些努力,煞费苦心,甚至对其结果感到无可奈何,需要在孩子的学习之中找到并承认孩子积极的心情。

第三,承认孩子的长处,增进孩子的自信。

无论谁都有长处和短处,或者说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事。

就学习而言,父母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好,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擅长的功课上。

其实,与其让孩子尝到对不擅长功课的失败感,不如让孩子尝到对擅长功课的成功感,这样就让孩子有成功感而产生自信,然后让这种自信波及其他的科目,最终是会带来好处的。

推而广之,不光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

无论哪个孩子,一定都有长处。

虽然和别人相比有些差距,但从孩子自己的情况上肯定有其长处。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注意其短处之前,一定要先看到长处。

第四,让孩子自己负责。

孩子毕竟还不是大人,孩子的事大人推开不管,一切都让孩子负责,这有些勉强,弄不好会成为放任主义。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给予充分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孩子的立场,给予某种程度的自由,让孩子感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创造。

在这点上,不能实行过火保护,不能永远把孩子当幼儿。

有时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需要看着他去尝试失败,让他们在失败中得到锻炼。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自己认真负责去做,做完之后都会产生喜悦和自信。

第五,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不断学习。

父母向着人生的真正目标,踏踏实实不间断地努力学习的精神一定会打动孩子的心。

孩子心中最尊敬的就是父母,把父母看着最好的老师,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一生都分不开。

即使孩子离开父母,父母在孩子心中总是俨然存在。

和孩子相比,父母的责任大,使命也多。

为了孩子,为了社会,为了工作,必须努力学习,如果父母能把努力中的喜悦和兴奋,常常给孩子讲讲,那对孩子的学习乐趣是有益的。

总之,新课改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性的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改变了沿袭已久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做老师的都要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同时更应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孩子小学毕业家长“三多一少”有人把小学毕业喻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驿站。

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临近,家长们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迎战状态:陪学型——家长亲自上阵,帮孩子找错题、抄题、背题、讲题;填鸭型——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周六、日忙赶场,上多个补习班;催逼型——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牛不喝水强按头;唠叨型——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不停地说教、指责、埋怨;焦虑型——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焦急万分甚至彻夜难眠。

家长们企盼自己孩子能进入理想中学的愿望无可非议,但很多家长在这种企盼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向过分关注孩子升学考试结果的误区。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通过小学六年级全过程的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六年级阶段相应的知识任务,还要对小学阶段应知应会的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复习、查缺补漏。

这些都能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应考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而且由于六年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孩子的情绪和意志品质随之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和提高。

而知、情、意的统一恰恰是孩子成长走向成功的法宝。

第二,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就会过于担心和焦虑。

这种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造成其过重的心理压力。

第三,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产生误导。

曾有一个孩子就在考试之前发过毒誓:“我考不上某某中学就自杀。

”这种扭曲的学习动机是很害人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领教育。

作为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此时应做些什么?怎样做好孩子的力量支持?第一,和谐亲子关系。

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

家长要尽量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听、多看、多想、少说。

这三多一少做到了,才会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

第二,家长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尽量不要把个人的担心和焦躁带给孩子。

备考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家长还要积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调试,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

第三,家长不盲目攀比,不要一看到孩子丢分数就恐慌。

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提升计划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四,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孩子的学习遇到阻力,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五,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休息和玩的关系。

孩子休息不好,会直接影响课堂吸收率。

太多剥夺孩子玩儿的时间,就会增加孩子学习疲劳感,进而会滋生厌学情绪。

具体做法是:要把学习、休息和玩儿这三项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要形成表格化,并且要抓好落实。

第六,要多鼓励、少批评,做好孩子的心理支持。

孩子取得了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家长要做到不急躁、不斥责,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孩子信心不足,家长要给孩子打气、鼓劲。

父母帮助孩子学习,只须做好两点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孩子依然不想学习,成绩依然很差?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孩子的学习?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北京科迪实验中学初一的张贺鑫同学,在没有参加学习班前,学习浮躁,不踏实,做作业总是一点都不着急,时间耽误很多,但学习不见效果。

上初中后,成绩一路下滑。

家长特别着急,但由于沟通不得法,父母和孩子关系非常紧张。

来参加我们的“学会”辅导班,他的学习效率的确很低,很多同学通过一天的时间都将一个题目做了很多遍,差不多都做对了,而他居然只做了一道几何题的图形出来!我们的助教老师没碰上过这种情况,都快急哭了!我告诉她们,给他做限时训练。

终于,他的学习效率开始提升了。

……通过两天的学习张贺鑫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他学得慢,但学得很投入!学习上他懂得要求自己一次性地把题目做对、得满分;心理上开始明白并试着不让外界的事情干扰自己的学习。

回校后参加月考,在这次考试中他进步特别大:在全班进步了7名,全年级进步了106名!他父母反映,孩子开始知道体谅父母了。

张贺鑫的父母和我沟通后,也知道自身的问题,所以,他们特别配合:一是满怀热情地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提高成绩;二是从自身做起,培养和实践认真的能力,回家后,他们不论做什么事,全家都按我们的“认真”的要求,做家务、做饭、切菜都认认真真地做,给他作一个榜样。

家庭关系也明显改善。

下面是张贺鑫同学学习后的感想: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明白了,不会做的题也是基础题,只要认真思考,反复读题,就可以做出来。

会做的题就要一次性把它做对,不可以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力求一次性做完美。

我希望改善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我对张贺鑫同学的建议:继续踏踏实实学习,严格执行限时训练,进一步提高悟性。

相信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张贺鑫同学的父亲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鼓励,二是以身作则。

这两点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其实不然。

就拿鼓励来说,很多家长都在试着鼓励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听,因为长久以来,父母的话已经变得太没有分量,孩子听了根本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鼓励需要权威的力量。

而且,鼓励背后如果没有能力的支撑,因鼓励而起的热情就会像肥皂泡,美丽但无法长久!以身作则就更加不容易了!很多家长更愿意置身于事外,说别人容易,自己早就放弃进步了。

这样的状态只会给孩子坏的影响。

希望所有的父母做好两点:一是鼓励,二是以身作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