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摘要】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

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

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

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

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

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

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

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

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

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

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

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

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

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

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

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

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

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

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

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

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

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

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

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

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

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

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

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

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它使人有了价值标准与判断使人的主观性、目的性与客观性、实践性统一起来。

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生命的内在尺度是价值性的追求。

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它使人的认识更加理性、科学与艺术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健康、崇高使生命的意蕴更加丰富、完美智慧生命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

这四种生命体现出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道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它们是生命系统的不同要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这四种生命构成一个整体人若离开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可以传授的。

道德的可教性在于它的普遍性。

正因为道德原则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与人之间才能在道德问题上互相沟通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发现普遍的道德原则。

苏格拉底教导的中心是“德性”。

他用这个词表示人的生活的完好或完善。

他告诉雅典人说他的使命是“关注你们的道德完善”。

他还说“人的完好并不来自金钱反之个人的和城邦的金钱和其他好处来自他们的完好”。

当今世界惟利是图、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的人面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否会感到汗颜苏格拉底努力使人们相信这样的道理德性是值得为之而生活的最高的价值通过道德的完善人们将会得到最大的好处。

正如苏格拉底 2 所说“再没有什么比每天谈论人的完善更为幸福的了没有经过如此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好生活”、“公正的生活”和“幸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他还使用“心灵上的好处或坏处”和“身体上的好处或坏处”的类比来证明他的幸福观。

他说正如每一个人都想要身体上的好处避免身体上的坏处每一个人和城邦也要选择心灵上的好处避免心灵上的坏处或者说趋善避恶是最大的好处这也是幸福。

苏格拉底强调幸福归根到底是心灵的、无形的、精神的好处今天大体上我们也这样定义幸福。

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注自己的心灵”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他以前的自然哲学家想要找到一个比撑天神阿特拉斯更伟大的本原但却没有想到这个本原正是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在心灵中寻找一个“最强的原则”。

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

我们知道没有道德自律没有普遍的规范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苏格拉底的“德性”标志着人类的道德意识上升到自觉的普遍性的高度。

他用“德性”鼓舞人们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

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应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做一个高尚的人。

、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人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认识生命的重要阶段而要向更高的阶段迈进那就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即人生的价值问题。

在当今科技发达、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人都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十六大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会中必须具有良好的、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否则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那社会就无法获得物质财富就无法保证社会的进步就更不可能建成我们富裕的小康社会。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奉献的精神追求那人类社会就无所谓文明。

没有知识没有德性又何谈人生价值。

温·辛格在《我们的迷惘》中说“人生必须超越了它的庸常、重复和机械的因素必须凭籍想象进行有目标的活动用新的展望刺激我们的思想磨砺我们的感觉并且尽量满足它们唤醒我们的激情并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从总体上说还必须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意识探索人类存在的未知能力。

否则人生便是无意义的。

令人厌倦的或者毫无新鲜感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人生。

”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人满脑子只想金钱有的人则把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则渴望拥有权力、高高在上等等。

我要说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方法、途径 3 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你在什么工己。

求”。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在精神生活人们在理想、信念、追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在强调珍爱生命的今天却会发生伪劣婴儿奶粉致婴儿死亡的事件为什么国家一再强调矿井的安全却总有事故发生为什么天天讲廉政建设却总有腐败案例等等。

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道德是否有些滑坡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是否有些空虚、有些孤寂。

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乌托邦”哪里去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育。

我们有陶渊明的“桃花源”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为建立新中国有无数的先烈为之浴血奋斗。

现在我们必须多付出一点关心、一点同情心、一点责任感、一点爱否则如何面对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前辈先烈斯宾格勒在回顾了西方的精神文化史之后感慨地说自从古罗马以后任何远大的生活理想就大部分变成了一个金钱问题。

他断定那是西方的没落。

但愿如此。

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作为个体的人人是孤独的。

自然界中最大最深的鸿沟是个人与个人在心灵间存在的那道裂隙这道裂隙我们只能用关心、只能用爱去弥补、去填平。

我们要尽力做到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的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共处。

只有断地反省自己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他在于人们思想中的“骄妄”所提出的诘问。

但实际上却是苏氏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焦虑与深省其真实涵义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

??然而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 1 96。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这种变革唤醒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深刻触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客观外在的一条曲径。

智者们宣称自己知道一切懂得一切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地教授学生以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可是他们却恰恰缺少了知识的知识他们自称懂得一切却不知这些知识应当正确地用在何处因为他们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主体的知识他们的认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呈现在表面的、使用上的“技术”而非真正的认知主体的“知识”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作为认识主体是自明的存在本体无需去认识。

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术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是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的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刻甚至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论点。

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标准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了一个普遍的基准人们不断迷失于远离自我本心的外在知识而对最重要的“我”却视而不见从而逐渐被则他就会迷失于外在性这种外在性幻觉如此强烈引导人去把他自己和他人视为物结果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手段而非目的” 2 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