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全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全

第一课我们的生长发育一、名词解释1、遗传——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

2、变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二、填空1、从五至六年级的时间里,我们的生长与往年相比(身高)和(体重)明显加快。

2、(青春发育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女同学比男同学发育要(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0至12岁);男同学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2至14岁)。

3、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五个阶段。

我们正处在(少年期),还要经历(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4、动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课地球一、填空1、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居住地中心说);我国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说);古希腊人发现进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

于是提出了(地球说)。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衡)认为“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意大利(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率领约90名水员操纵3艘帆船,历经2个月零9天的艰苦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

4、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年9月率领(200)多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西穿(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最后与1522年9月回到原3出发地(西班牙),历时(3)年,这是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5、地球上的七是(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亚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地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3%),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0.7%)二、问答1、前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答:前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搜集现象——引发猜想——寻找证据)第三课地球仪一、填空1、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等四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络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型地球仪)。

3、(地球在宇宙空间是绕一根假象的轴自转的,这根假象的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4、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我们称它为(赤道0。

其他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与纬线的半圆弧形,这些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6、在地球仪上,还有表示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国家位置)等的地图。

二、简答1、什么叫地球仪?答: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就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第四课地图一、填空1、我们见过的地图有(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交通图)、(省市图)、(旅游图)等。

2、读看地图的三要素是(看比例尺)、(判定方向)、(了解图例)。

3、地图是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与地图有关的各种信息,正确地反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住地)、(交通线)、疆界)等的分布情况,如实表达地理特征的图。

4、地图是一种(特定的地理语言)。

二、简答1、根据课本地15页青藏高原地形图、长江水系图说一说,你了解了关于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答:青藏高原由许多山脉构成,其中向东是横断山脉,向西和向南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大多数山脉的走向是西北向东南走向,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格拉丹雪侧,正源是沱沱河,南源是当曲河,北原楚玛尔河。

长江从西到东流经、、、、、、、、、、等11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2、根据常用图例符号,请画出首都、城市、国界、未定国界、铁路、公路的符号。

3、什么是地图?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有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的图形。

第五课建立地球档案一、填空1、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2、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有各种各样的奇特地貌,如(冰川地貌)、(丹霞地貌)、(溶洞地貌)、(雅丹地貌)等。

4、地球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如(山体污染)、(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

5、世界上的首次“地球日”活动是(1970年4月22日),联合国将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是(1990年4月22日)。

6、第三十五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7、地球上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大型爬行动物,俗称(恐龙时代)。

二、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答:首先要搜集和整理关于地球的有关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进行分类如:基本情况,地球上的自然事件,地球的邻居等。

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最好配上实物或图片。

第六课昼夜交替一、填空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与(1543)年撰写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学论著(《天体运行论》)明确提出了(“日心说”)。

2、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沿(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

3、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约(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365)天。

4、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围绕(地轴)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自转;地球绕(太阳)转动叫(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5、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过程中形成的。

二、简答1、昼夜交替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绕轴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并循环出现。

三、实验题1、器材:手电筒、地球仪2、实验记录:⑴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动;⑵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⑶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⑷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3、说说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中,哪种可能性最大?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第七课谁先看到日出一、填空:1、从地球仪上找到、、、等城市,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

自动向西转动地球仪,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是()——()——()——()。

2、看到日出的时间是(5时45分),看到日出的时间是(6时7分),看到日出的时间是(7时41分)。

由此可见,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是(自西向东)。

3、是凌晨时,夏威夷岛是(正午),纽约是(傍晚),雅典是(子夜)。

是正午时,夏威夷岛是(傍晚),纽约是(子夜),雅典是(清晨)。

是傍晚时,夏威夷岛是(子夜),纽约是(清晨),雅典是(正午)。

是子夜时,夏威夷岛是(清晨),纽约是(正午),雅典是(傍晚)。

二、问答: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答: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因为我们知道,、等我国东部城市总是先看到日出、日没;而等西部城市总是后看到日出、日没。

实验证明,当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时,才会出现镇中现象。

第八课昼夜温度的变化1、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发现昼夜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发现的规律是早晚温度低,正午温度高。

凌晨温度最低(6点左右),午后2点左右温度最高。

2、昼夜温度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答: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昼夜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照射有关。

主要是与照射的距离、角度、面积等有关。

第九课一天中的动植物一、填空:1、牵牛花开放的时间是(凌晨),闭合的时间是(夜晚)。

2、夜来香开放的时间是(夜晚),闭合的时间是(白天)。

3、有些植物是白天开花,夜晚闭合如:(蒲公英)、(郁金香)等。

有些植物是夜晚开花,白天闭合,如(昙花)、(仙人掌)、(晚香玉)等。

4、有的动物是白天活动,夜晚休眠,但也有白天休眠,夜晚活动的动物,如(飞蛾)、(猫头鹰)、(蝙蝠)等。

5、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开花与闭合的时间很有规律,他们的变化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问答:1、昼夜变化对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答:每种植物的生理节律打偶受约于生物钟,植物的生物钟可能控制花的开放,香味和花蜜的产生、树根液汁的分泌,树叶的休眠等生物化学活动。

2、动物的昼夜行为受到了昼夜变化的影响吗?答:动物和植物一样也有各自的生物钟,它们的生理节律同样受约于它们的生物钟。

3、什么是生物钟?是谁发现的?答:生物钟就是指生物的生理节律。

最早发现植物节律的学者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

第十课卵石的形成一、填空:1、表面光滑圆溜的岩石叫(卵石)。

2、河道中的岩石分布是有规律的,上游到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3、河滩上的卵石最初来源于(上游两边的高山)。

4、河流上游的岩石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经历了(风化作用)、(水的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三个过程。

5、流水的作用能使地表发生变化,如(高原上的沟壑)、(江中的沙洲)等。

二、问题:1、什么是风化作用?答: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树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

2、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答:高山上的岩石经温差、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有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第十一课溶洞一、填空:1、溶洞是奇特的自然景观,悬垂在溶洞顶部的(钟乳石),有从地面生长的(石笋),有钟乳石和石笋连接起来的(石柱),还有由池水沉淀而成的(石花)。

2、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3、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收空气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有酸性。

这些带有酸性的雨水渗到地下石灰岩的裂缝时,会对石灰岩产生(腐蚀作用),天长日久,由石灰岩构成的岩层会形成(许多溶洞)。

二、实验题:1、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进二氧化碳,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原因:形成了沉淀物。

2、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面吹二氧化碳,水又慢慢地变清了。

分析原因:沉淀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后溶解了。

3、将这种澄清的石灰水加热,使水分蒸发。

发现现象:看到白色沉淀物出现。

说明:这种白色的沉淀物就是形成钟乳石的物质。

三、问题:1、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答:在溶洞中含有溶解了石灰岩物质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由于温度的变化,生成的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而使水中的物质又沉淀出来,并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形成钟乳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