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仅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劳动(确切的说是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详细的解说如下:
1、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的这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例如,粮食能满足人们吃的需要,衣服能满足人们穿的需要,书刊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机器能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等等,这些满足人们吃、穿、学习、生产等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衣服、书刊、机器等的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它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去买它,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对物品的有用性,即其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质的方面说,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类的物品又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被发现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原来人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变得有用了,原来认为只有一种用途的东西变成多种用途。
从量的方面说,就是如何计量物品使用价值的数量问题,其计量的尺度,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各地区不同时期的习惯而定。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比如,1只绵羊可以换2把斧子,就是说,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子。
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为什么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
子?这个比例关系是由什么标准确定的呢?曾经有人认为,这是由交换双方的效用性决定的,即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就“1只绵羊=2把斧子”这一等式来说,是指1只绵羊的使用价值等于2把斧子的使用价值。
显然,这是背理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比较的,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
商品交换的现实说明,商品交换不可能发生在相同的使用价值之间,只能发生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相等,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而且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指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有用性质的劳动,而是指共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的人类劳动。
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也可称之为有用劳动,例如:农民生产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里耕作;木匠制造家具,要用刨、斧、锯等工具在木料上加工;裁缝制作衣服,要用剪刀、缝纫机等在布料上加工,等等。
这些生产活动,其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从而生产出具有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
因此,不同商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
用价值,除了由于它们由以构成的物质要素各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生产它们的劳动又各有其特殊的具体形式。
总之,是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
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
具体劳动具有永恒性。
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总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具体劳动,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生产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因此,具体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这个根本性质,是不以社会形式的变化为转移的,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马克思强调指出: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泛指自然物质。
要生产某一种使用价值,总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为条件。
所以,当我们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时候,总是以自然物质的存在当作前提的。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当我们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力耗费的特定性质撇开,把各种劳动的具体活动形式撇开,人们的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性耗费,一句话,它们都是人
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所以,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可以抽掉它们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原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马克思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之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正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根据以上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差别在于: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则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