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 收稿日期:2006-12-27作者简介:李小军(1974-),男,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35 -✧语言学研究✧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李小军(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88)摘 要: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描写比较详细充分;绝大多数语气词的发展轨迹已较清楚;随着描写的深入,功能解释开始并重。

不过不足也很明显:系统性研究不够;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汉语史的联系不够;语气词语气意义的概括不够;从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气词很不够。

关键词:语气词;建国以来;系统性研究;语气意义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35-04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气词(又称语气助词)研究开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不过至1949年,汉语语气词研究方面的文章并不多,只十来篇,较有成就的是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3卷2期)开创了标准语和方言、文言结合研究的新路子,具有奠基性;吕叔湘的《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1)则开辟了近代汉语研究的新领域,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建国后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在数量上(专著8部,论文200多篇)、质量上、研究队伍上都有所体现。

根据时间可以把建国后的研究分为三期:兴盛期(50年代至60年代初)、衰落停顿期(60年代至70年代)、繁荣期(80年代以来),不过我们的述评却是根据汉语史的分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一、上古汉语语气词研究甲骨卜辞语气词研究。

《今文尚书》和《诗经》等最早的传世文献里都已经有了语气词,那么语气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殷墟卜辞里是否有呢?李学勤在《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3辑)首先认为“拟”和“执”是语气词,后来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1)支持李的说法,并对字形重新作了考释。

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4)赞同裘锡圭的观点,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指出在殷墟卜辞中语气词“拟”字的出现次数为100以上,“执”次数为30以上。

反对者主要有范毓周(Early China 1989.14)、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辩》(《甲骨文研究》,台湾里仁印书局1998)等。

他们认为句末的“拟”和“执”大部分都是名词或动词,而不是语气词。

殷墟卜辞大多简短,句中少有修饰成分,依据语义组合关系来判断“拟”和“执”是否语气词有不小难度。

根据裘锡圭,把“拟”和“执”释为语气词似可通。

但是语气词的观点也遭遇到一重困难,即在同时或后世的文献材料中见不到它们的踪影,诚如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新探》(《古汉语研究》1988创刊号、1989.1)所说:“一种语法范畴,突然冒出来,又突然消失了,这是不合语言发展规律的。

”所以,语气词起源于甲骨卜辞的观点还需要检验。

除了前面几篇,研究上古汉语语气词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7辑)认为语气词在西周产生,并同地域及文字的表现能力发展有关。

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4)指出不同体裁的文献里语气词的使用具有不划一现象。

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提出了语气词的单功能说。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3)赞同郭锡良的观点,同时认为先秦也是一个历时过程,期间语气词层层积累,不同层面的单功能往往经由其历时性积淀而显出多功能特征。

钱宗武《<尚书>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古汉语研究》2000.2)和《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1.4)对今文《尚书》里的语气词作了深入考察。

另有一组研究语气词连用的文章: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1)指出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经历了由产生、发展、高潮、衰退的过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36 -程;朱承平《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组合及组合层次》(《中国语文》1998.4)探讨了语气词的组合层次、规律,即: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杨永龙《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古汉语研究》2000.4)进一步总结了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的位序:焉>而已>耳>也>矣>乎>邪/与>哉/夫;时兵、白兆麟的《从合助助词再论古汉语语气助词的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提出了古汉语语气词合用的三条原则;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2)指出先秦除了语气词连用外,另有一类复合语气词(二音节或三音节)。

此外还有一组讨论疑问句尾“为”字的文章,因后面还要提到,此处从略。

二、中古汉语语气词研究学界对这一时段的语气词关注较少。

大概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土文献仍以文言为主,语气词也直承先秦、汉代,发展变化不大,缺乏鲜明的个性,难以引起研究者的热情。

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佛经材料来研究中古汉语的语气词,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如高列过的《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4.4)、蒋冀骋、龙国富的《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语言研究》2005.4)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国富的专著《姚秦译经助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讨论句末助词(语气助词、事态和尝试态助词)。

书中指出姚秦译经的语气词有三个特点:(1)语法功能专业化;(2)新兴语气词出现;(3)语气词的数量大大减少。

三、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较早的胡竹安《宋元白话作品中的语气助词》(《中国语文》1958.6)对近代汉语的语气词差不多都有所提及。

之后的研究一步步深入,特别在溯源方面的成果数量最多,成绩也最大。

这期间有四本专著:曹广顺的《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刘公望的《汉语助词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孙锡信的《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999)、罗骥的《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巴蜀书社2003)。

另有大量论文。

下面我们简单说说一些讨论较多的语气词。

“了”(了2)作为语气词,经由了“动词→事态助词→语气词”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本来并不复杂,但是另有一个动态助词“了”(了1)经历了“动词→动相补语→动态助词”的发展过程,当“了1”“了2”纠缠在一起的时候,这一问题就复杂化了。

“动词→事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是在“V +O +了”这一格式中完成的,这点争论不大。

至于“事态助词→语气词”的过程,现在还有不同看法。

刘勋宁的《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985.2)分析了清涧话等方言材料和《祖堂集》中的“了也”,认为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是近代汉语事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也”的合音。

但是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出版社1999)却持怀疑态度,认为难以找到“了也”在历代文献中延续使用的根据,同样难以断定如今方言中“le ”之类形式是五代时“了也”的合音形式。

语气词“吗”也引起了较多的讨论。

“吗”的来源大家一般都赞同王力《汉语史稿》(科学出版社1958)的说法,即:无→麽→吗。

但是“无”在什么时候开始用作语气词,唐代与“无”相似的“不”、“否”是否语气词?这些问题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

伍华(《论<祖堂集>中以“不”“无”“否”“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1987.4)认为《祖堂集》中“不”“无”“否”“摩”都是语气词。

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中国语言学报》第七期)却认为只有“无”演变成了“麽”才完全成为语气词。

吴福祥《从“VP -neg ”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1)把句式的变化和词汇的虚化结合起来考察,认为“麽”的产生肇端于反复问句“VP-neg ”式中否定词(neg )的虚化以及由此造成的“VP-neg ”式的分化。

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1)认为“吗”的形成源于语义泛化(generalization )和“VP 无”句式的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 )。

语气词“时”也有不少学者讨论过。

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6)分析了“时”字的使用情况、语法功能及历史演变,肯定了“时”字的语气词用法。

江蓝生的《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4)详细分析了时间词“时”和“後”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同时指出“时间助词→假设助词”的演变还具有语言共性。

后来龙国富的《姚秦译经助词研究》更将助词“时”的产生提前到了魏晋时期。

语气词“呢”的来源也讨论得比较多。

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认为“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里”。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认为表示承前疑问、疑问强调的“呢”来源于五代的“聻”,“那”的一部分用法与“呢”相同。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认为“呢”的最初来源是“那”,另一来源是“哩”。

另外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2)、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2)、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词“那”的来源考察》(《古汉语研究》1991.2)、祖生利《<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补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5)、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也对“呢”字及与“呢”相关的语气词作了研究,后来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对“呢”字的研究作了归纳总结。

另有几篇论文涉及到了语言接触对语气词的影响。

如江蓝生的《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2.6)指出比拟助词“似的”来源于表不定判断语气词“是李小军: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37 -的”,而不是受金元时期的蒙古语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