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音乐鉴赏

民族音乐鉴赏

学习民族音乐鉴赏的心得这学期我学习了《民族音乐鉴赏》这门课程,感觉收获颇丰。

首先,我是一个不敢再人多的地方唱歌的人,即使平时也会在宿舍、家里偶尔吼上两嗓子,一方面觉得自己唱的不怎么好,二是自己没有那个勇气和胆量,也就是所谓的自信心不足。

可是通过音乐鉴赏课,我不仅仅获得了基本的乐理知识,更加收获了一份自信和勇气。

音乐鉴赏课,刚开始还以为只是让我们对一些歌曲做一些评价,其他的应该没有什么要求吧,但是当真的开始上课时,我才发觉我想错了,音乐鉴赏课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学会鉴赏,也要求我们能够知道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比如音、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等等,还有自己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些简谱试唱练习。

我才知道音乐鉴赏课的真正内容,不仅仅是鉴赏,自己也应该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

经过上民族音乐鉴赏选修课,我了解到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过去的我不要说去认识那一系列千奇百怪的音乐符号,就连最基本的七个音符我也不能说周全,但经过一学期的民族音乐鉴赏学习与视唱,我已经会唱一些简单的曲谱了。

面对一首陌生的歌曲,唱几遍曲谱,我亦能简单的哼唱出这首歌了。

另外,我也会说一点专业术语了,不会再把最基本的“四二拍子”或“二四拍子”说成“四分之二拍子”了。

民族音乐鉴赏课亦让我领略了民族音乐的美妙。

民歌蕴含着朴实美与简洁美,如蒙古族的《牧歌》与四川的《康定情歌》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单纯朴实,清新自然,无华而充满生机,让人易于接受,同时产生极大感染力。

民族乐器具有和谐美和创造美,如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二泉映月》,用民族乐器演奏出情思深切、意味隽永、动人心魄的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族音乐鉴赏课更让我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深刻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呼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地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而《黄河大合唱》更是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唱、黄河冤、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部分组成,过去虽听过这首合唱曲,但从没有听过完整的曲子,而只有完整的听过这首合唱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不可战胜的黄河魂,也只有完整的听过这首曲子才能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与屈辱,总之民族音乐鉴赏课让我对民族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民族音乐也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

当在安静的环境中欣赏民族音乐时,让人身心放松,神游物外,听《牧歌》仿佛置身于内蒙古大草原上,而《小河淌水》又能把人带到云南的碧水青山中。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听一两首民族音乐,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他对人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那些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的音乐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

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但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有人说音乐鉴赏课就应该多听一些歌曲而没有必要学习基础乐理和视唱知识,可我却不以为然。

因为学习音乐与鉴赏音乐的基础就是对各种音乐符号的识别。

乐谱既是易音乐存在的表现形式,又是人们在传递音乐的过程中记录音乐的一系列符号,音乐的鉴赏首先就要具有识别音乐符号的能力,对音乐的认识首先就是对乐谱的把握。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视唱是看谱即唱,做的音高、节奏、强弱的准确性,并可获得丰富的音乐语音和重要的感性认识,视唱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唱歌的技术、技能,更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享受到音乐的乐趣,找到对音乐的感觉。

此外,我觉得学习乐理基础与视唱不应该分开,乐理基础是视唱的基础,没有一定的乐理基础功底,无法做到视唱,而视唱又是学习乐理基础的表达方式,只有通过视唱才能清楚音乐表达的意思。

音乐鉴赏课更是一门“听”的艺术。

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

“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

因此,要达到欣赏音乐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对音乐的欣赏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进行。

而应该深入到乐曲的音响结构及各种形式因素上去。

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真正地听懂音乐。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对一部音乐作品反复地听。

多听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

我们的双耳不仅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具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这一能力与生俱来,反复地听,会给我们的听觉制造接触音乐的机会,我们的音乐听觉就会得到发展。

同时,音乐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构成音乐作品的那些音响瞬间即逝,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先后展现给我们的听觉。

多听,大脑中的记忆就会把听觉中的印象慢慢综合起来。

听的次数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也就越深。

所以,提高了音乐的记忆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进步。

中国民族音乐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到近代,与西方“强势文化”仓皇遭遇了,民族音乐收到很大冲击。

现在的父母帮孩子报兴趣班学习乐器时不是学小提琴就是钢琴等西洋乐器,而又有多少孩子在学二胡、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呢?当被问及为什么学小提琴而不学二胡时,他们甚至面露不屑的说小提琴是一种高雅的乐器,更有品位,而弹二胡只是那些乞丐讨饭谋生的手段,依我看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侵蚀,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留下这样一个烙印,凡是“进口”的都是好的,而“国产”的总是比不上“进口”的。

但我们有着民族音乐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土壤依然存在,民族音乐在其文化土壤中依然蕴积着巨大的潜能。

民族音乐在近代一百年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不断有所发展,如用美声唱法唱民族歌曲,用西洋乐器演奏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的审美习惯,审美观点仍在千百万大众的审美活动中起作用。

我学的不是音乐专业,但从我个人角度讲,很欣慰的是我们国家还有很多音乐学院在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还有很多学生喜欢它,在学习民族音乐,而且成长出很多像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王宏伟、李娜等著名的民族歌唱家,他们有的人甚至走出国门,将中国的民族音乐传播到海外。

西方的交响曲经过大师的演绎固然能成为经典,但我相信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一代的口口相传中亦能成为永恒。

普通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有没有必要学习音乐?这一问题备受争议,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很有必要。

音乐文化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了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同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它展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心理感受。

音乐鉴赏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益于学生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

首先音乐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与态度。

音乐鉴赏课上学生会欣赏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其中不但有《黄河》、《爱我中国》、《红旗颂》等表达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音乐,也有《绣荷包》、《采茶扑蝶》、《万事如意》等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选择无不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无不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

其次音乐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起很大推动作用,大学生理解了歌词的语音、语调、节奏、情感,可以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大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不仅获取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知识,同时也拓展了人生文化艺术面。

再次音乐文化教育也能丰富大学生的情感。

每一首歌曲蕴含着创作者所赋予的情感,悲欢离合亦或是爱恨情仇,总之每一首曲子都是鲜活的,有的曲子也许只包含一种情感,如《小白菜》通篇表达了一种忧伤、悲痛的情感,而《黄河》则包含了多种情感。

大学生是人生情感塑造的阶段,学会欣赏音乐,则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我们的情感,也能让我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音乐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启发作用。

艺术是创造灵感的源泉,音乐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提供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的欣赏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

从音乐欣赏不是简单的听,想象与联想才是欣赏音乐的真谛,而想象与联想也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创造性,其价值不可低估。

有人曾经说过,欣赏者要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想象进行再创造。

如果说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演唱家或演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者便是三度创作。

每一个欣赏者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一个欣赏者的创作都是不可复制的。

民族音乐传承至今,时代对其有了新的要求。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鉴赏课,我觉得可有如下新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不仅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兼有社会道德、历史、文学、美学、风俗学等知识。

当然啦,我们的老是可是很强的,上课很有激情的。

如欣赏《梁祝》时就要了解梁祝这一民间故事,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需要了解其抗日战争的独特历史背景。

民族音乐涵盖非常广,只有具备多方面丰富的知识,才能把握作品精髓,言简意赅,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掌握欣赏方法。

其次,借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产生生动具体的直观形象,如幻灯、播放影片等方式,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音乐环境与音乐情绪,让学生产生共鸣。

最后,我觉得民族音乐鉴赏不应只限于课堂的学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更多的开展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活动,如组织民族音乐专业学生或老师为非该专业的学生演奏,这样民族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锻炼而非艺术类学生则能更加感性的认识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软件0901贺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