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摘要:我国音乐文化多元一体,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的载体,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风格,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更是值得人们去欣赏和研究。

站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以怎样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民族民间音乐?
一、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民间音乐,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生活的音乐。

它是有根音乐,既然是有根,就意味有着生命力,所以被长期广泛流传,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一个民族在某个生活阶段的心理和情感,(1)如中国的民歌,最初在远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为了拼命而发出的呐喊声以及表达心情愉快时发出的欢呼声,这都是最初形成的民歌。

虽然当时没有一些文字将其准确记载,但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反复吟唱、口传心授,已形成一个“歌谣”。

(2)又如情歌的形成专家认为是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表情达意时哼的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倾听对方的心灵反映。

(3)如后来的说唱音乐、戏曲、歌舞这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后来由于有了文字的记载,于是民间艺人又将文学、音乐、表演结合在一起,有些在用地方方言演唱……这些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源于生活,所以具有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具有庞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支撑它发展到今天,随着历史长河不断向前,不断创造出亮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1.乡土性。

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

中国地域辽阔,面积接近于整个欧洲(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欧洲面积为1016万平方公里)。

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候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在经济生产方式上,有工、农、林、牧、渔等不同种类。

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

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

2.即兴性。

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

老歌手、老艺人或师傅在传艺时凭借演唱演奏,新歌手、年轻艺人或徒弟在学艺时凭借听觉和记忆,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

这一方面使我国的民间音乐至今没有完善的记谱方法,另一方面,又使所有优秀的歌手、艺人有机会在继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发挥才智,对民间音乐进行加工改编。

民间音乐的成果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条件;而不断的集体加工,又使世代流传的民间音乐日臻完美。

3.流传变异性。

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式的传播方式,以及乡土性、即兴性的特点,导致了它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

这变异大致有以下几类:地域性变异,情感渲染性变异,表现功能拓宽性变异,体裁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变异。

4.人民性。

从《诗经》的《国风》开始,民间音乐就表现出了与统治阶级不同的、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如对劳动的歌颂,对为富不仁者的痛恨和嘲笑,对官府黑暗统治的不平和反抗,对穷苦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纯真爱情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等等。

5.多功能。

专业音乐的功能是他娱的,在舞台上为听众演出。

民间音乐则具有多功能性。

它可以是自娱的,在愁苦之至或喜悦之极时,唱上一曲以发泄强烈的感情;它也可能是他娱的,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驾驭音乐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爱慕;它可以作为传送青年男女间感情的媒介,也可以用于红白喜事的仪式;它可以是集体劳动时的组织、指挥者,也可以是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手段;它可以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中间充当记载岁月变迁的史书,又可以作为宣扬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的教本;它可以是儿童的游戏,也可是长辈或首领对民众鼓动、号召;等等。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千姿百态,因而极大地丰富了民间音乐。

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独奏、重奏、合奏乐曲不可胜数;民族乐器约200余种;中国的民族曲艺约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

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

至于这众多剧种曲种中丰富多彩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曲牌、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更是无法记数。

面对民间音乐如此繁多的种类,我们不得不赞叹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二、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前景
我国民间音乐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不断地经受时代、社会和人民的淘汰、筛选、加工、重塑,随着时间的流逝,积累了相当一批十分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艺术质量、艺术格调和艺术境界方面,可与世界上任何一部音乐名作相媲美。

只是因为口头创作的方式,决定了民间音乐在对主题进行发挥的技巧方面,在音乐形式的延伸和发展的手法上,无法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践。

这是与专业音乐不同的创作方式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说,专业音乐虽然有发展主题、扩大曲式篇幅的手法的积累,但在与人民群众情感交融的程度上,往往还有隔阂;扩展音乐形式的手法的运用,有时也显冗长、松散。

诸如此类的原因,使得二者永远也无法取代相互间在人民生活中的位置。

从这个角度讲,民间音乐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地位。

那么,民间音乐将以什么样的形式留存下去?
首先,以往已经定型并获得艺术成就的作品,因其不朽性将在音乐领域占有恒久的地位。

而新生的民间音乐作品,则不一定采取以往传统的形式。

从历史上看,民间音乐的流变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因自身不能适应社会和人民新的需要而自行衰败;一种是虽作为独立品种不复存在,但其艺术成就却在新的音乐形式中得以延续;还有一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根深叶茂,衍化、派生出多种流派、支系和新的形式。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民间音乐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尽管历经战乱、封建统治者的压制扼杀、文人的蔑视和改造,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民间音乐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多数人们文化水平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民间音乐将日益受到更广泛的尊重,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发展。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居里夫人说:“对人类文化即使只有独立的一滴水的贡献,也是发光的。

”因此我们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这一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

现在社会普遍有这种现象:1中小学生都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因为老师不教流行歌。

他们对港台,韩流等音乐、歌手非常喜欢,甚至超过其爹娘,2学民间音乐不易出名,而流行音乐有时一夜成名。

3有时打开电视,就会看到歌手对民族音乐文化一窍不通……这些现象
足以说明人们对民族音乐还不够认识,社会各界以及相关行政教育部门应大力推广和宣传,使音乐教育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这样一个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民族音乐教育格局,为我国民族音乐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我们的祖先创造、积累的文化是个宝。

我们地方要加大措施,保护传统老艺人、民间乐器改良人、民间工具、曲调、作曲家,并通过他们口头传授给年轻人。

学校在这方面更应该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从低年级做起,可以聘请当地知名民间艺人到学校上课,平时多举行一些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一步认识,把地方课程开活跃起来,打造学校“文化班”的品牌。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面明镜,一直照耀着历史的年轮。

因此,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

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是中国音乐之根,要使民族民间音乐不断地发展,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热爱它、接受它,传承和保护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