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解读
一、制定《暂行规定》的必要性和依据
生活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重要步骤。
(一)制定《暂行规定》是实现源头减排,解决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广州市每天进行填埋和焚烧等终端处理的生活垃圾将近14000吨,其中中心城区的李坑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约1000吨,兴丰垃圾场日处理约8000吨,花都区狮岭垃圾场日处理约1000吨,番禺区火烧岗垃圾场日处理约2000吨,增城市填埋场日处理约1000吨,从化市填埋场日处理约1000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现有设施基本上是超负荷运作,造成处理能力和垃圾产量严重不匹配,生活垃圾处理形势严峻。
为了应对“垃圾围城”危机,除了对现有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加快新设施建设外,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源头减排,将是解决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
(二)制定《暂行规定》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张、废玻璃、废塑料、废金属、瓶罐等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利用,让
它们以社会需要的资源形式表现出来,变废为宝,使其不再成为垃圾,从而实现了源头减量化;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便于对不同种类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如对餐厨垃圾(即湿垃圾)进行生化处理;对有害垃圾(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进行专业化环保处置;对其他垃圾(干垃圾)中热值高的可燃垃圾进行安全焚烧,无机垃圾可进行再利用或填埋。
分类后的垃圾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既提高了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减少垃圾处理的二次污染问题,使生活垃圾处理更加合理、有效、科学和环保。
(三)《暂行规定》的立法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企业建设污泥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设施,提高污泥综合利用水平,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第三十八条对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船、废轮胎、废铅酸电池等特定产品进行拆解或者再利用,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执行)
第三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
第四十一条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二条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逐步做到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4、《广东省城市垃圾管理条例》(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城市垃圾产生和处理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
5、《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一条本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具体办法由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予以公布。
二、制定《暂行规定》指导思想和立法框架
(一)《暂行规定》指导思想
《暂行规定》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1、《暂行规定》第一条“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介绍新闻发部会前“三化”提法的调整情况)
2、《暂行规定》从政府专项费用的安排(第八条)、垃圾分类种类划分的设定(第十一条: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投放(第十四条)、分类收集(第十五条)、可回收物资源化处置、餐厨垃圾处置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等制度的设置都体现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二是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实施区域由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
三是注重发挥政府部门、媒体等主体在垃圾分类中的积极性作用,形成推进垃圾分类发展的整体合力。
1、第五条规定了市、区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的职责;经贸、教育、环保、文广新、规划的职责
2、第六条规定了“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督促和动员单位、个人积极参加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3、第九条、第十条规定了相关部门如何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等内容。
第二十六第还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期刊等宣传媒体不按本规定第十条规定安排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公益性宣传内容的,由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
四是规范要有力度,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有硬约束。
1、行政主管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第六条(一)至(五)项)经贸、教育、环保、文广新、规划的职责是什么非常明确。
2、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作了明确的规定:第十一条垃圾分四类、第十二条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责任人、第十四条垃圾分类投放、第十五条分类收集以及有害垃圾、餐厨垃圾的收集和处置原则等作出较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
(二)《暂行规定》的立法框架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作为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内容,已经由国家、省、市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所确认,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是科学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首要目标,为此,《暂行规定》按照实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顺序设计该规定的法律框架,并以此为主线解决减量化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暂行规定》的主要特点
(一)认识比较统一
1、《暂行规定》直接定为立法计划的正式立项;
2、社会公众意见、部门间的修改意见、法律和行业协会的意见都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持赞同的观点。
(二)体现政府决心
1、《暂行规定》从政府立法规划立项到颁布实施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充分体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和政府在处理“垃圾围城”危机感。
2、第四条“2012年应当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
充分体现政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对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三)部门分工明确
《暂行规定》的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用了9条《暂行规定》十分之二的编幅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媒体等单位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
而且是规定的各单位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四)注重宣传作用
1、《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了城管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公共场所经营者或管理者、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的宣传职责。
2、第十条宣传媒体的宣传职责;第二十六条规定宣传媒体不履行职责的罚则
(五)强调责任落实
《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有关职责的责任追究情形有7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注意的问题
1、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怎么处罚
处罚程序:发现违法行为→取证→责令改正或停止违法行为→拒不改正发《告知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开罚款缴款单→送达文书→拒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媒体关注或质疑的是《暂行规定》罚则“对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行为”进行处罚的可操作性。
任何一部法律法规都设有法律责任条款,是保障法律规范施行的必要保证。
行政处罚的目的教育违法行为人改正违法行为或制止违法行为,罚款不是目的。
《暂行规定》只是对“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不按规定分类投放成都市生活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
2、建设和完善危险废物贮存点。
第十五条规定:“分类
收集后的有害垃圾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由各区、县级市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危险废物贮存点负责临时贮存。
”
3、公众意见主要反映的问题:
关于垃圾分几类问题;垃圾分类后是否分类处置问题;有害垃圾如何收集,运输和处置问题;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问题;餐厨垃圾的处置问题(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纳入《暂行规定》管理,餐饮垃圾处置办法由环保部门另行制定)
4主要难点
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有待加强;垃圾分类配套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不分类的行为取证执法难;市民对垃圾分类的习惯有待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