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中国数学教育发展述要

近年来中国数学教育发展述要


1 9 9 9 年开始实施“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 “ 面 向2 1 世纪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的一个组成部
分) . 这是一个由政府部门执行的国家建设项 目, 通 过这个项目, 国家宣示了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心 和方向.
3 . 1 项目 研究 项目 研究是个大题 目, 这里仅以“ 2 1 世纪中国
2 0 0 7 年 第4 6 卷 第6 期
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和期待.
数学通报
3 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风格
国家的大势、 政府的推动终究是外力, 中国数 学教育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实践, 才是从专业层面推
二是体现在政策导引方面. 国家通过文件、 会 议等各种渠道, 为数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政 策和理论依据。 以下几点不能不提:
力度都显而易见. 虽然政府推动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方略, 但中国
的提出几个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向世界展示的方面, 供参考. 限于篇幅, 每个方面的叙述都比较简略.
1 中国的数学教育系统 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 包含了与数学教育有关 的两个重要事实: 一是差不多每一个中国的适龄学生, 都至少要 实实在在的学九年数学. 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世界上许多国家, 例如我们的近邻印度, 它的“ 普
政府推动则最为全面、 深人和具体. 一是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具体介人方面. 举几 个例子, 在北大百年校庆之际, 江泽民提出了“ 创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 提出了教育要关注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家 教育发展的最主要 目 标, 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 基本标志; 去年的两会期间, 温家宝讲到中国的教 育问题时, 语重心长的指出, 中国的教育应当是“ 平 民教育” , 是“ 人人都能够接受的教育” . 即“ 学” 既要 上的起, 又要上得了. 这是对中国教育、 包括数学教 育的恰当 定位, 与此相关的举措正在不断出台并付 诸实施; 李岚清同志在主抓教育工作时曾明确提 出: “ 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 他曾在全国性的会议上 例讲课程内容的“ 繁、 难、 偏、 旧” 问题, 多次对教育
略.
《 纲要》 明确提出教育应“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 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 这一句被我视为《 纲要》 的核 心句. 当我们总把“ 可持续发展” 挂在嘴边时, 对究 竟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考虑的并不多. 《 纲要》 这句话给出了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一 个人不仅能学, 而且还愿意学, 就具备了个体可持 续发展的前提; 一个使人不仅能学, 而且还愿意学
该课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在时任人民 教育出版社中 数室主任张孝达先生的具体指导下, 由几十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毕业的年轻大学生、 研 究生们组成研究队伍, 在经费f f乏, 认同度不高的 情况下, 开始了这个以“ 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教育 展望” 为题的前瞻性研究. 当年的那批“ 初生牛犊” , 伴随着这个项目 一起成长, 今天大都成为了中国数 学教育领域里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力量, 其中也不乏 大学校长一级的领军人物. 该项目积淀下来的研究 成果, 对始于九十年代末的这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 革决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成为新一轮数学课 程改革的先行性研究. 用今天的眼光审视, 除却笔 触、 风格稍显稚嫩, 当年得出的那些研究结论仍然 十分现实, 的确不负“ 展望” 之名. 我归纳了一下, " 2 1 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主 要是探讨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考中国数学课 程的发展历程; 二是反思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 是了解当时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四是研究学 生如何学习数学; 五是寻找新的数学学习评价方
的素材. 2 中国政府着力推动改革
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要符合世界数学教育发展的一 般规范, 要提供能够产生相互了解, 相互交流、 相互 影响的事实; 二是要有中国特色, 无论史料、 规范、 教材、 方法等等, 要着眼那些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方面. 这样, I C ME 就会成为一个中国走 向世界的平台. 依据这样一个思路, 在对过去十几
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通报
2 0 0 7 年 第4 6 卷 第6 期
近年来中国数学教育发展述要
孙 晓天
( 中央民族大学 1 0 0 0 8 1 )
本文的目的是为中国在明年的I C ME 展示提供
一些选项.
我们数学教育的贡献, 就有可供展示的内容.
从能在国际上展示的角度考虑, 其内容至少要
虽然这两个事实不独属于数学, 但毫无疑问, 数学是实现这两个事实的重要支撑点, 有值得展示
六” 不过才百分之四十, 而中国的“ 普九” 几乎可以 达到百分之百. 进人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 则要实 实在在学 1 2 年的数学. 这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办不 到, 因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数学都是选修课, 这 意味着一旦学生不选, 即便升人大学, 他们的数学 学习生涯也早就结束了. 所以, 中国拥有最广泛的 数学教育基础, 是最看重数学教育的国家. 这是中 国基础教育的成就, 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成就. 这
2 0 0 1 年国 务院 颁布了 《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决定》 . 同年, 教育部颁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 , 《 纲要》 是贯彻上述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的 可执行文件, 提出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结构、 内容的具 体要求. 其中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根据标准编写新 的教材, 就是在这个文件里提出来的.
1 9 9 9 年中 共中 央国 务院颁布《 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动中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事实的确如此, 目 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展的工作, 的确起到了 推动政府决策和为实施新课程提供支撑的双重作 用. 这里仅从以下两个侧面, 提示一下中国数学教
育研究的独特风格:
向大众、 由高水平数学家身体力行的讨论班, 类似 的形式迄今也为数不多. 该讨论班广开门户, 只要 有志于数学教育发展的人, 中小学教师也好、 学生 也好, 都欢迎参加. 讨论班上广开言路, 真诚相待, 不论观点异同、 水平高低、 辈份大小, 都平等交流, 虽争论激烈但言路畅通, 气氛和谐. 记得关于一元 二次方程解法问题的讨论就进行多次, 争论激烈时 还赴中学课堂实地验证, 终达成共识, 结果也陆续
还值得一提的是, " 2 1 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的 成果并没有停留 在纯理论的 层面, 1 9 9 4 年到1 9 9 9
年, 依据《 2 1 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 的一些想法, 项目 组中的一些年轻学者与当时的教育部课程教 材中心合作, 编写了一整套小学数学教材. 这个教 材的编写比较符合客观规律, 是把小学数学中的间 题一个一个的梳理, 边实验边编写, 教材编写与教 学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 而且编写也比较从容, 平 均每半年编一本, 一编就编了差不多五年. 该教材 后来不仅被北京市的几十所小学采用, 而且在吉林 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全面试用, 不仅积累了教材经 验, 也检验了“ 展望” 中的理论. 以这个教材为蓝本, 又衍生出其他一些改革味道较浓的教材, 有的已经 发展为今天的主流教材了. 数学教育研究本质上是探索. " 2 1 世纪中国数 学教育展望” 走过的历程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中国数 学教育研究的探索风格, 他们从白手起家开始的自 主探索, 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勇气, 离不开高人引领, 并且始终沿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线行走. 3 . 2 两个讨论班 讨论班是个大题目, 这里仅举两个讨论班的例
子:
先生那时已年逾七旬, 每次都一级级台阶拾级而 上, 累了就歇一会儿再爬, 令人敬重. 二是由张奠宙先生主持的“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
班, . ’
该研讨班由教育部资助, 每年举行一次, 迄今
应当展示国家的风采.
该项目 初步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看法 :
一是数学应当属于每一个人. 当时把“ 数学应当属于每一个人” 叫作“ 大众数
学” 一 说“ 大众数学” , 容易联想到美国的“ m a t h f o r
a l l " , 以为是从那里夏来的, 其实不是一回事. 美国 的大众数学是面向弱势群体、 少数族裔而言的. 而 中国“ 属于每一个人” 是相对于“ 精英教育” 而言, 它
一点是值得展示的. 二是我国1 8 到2 2 岁的青年中间, 有百分之二
十一左右能进人大学就读, 今年这个比例肯定会进 一步扩大. 而在香港, 这个比例是百分之十五左右, 而北京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强, 超过了欧洲发达 国家的水平. 依我国这么大的人口 基数, 正在接受 高等教育的人口 数量已经相当惊人. 而这里面就有
数学教育展望” 为例.
2 0 0 1 年国 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
议, 明确指出“ 教育, 首先是基础教育, 是关系国家、
" 2 1 世纪中国 数学教育展望” 既是作为社科基 金青年专项基金的课题名称, 也是该课题成果结集
出版物的书名.
民 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 ” “ 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 素质、 把沉重的人口 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 的根本途径, …。 ”
发表了.
三是倡导把探索、 实践、 交流、 合作作为基本的 数学学习方式. 四是把数学学习的评价的定位为: 有助于学生 认识 自 我、 建立 自 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上面这些看法当时还比较粗糙, 后经不断打 磨, 大都成为了今天数学新课程依据的“ 基本理
念” .
这个讨论班前后延续约两年, 虽未形成类似
数学通报
2 0 0 7 年 第4 6 卷 第6 期
的着眼点是: 数学教育除与学生接受高一级的教育 有关之外, 还要跟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 有关, 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好老百姓. 而且在 一定意义上后两点更重要. 二是认为数学既是抽象的、 也是现实的, 学校 的数学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数学不仅是结 果, 也包括发现这些结果的过程, 学校的数学要重 视过程的积淀.
年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零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