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1、风险点的分类分级
⑴按风险点种类可分为工艺、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管理和其他风险点。
⑵按风险点整改难易程度可分为A级、B级、C级、D级风险点。
A级风险点:整改难度较大,部室解决不了,需上报公司组织整改;
B级风险点:整改难度一般,车间解决不了,需由生产统一组织整改;
C级风险点:整改难度较小,班组解决不了,需车间组织整改;
D级风险点:班组能够现场立即整改。
⑶按风险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大风险点、较大风险点、一般风险点。
重大风险点是指严重危及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需要投入资金、实施工程、更换装备并经过较长时间整改方能治理的风险点,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风险点;较大风险点是指危及安全生产、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或整改难度较大、需要暂时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方能治理的风险点;一般风险点是指已经危及安全生产,任其发展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害或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的风险点。
2、建立安全风险点排查整改治理体系
风险点排查整改工作实行4级管理,即班组、车间、部室和公司。
班组实行班排查,主要排查整改生产作业现场风险点;区段实行日排查,主要排查整改本车间作业区域内的风险点;车间实行周排查,主要排查整改分管生产系统、区域的风险点;生产部室实行旬排查,主要排查整改本单位重大、较大风险点;公司安委会实行月排查,重点排查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较大风险点。
2.1安全风险点排查方法
建立健全风险点排查制度。
生产按不同生产性质、工作范围、作业特点、危害因素分别编制各作业岗位风险点排查卡、班组风险点排查卡、区段风险点排查卡、车间风险点排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点排查表。
公司安委会编制全线风险点排查表。
⑴岗位人员每班对照岗位风险点排查卡内容要求,进行岗位风险点排查,班组长对本班组风险点排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持班组风险点排查卡对班组作业范围内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风险
点立即整改,确认无危险时方准人员作业。
当班作业结束,收集整理风险点排查整改情况,形成班组风险点排查台账。
⑵区段每天〈跟班干部每班〉对照区风险点排查卡内容要求,对分管区域内的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将排查卡反馈至安全信息中心。
同时,由段值班干部收集整理后,形成段风险点排查台账,并由专人负责。
⑶生产车间负责人要根据车间风险点排查表,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分管生产系统和区域的全面风险点排查。
战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风险点排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战线风险点排查台账。
⑷生产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要根据生产风险点排查表,每旬组织一次全面风险点排查,由安全检查部门建立生产风险点排查台账,实行档案化管理,并经生产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及时上报公司安报部门和安检部门。
⑸分管部室负责人要根据风险点排查表,每旬至少组织一次分管生产系统和区域的全面风险点排查。
主管部门负责风险点排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战线风险点排查台账。
⑹公司安委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公司全面风险点排查,由安全检查部门建立全矿风险点排查台账,实行档案化管理,并经公司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按要求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安全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部门每月按分管业务范围,
参照备案的安全检查表,重点排查生产重大、较大风险点,建立安保组风险点排查整改台账,跟踪、督查风险点整改情况,实施风险点排查整改闭合管理。
2.2风险点整改及上报
生产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安排本单位的日常风险点排查及整改工作。
每班对现场风险点进行排查,指派专人负责风险点的整改。
风险点整改必须坚持“五定、四签字”原则,确保整改落实实处。
要认真填写生产井风险点排查及整改记录、验收记录有关会议纪要等,指派准人负责,并建立台账。
D级风险点由班组负责现场立即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上报。
C级风险点由车间负责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报告经负责人签字后报主管部门。
B级风险点由矿主管部门指导生产车间及时组织整改,整改报告经生产主要负责人签字后及时上报公司安保、安检部门。
A风险点由公司安保主管部门、安检部门对分管范围内的风险点提出整改意见,指导风险点单位制定风险点整改方案,并督促落实整改。
对资金投入大或需要多单位共同整改的风险点,应提交公司
安全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各级各单位对日常风险点排查、专项安全检查、全面安全检查、季度安全大检查、全线安全检查查出的各类的风险点,按照“五定、四签字”的原则落实整改,做到风险点整改落实“五到位”,纳入风险点排查整改台账,实行闭合管理。
2.3风险点整改验收及销号
风险点整改复查验收情况应纳入各级风险点排查台账,风险点整改复查验收合格,经复查验收人员签字,予以销号。
D级风险点完成后,由班组长和当班跟、带班复查验收;C级风险点整改完成后,由公司安保部门复查验收;B级风险点整改完成后,由生产组织相关安保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共同复查验收;A级风险点整改完成后,由公司安委会组织相关安保部门、安全检查部门共同验收。
2.4重大风险点整改
重大风险点的整改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成重大风险点整改小组,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做出停产或停止使用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备设施的决定,制定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对可能危及周边单位和人员的重大风险点,应及时告知。
各主管部门、安检部门按照分管业务范围,对生产的重大风险点实行挂牌督办,建档管理,节点控制,逐项验收,做到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到位。
重大风险点排查整改实行“一案一档”管理,保存期至少10年。
存档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重大风险点评估定级材料,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风险点排查报告表,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风险点整改指令书,重大风险点整改方案;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风险点跟踪督查记录表,重大风险点整改完成评估报告,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风险点整改完成报告书,监管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风险点整改完成审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3、建立责任追究体系
⑴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落实风险点排查整改责任。
生产单位是风险点排查整改的主体,党政主要负责人对风险点排查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分管副职对分管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整改工作负责,班组长、段对本工作区域的风险点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各车间、部门对本专业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整改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安监组对全公司范围的风险点排查整改工作负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责任。
⑵建立“前追后究”制度。
“前追”:安保主管部门、安全监
督检查部门按分管业务范围,在生产区域发现了重大、较大风险点,而下一级管理人员在同一作业区域、同一班次没有发现,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后究”:所有工作区域因为风险点没有被排查发现且没有及时进行治理而发生事故的,要对有关人员进行追究责任。
这样,一级抓一级,一级监督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环环相扣,形成了自上而下安全风险点分级管理工作体系,使安全管理的压力得到了层层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