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骑自行车的力学技巧分析及合理

骑自行车的力学技巧分析及合理

010713 仪12 邓旋科
【摘要】依据自行车的行驶原理,从力学角度分析骑自行车遇到的如何省力、刹车问题,并对自行车的设计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自行车;行驶方程;刹车
自19世纪发明以来,自行车巳发展成为普通的交通工具。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自行车以其良好的运动性和有利环保的特点,仍受到人们的青睐。

自行车在设计、使用中,富含力学知识,合理应用力学技巧,可在骑自行车时省力,提高安全性,现分析如下。

1自行车行驶原理
自行车为后轮驱动,骑车人脚蹬踏板在后轮上产生力矩M。

在M的作用下产生一车轮对地面的圆周力F o,而地面对车轮的反作用力F t即为驱动力,F t =M/R,R为车轮半径,如图1示。

车子在水平道路上等速前进时,必须克服滚动阻力F f和空气阻力Fω,所
以自行车的行驶方程为F t=F f+Fω。

它的驱动条件是F t≥F f+Fω。

同时,车要有效前进还必须满足附着条件F t≤Fψ,Fψ=Gψ,ψ为附着系数。

一般自行车的设计都采用后轮驱动,从行驶条件看是合理的。

因为人车系统质心的位置偏于后侧,则后轮承受较大的荷载能产生比较大的附着力,有利于满足附着条件。

2骑车省力技巧
当自行车在平坦的路面上沿直线匀速前进时,根据行驶方程式F t=F f+Fω,驱动力应与行驶阻力相等,则骑车人蹬踏板的力F应保持不变。

但用前脚掌蹬车时感觉比用后脚跟蹬车费力。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骑车时上半身基本保持不变,只有脚和腿在周而复始地运动。

如图2(a),当用前脚掌蹬踏板时,脚以踝关节为支点摆动c设静坐标系固定在大链轮中心O处,动坐标系固定在踏板轴中心口处,则相对运动是脚的摆动,牵连运
动是踏板相对大链轮作圆周运动。

此时小腿肌肉收缩做功,大腿仅以较小幅的动作上下随动。

而用脚后跟蹬踏板时,力的作用线沿小腿过膝关节,如图2(b)所示。

设坐标系位置不变,牵连运动仍为圆周运动,但相对运动变为大腿绕髓关节摆动。

此时,大腿上肌肉群收缩做功,大腿运动幅度较大。

固为肌肉产生的力与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成正比,栩比之下,大网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远比小腿肌肉大,所以产生的力也大。

若用相同的力F蹬踏板,当然用脚后跟脸车感觉就轻松多了。

当骑车遇到止坡或顶凤时因增加了上坡阻力和空气阻力,这时用脚限蹬车同时压低用力侧上身,可产生较大的爆发驱动力。

丽路况较好或顺凤时,用前脚常蹬车因大阴运动幅度小,脚以踝关节为支点摆动,力臂短小,可提高转速而达到较高车速。

3刹车技巧
经常骑车的人会遇到各种情况。

当需要紧急刹车时,如刹车前闸,身体会受到猛烈的冲击。

若车速快或车予轻,自行车还可能猛甩一下,甚至发生打横等危险情况。

而刹后闸则比较平稳,震动不大,这也有其力学原理。

如把人与车看成一个系统,分析刹车瞬间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

A、B 两点分别受地面支反力N1、N2和摩擦阻力F1、F2的作用,系统质心在C点,G为总重量,F1为刹车时系统受到的惯性力,则系统的平衡方程为:
3.1刹前闸
当刹前闸时,假设前轮突然停止转动丽产生相对滑动摩擦,后轮仍转动,补充方程为:
刹前闸时,式(5)中分母有可能为零,从而F1趋于元穷大,所以骑车人可以感觉到猛烈的冲击。

若F1→∞,必a一f h<0,即F2<0,由F2=ηf N2,那么N2<0,这意味着后轮不着地,整个系统以A为支点转动,则车打横甩尾,人有校甩出去危险。

从公式可看出,若想刹前间时比较平稳,应h尽量减小,t尽量增大,同时a也尽量加大。

所以设计自行车都是两轮间距L较大,座垫高度h不高,且座垫靠近后轮,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

3.2刹后闸
当刹后闸时,后轮B处发生滑动摩擦,前轮仍转动,补充方程为:
刹后闸时,F1、F2的分母不可能为零,则F1为一有限值,所以骑车感觉比较平稳。

4我的话
其实骑车的技巧很多,杂技演员所练的骑车功夫让观众惊叹不已,那也是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

所以,力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就有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武警学院学报》2001年六月第三期
2.《理论力学》李俊峰主编张雄,任革学,高云峰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