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8:公德(理解、积累、写作)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8:公德(理解、积累、写作)

热点 8. 公德【自学目标】1.理解热点角度内涵,积累近义词、反义词;2.强化记忆名言警句、人物事例、现象实例;3.多角度理解并反思三类写作素材;4.精选示范片段,学为己用;5.经典试题预测,审题拟题。

【热点解读】内涵:又叫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特点: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⑵全民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⑶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

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

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⑷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⑸渗透性。

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它作为调节公共生活的准则,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诸如遵守公共秩序,保持公共卫生,敬老爱幼,尊师爱生,言而有信,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礼貌待人,互相谦让,济困扶危,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等。

主要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

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

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社会治安。

爱护公物——要爱护国家及国家公共财产不受侵犯,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

保护环境——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

遵纪守法——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

近义:美德、品德、道德。

反义:私德。

【名言警句】⑴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阐释:厚道的人不去做损害、诋毁别人的事来使自己得益,仁义的人不危害别人而为自己求取名誉。

自益:自己受益。

要名:博取美名。

角度:①一个有公德心的人会助人为乐,而不是损人利己;②仁德之人,必然有公德心。

⑵ 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

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

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康德阐释:有良知的人,往往嫉恶如仇、靠近仁善;没有良知的人,往往一心考虑自己,而不关心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而没有想到不当行为的后果,这也是有良知的。

一个人公德心的强弱,往往取决于他内心拥有良知的多少。

比德迁善(靠近仁德,改过向善),才能够循礼而动,畅行天下。

角度:①公德心取决于所拥有的良知;②有良知的人,往往嫉恶如仇、一心向善;③一个不关心他人的人是没有良知和公德心的。

⑶ 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阐释:一个有修养的人,往往充满着无尽的欢乐。

即使是为别人作出牺牲,他也是满意和快乐的。

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肯定会关爱他人,也肯定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角度:①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了他的公德心;②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了他一生的幸福和快乐;③一个有修养的人会为他人作出牺牲,并以此为乐。

⑷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廉政名言阐释:一心为公、心底无私的人,他的品德是高尚的,他的人格是伟岸的。

作为廉政名言,这句话对每一个从政者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从所有公民的角度看,这句话激励我们每一个公民要心有公德,要淡化私心,进而追求无私的境界。

角度:①心有公德、心底无私之人,定然是从政表率;②心有公德,淡化私心,定然是公民表率。

【人物事例】▲孔融让梨孔融,字文举,东汉时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大的梨子,唯独给自己分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可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朝野。

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学习礼让的好榜样。

简析: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的礼让之举不仅局限于兄弟姐妹之间,更可推而广之,在社会的很多场所都需要这种谦和礼让:比如公交车上,比如过马路时,比如开车上路时。

角度:①多一些谦和礼让,营造公德氛围;②多一些谦和礼让,营建社会文明。

【现象实例】⑴ 最美司机吴斌:平凡的职守,英雄的壮举2012 年5 月29 日,杭州司机吴斌驾驶大巴时,被飞入车内的铁片击中,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折断,但他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忍着剧痛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靠边停车、拉起手刹、打开双跳灯)后,最终瘫在座位上——他完美地尽到了一个大巴驾驶员的职责和本分,确保了全车24名乘客的安全。

简析:力量源于责任,源于那颗义不容辞的公德心。

吴斌不是超人,他只是个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普通司机。

在10年的大巴司机生涯中,吴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

正是因为敬业早已成了他深入血液、深入骨髓的习惯,所以他才能在特殊时刻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和巨大能量。

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是当今时代须臾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也是对社会公德的最好诠释。

角度:①力量源于责任,源于公德心;②敬业应当成为一种习惯;③平凡的职守,成就英雄的壮举。

⑵ 暖心坐垫频丢呼唤社会公德意识近日,有网友发现吉林长春公交集团的公交车刚装了两天的“暖心坐垫”出现了大批丢失的情况,有的车队刚装上一个小时就丢了6个。

针对暖心垫丢失的情况,长春公交集团表示十分无奈,但是仍然会继续坚持公益产品的投放。

此情此景又让人不禁联想起近期浙江杭州滨江江边粉黛花田因抖音走红,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最终这批历经三年培育出来的花海被踩踏,惨遭破坏。

真是“异曲同工”之遭遇,令为善者寒心,旁观者痛心,宣扬者闹心。

引人深思的是:长春公交集团面对的公益难题并不是个例,有媒体报道去年年底,西安一位公交司机为自己驾驶的公交车采购了一批棉坐垫,没想到入冬的一个月里,就被乘客顺走了5个坐垫。

2015年,青岛一些公交车司机自发装上了暖心坐垫,然而两个月内,6辆公交车一共丢了30多个坐垫。

(摘自2018年10月19日“泉州文明网”)简析:暖心坐垫的投放考验着每一个市民的公德意识,也考量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顺走”坐垫之举,不仅有损个人形象,更有损整个城市的温暖氛围。

如何呵护文明暖心之举?如何确保暖心坐垫能够服务好更多的市民?公益活动不仅要“惠君子”,同时也要注意“防小人”。

对于顺走“暖心坐垫”的行为绝不能等闲视之,有关部门需对乘客加强教育引导,提醒乘客遵守文明礼仪;也可以制定一些措施,比如罚款,比如在不违法前提下适度公布一些视频,比如发现不文明行为后进行批评教育,并通报到工作单位和社区。

毕竟人都有羞耻之心,我们可以借羞耻之心来匡正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行为。

公德之心不能“免”,“公共原则”不能丢。

呵护文明暖心之举,更有赖于我们每一位公民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素质,自觉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文明出行,让暖心之举得以延续,让城市增添更多的温暖氛围。

角度:①暖心坐垫频丢呼唤社会公德意识;②社会公德氛围的建立需要借助法制规则;③羞耻之心有助于匡正不文明行为;④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需从自身做起,从小处着手。

⑶ “静音式”广场舞:静的是声音,暖的是人心近日,重庆江北大妈们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时候,每人身上都挂了一个接收器,让音乐直接传到耳机里。

对此,大妈们解释到:“这样既不扰民,还可以更专注”。

对这种“环保”广场舞,大家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锻炼方式,受到大妈们的热烈欢迎,在国民中掀起了跳广场舞的热潮。

其实,跳广场舞是一种在公共空间进行的私人生活,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却因跳舞时间和场地的随意性不断出现扰民和争夺活动场地等等问题,有的甚至大打出手,让人哭笑不得。

(摘自2019年3月27日“红网”)简析:前些年,广场舞噪音扰民、抢占场地、广场舞大妈跟周边群众的矛盾冲突不断,屡屡见诸报端。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

公共生活一旦超越界限,难免会对私人空间和生活造成侵犯,也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而针对类似广场舞这种公共生活侵扰私人生活产生的矛盾,虽然政府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增加公共场地和设施等措施,充分发挥了“有形的手”的作用,但是还是需要公民提高公德意识,从个体层面进行自发治理和改善来补充。

而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自觉地遵守公序良俗,积极地维护公共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和谐社会的可贵。

“静音式”广场舞的出现,就是自发遵守公序良俗的有意之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