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调节
1)氮源与抗生素合成 某些抗生素合成受NH3和其它迅速利用的 氮源的抑制。黄豆饼粉是首选氮源。 抗生素分子中氮有两种来源 2)初级氮代谢产物及铵盐调节作用
11
5、磷酸盐的调节作用
磷酸盐是很重要的菌丝体生长限制养分。 磷酸盐浓度在0.3~300mM范围不会妨碍细胞 生长,无机磷浓度超过10mM时,许多次级产 物合成受到抑制。 1)无机磷促进初级代谢、抑制次级代谢 磷是微生物进行平衡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 2)无机磷能改变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途径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调节
1
一、概论
(一)次级代谢特征 明显特征是:合成多发生在生长结束之后,其 可分为营养生长期和次级产物形成期,次级产 物合成过程一般是在培养液中缺乏某种营养物, 生长受到限制时被启动。 由生长期向次级产物形成期转化时,菌体形态 上会有一些变化。
2
一种微生物的次级产物多是一群具有相似 结构的化合物。 参与次级代谢的酶对底物的特异性不强。 次级代谢又称为“多向代谢作用”。 可以利用诱变使某种酶失活,使之变成不 能合成正常次级产物的“阻断型”突变株, 添加所缺失中间产物的结构类似物时,就 会合成具有特殊性质新型次级产物——这 种作用称为“突变生物合成”。
6
1、参与抗生素合成作用的酶的 诱导与解阻遏
许多研究表明,参与抗生素合成的酶是 通过诱导作用合成的,具有诱导作用的 物质只有在生长末期加入,对次级产物 形成才有刺激作用,在活跃生长期和产 物合成期加入则不起作用。 次级产物合成与生长速率有关,生长速 率降低也是一种诱导因素。
7
2、抗生素生物合成启动的控制
加入标记的中间产物 同位素脉冲标记法(短时标记法) 同位素竞争实验法(单向途径)
20
(三)无细胞提取液系统应用 (体外酶反应法)
只能进行合成途径中少数几步反应,不 能连续供应所需能量和辅酶等因子。
21
(四)药物抑制法应用
某些药物能特异抑制合成途径中某种酶 活性,造成该酶底物(中间产物)积累 以及末端产物合成能力丧失。
G-6-P(Madry 等) ATP, 鸟嘌呤核苷四磷酸和五磷酸 控制NH3同化作用的酶(Gln合成酶、 Glu脱氢酶、Ala脱氢酶) 生长速率
14
7、抗生素合成的终止
3种可能原因: 1)合成途径一个或多个酶不可逆的衰退; 2)积累的抗生素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3)抗生素中间前体的耗竭。
12
3)磷限制了次级产物合成的诱导物的合成 4)过量的磷抑制了次级产物前体的形成 乙酰CoA和丙二酰CoA缩合形成的抗生素对 过量的磷极其敏感。 多肽类抗生素,参与的AA经过ATP活化, 变成氨酰腺嘌呤核苷酸,放出PPi 。 5)磷抑制或阻遏次级产物合成所必需的磷 酸酯酶。
13
6、分解代谢物对次级代谢实行 调控的细胞内作用因子
次级代谢启动之前,细胞必须合成一类起 诱导和激活作用的物质。
9
3、碳源分解代谢物调节作用
cAMP是否参与抗生素合成的碳代谢调节作用还 不清楚,但高浓度cAMP并不能逆转碳源分解代 谢物对抗生素合成的阻遏作用。 许多抗生素合成受葡萄糖抑制。 高浓度碳源对抗生素合成也有不利影响。
10
4、氮源分解物对次级代谢影响
编码抗生素合成酶基因位于染色体和染色体 外遗传物质上。 1)合成酶的阻遏 2)对已合成酶的抑制作用 3)初级代谢末端产物的反馈抑制作用 次级代谢进行将积累的初级产物转化为次级 产物,可以消除反馈抑制作用。 向发酵液中添加次级产物前体,并不一定能 促进次级产物合成。
8
4)细胞中效应物对次级代谢作用控制 细胞中一些小分子对次级代谢起辅阻遏物 或抑制剂作用;
15
8、人工克服次级代谢调控作用的 限制
加入诱导物、限磷、流加糖等 诱变→零单位突变→回复突变 抗代谢物
16
9、定向抗生素生物合成
1)抗生素产生菌的突变作用 2)简单使用非天然前体 3)在合成各个步骤使用抑制剂或诱导物 4)利用阻断型突变株,或加入非天然前 体进行突变生物合成(诱变合成) 5)使用独特的基质和培养基 6)利用极端环境微生物作为生产菌株
22
3
(二)次级代谢产物类型
1、糖类次级代谢产物 链霉素、卡那霉素 2、多肽类 -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 3、聚酯酰类 一类聚乙酰:大环内酯类和多聚醚类 一类聚异戊二烯:萜类、甾类、类胡 萝卜素 4、核酸碱基类似物类 5、其它类型
4
二、次级代谢作用的调控
(一)次级代谢与生命活动关系
次级产物具有富集营养物功能; 次级代谢有助于清除不平衡生长时积累 的有害的低分子量中间代谢产物。 一些次级产物对寄主有毒。
5
(二)次级产物生物合成作用的 调控机制
首先要清楚: ①参与合成的酶何时出现,如何控制 ②前体从哪些初级代谢中得到 ③上述两种系统如何协调以保证合成高 效进行。
17
7)通过另一微生物的酶改造产物 8)混合培养发酵 9)基因操纵
18
三、研究生物合成的方法
(一)生化突变株的应用 合成—系列酶—基因编码;诱变—突变株 分离突变株,鉴定产物,互养实验 次级产物合成可利用阻断型突变株之间的共合 成作用进行研究。 琼脂条法
19
(二)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