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历史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历史

坦桑尼亚1.坦桑尼亚(Tanzannia):“坦桑尼亚”一词分别由代表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的词头Tan与Zan,加上斯瓦西里语名词自拉丁语借用的意指地名的后缀ia构成,意为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起来的国家。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P1)2.坦噶尼喀(Tanganyika):坦喀尼喀得名于坦喀尼喀湖。

1858年,英国探险家理查德.伯顿来到此湖区,从当地土著人中调查得知。

“坦噶尼喀”源于班图语动词“Kutanganyika”,为“汇合”,“聚集”之意,指无数河流在此汇集成湖泊,许多部落在湖泊聚集生息。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P1)3.桑给巴尔(Zanzibar):“桑给巴尔”一词来自于波斯设拉子方言,“桑给”意为黑色人种,“巴尔”意指土地,全名意指黑人居住的地方或国家。

在我国古书中也早有记载,称之为“僧祗”,“层拔国”和“层檀国”等。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P1)4.奥杜瓦伊文化(Oldouai Culturre):非洲早石器时期的一种石器文化,发现于今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距今约260万年,延续约100万年之久,并在150万年前达到盛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卵石文化。

奥杜瓦伊石器不但是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制造的最早石器,也是地球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最早石器,它比其他地区发现的最早石器早几十万年。

(舒运国,《非洲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P4)5.库什特人(Cushitic):坦桑尼亚最早生产粮食的族群。

来自埃塞俄比亚,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从肯尼亚高原进入坦桑尼亚北部。

在乞力马扎罗附近的恩戈罗恩戈罗以及北部高原和大裂谷等地方种植粮食。

使用木材和石头做为生产工具。

后部分被较晚进入坦桑尼亚的班图人和尼罗特人同化,部分返回埃塞俄比亚南部故地。

今坦桑尼亚库什特人主要有伊库特族,姆布谷族,戈罗瓦族,布隆吉族和兰古族等。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21-23)6.班图人(Bantu):公元前几个世纪,班图人从西部移入坦桑尼亚,他们使用铁,种植香蕉,促进了坦桑尼亚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是农圭,布哈亚和乞力马扎罗南部坡地等现在坦桑尼亚人口最稠密地区的最早开发者。

今有11大族分布在坦桑尼亚。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23-25)7.尼罗特人(Nilote):从肯尼亚草原地区南下进入坦桑尼亚,比较偏重游牧生活。

尼罗特人分为三支:第一支是“高原”尼罗特人,来自于肯尼亚西部高原,后裔是塔托加族;第二支是“平原”尼罗特人,以马萨伊人为主;第三支是“平原”尼罗特人,居住在维多利亚湖东部,以洛族人为主。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25-26)8.鲁欣达王国(Ruhinda Kingdoms):公元1500年左右,在乌干达的布罗尼奥地区建立的基塔拉王国被推翻,统治阶层希马人南撤进入坦桑尼亚,前国王兄弟鲁欣达在西湖地区建立鲁欣达王国。

鲁欣达王国实行王权制,酋长不仅掌握祭祀和礼仪,而且还控制行政。

这与此前王族只掌管祭祀和礼仪的制度大有不同,这种集权变革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39-45)9.保护制:坦桑尼亚西湖地区,统治阶层来自牧民,掌握大量牲畜,被统治阶级往往是从事农耕的农民。

这些农民地位较低,财富较少,不得不向牧民提供服务,以获取某些权利如母牛使用权,军事保护权等。

正是靠着保护制,鲁欣达的王权制度才能得以保存并向周边地区得以扩散。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43-44)10.姆兰加(Mulan Jia):在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北帕雷地区,15世纪格韦诺族建立起了自己的酋长国,由掌握冶铁技术的铁匠统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由铁匠控制的松散统治机制已经难以维持。

于是基林迪人安戈维发动内战,将铁匠集团排出领导层,建立了格韦诺王国。

安戈维的儿子姆兰加继任后,通过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姆兰加的改革极大的影响了坦桑尼亚的历史进程。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55-58)11.母系继承制:在坦桑尼亚西部和中部,1800年以前,北尼亚姆维济的卡姆巴酋长国和南金布的尼桑巴酋长国等形成了母系继承制。

母系继承制规定酋长由母系一族来继承,头人和其他职位实行父系继承制,享有世袭职位的人不能竞争酋长的职位,贵族妇女结婚后仍然留在本家族中。

通过母系继承制,坦桑尼亚西部和中部的统治阶级得以维持存在。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47-54)12.基尔瓦(Kilwa,Kisiwani): 又称“基尔瓦基温杰”。

坦桑尼亚南部港口,著名古城。

位于坦桑尼亚南部沿海地区的马坦杜河口。

东南26公里处基尔瓦岛上的基尔瓦基西瓦尼是东非著名古城,建于公元975年,曾是僧祗帝国的统治中心,以后又曾是象牙贸易和奴隶买卖的市场。

相传于975年波斯设拉子苏丹王子阿里·本·哈桑迁此后所建,是东非海岸的一座穆斯林贸易城镇。

当时阿拉伯与波斯湾移民来此定居落户,与沿海班图人一起发展了斯瓦希里一伊斯兰文化。

9世纪起,由于出口非洲象牙、黄金,进口布匹、陶器,获得繁荣。

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穆斯林商人在垄断了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的黄金贸易后,更日趋强盛。

据记载,街道整洁,市容美丽,市内建有多所清真寺和供净礼用的大型浴室,其中沿海用石建砌的清真寺和胡苏尼·库布瓦大宫殿最为著名。

1505年,此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遭大肆掠劫,城市转趋衰落。

约在1700年为阿曼人挟制。

1843年,基尔瓦穆斯林苏丹国灭亡。

1958~1965年期间,英国著名学者奇蒂克在此进行大规模发掘,挖掘出许多重要遗迹。

有宫殿、清真寺、大浴池、苏丹陵墓和大型房屋建筑等。

同时还出土了很多古代钱币、进口陶瓷、象牙制品等。

(参考:维基百科)13.桑给帝国:公元975年,已伊斯兰化的波斯设拉子地方的王子哈桑·伊本·阿里,为躲避战乱,带着他的六个儿子,来到了东非海岸。

他们到达东非沿岸初期,处境十分艰难。

当时东非沿岸居民尚少,且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阿里家族就用大量的布匹,换取了落脚地。

他还让儿孙们娶土著酋长和之女为妻,以联络感情。

经过若干代,阿里家族依靠知识和文化上的优势,逐渐统一了北起拉木岛(肯尼亚境内),南至科摩罗岛的东非沿海诸岛和大陆沿海低地。

他们把基尔瓦作为首都,建立起了桑给帝国。

桑、奔两岛就是该帝国的重要领地。

1503年,包括桑.奔两岛在内的东非重要港口落入葡人之手。

桑给帝国的波斯人和土著酋长们曾经进行过抵抗。

但均以失败告终。

(裴善勤,《列国志.坦桑尼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14.新商路的开辟:葡萄牙入侵基尔瓦后,基尔瓦同索法拉之间的沿海贸易商路被中断,基尔瓦开始通过坦桑尼亚内陆的西西人与莫桑比克的瑶族人进行陆上贸易。

同时,沿海城市林迪,姆布瓦马吉开辟了新商路,开始了同中部和西部内陆的贸易;沿海城市庞加尼则沿着庞加尼河而上开辟了庞加尼河流域和乞力马扎罗山区的商路。

新商路的开辟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为内地以后的社会大变革奠定了基础。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72-85)15.金韦里王国的瓦解:19世纪初期,坦桑尼亚东北部桑巴拉族地区的统治者金韦里通过政治改革和军队建设加强了王权的力量。

金韦里王国的首都远离商路,其子森博扎的酋长国马津德则在商路上,虽然金韦里极力干涉妄图控制整个王国与沿海的贸易,但是森博扎依然依靠地理优势发展了与沿海的贸易,加强了自身实力。

金韦里死后,其孙子谢库瓦伍继位。

森博扎请来外援,推翻了谢库瓦伍的统治,令其子马古伍继任王位,自己仍然担任马津德酋长国的酋长。

这一措施是桑巴拉地区的权力中心由金韦里王国转移到了马津德酋长国,很快金韦里王国便在内忧外患下解体,而作为酋长国的马津德则日益强盛。

金韦里王国的瓦解表明19世纪坦桑尼亚东北部地区的国家存在的基础已经不再是国王的传统权威和宗教信仰,而是国家能否从外界获得货物,武器和盟友。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117-120)16.赛义德·赛德(Seyyid Said):1791年出生。

1804年其父阿赫默德苏丹逝世,由其堂兄即位。

但两年后赛义德刺杀了其堂兄,自己当上苏丹,时年仅十五岁。

在以后的二十年里,赛义德苏丹主要是忙于统一阿曼境内各酋长国和抵抗沙特阿拉伯的入侵。

1828年赛义德看到阿曼领土基本稳定后,便亲率庞大的舰队去平定其海外领地的反叛者。

经过激战,征服了叛乱者。

1832年他把首都移到了桑给巴尔。

塞义德非常重视发展农业。

他大力提倡种植丁香树、椰子树,引种水稻。

这使桑、奔两岛的丁香产量大增,曾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桑岛很长一段时间有丁香之岛的美誉。

他还使桑岛成为各国货物集散地。

他从非洲大陆掠夺象牙、兽皮、苛巴脂(制漆用),以及奴隶,换回欧洲产的棉纺织品和武器。

他还鼓励阿拉伯人移民东非,客观上促进了东部非洲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856年10月19日,赛义德死于归国途中的战舰上。

他有三十六个子女,这给其死后国家分裂埋下了导火索。

(参考:维基百科)17.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转而支持德殖民政策的原因:1.工业有了大发展,越来越需要热带原料。

2.扼制英国人北上,在法国人面前以英国的敌人的姿态出现,以此平息法国的愤怒,同时想阻止法国与英国结盟,转而支持三国同盟。

3.民族主义情结和个人威望作祟。

4.威廉二世奄奄一息,继任者威廉三世是个殖民主义分子,俾斯麦打算抢先采取行动,迎合威廉三世。

(伊.基曼博阿.特穆,《坦桑尼亚》,钟丘译.商务印书馆,1973年12月,P193-195)18.卡尔.彼得斯(Karl Peters):出生于汉诺威的纽豪斯,早年在格廷根、蒂宾根、伦敦和柏林大学受过教育。

当过教师,1884年4月加入德意志殖民协会,同年在坦桑尼亚北部乌桑巴拉山区与当地部族酋长订立契约,使得乌萨加纳、乌卡米、恩古卢、乌塞古哈等地成为德国保护地。

此后,在柏林成立德国东非公司,次年获得帝国特许证。

1889-1890年为寻找艾敏帕夏,曾到达维多利亚湖,1891-1893年任德驻东非乞力马扎罗高级官员,任内确定了英、德两国在东非属地的边界,1893-1895年任德意志殖民公司经理,1896年因滥用权力,虐待非洲人被撤职,后赴英开办探险公司,1899~1901年曾为商业目的,到赞比亚河岸地区进行探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