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自行车整车检验规程

电动自行车整车检验规程

受控状态:受控号:文件编号:Q/ 2006电动自行车成车检验规程版本状态: A编制/曰期:校对/曰期:标准化/曰期:审核/曰期:批准/曰期:上海立马电动车有限公司Shanghai Lima Electric Motor Car Making Co, Ltd电动自行车成车检验规程一.目的:为确保公司所生产的轻型电动车能滿足电动自行车检验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特编制此检验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和新开发的所有电动自行车。

三.引用标准:GB17761-1999 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电动自行车成车检验判定原则GB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检验规则中,将所有的项目分为:否决项目,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

其中项目一一项目三为否决项目;项目四一项目二十一为重要项目;项目二十二一项目三十四为一般项目录。

1、周期检验和签定检验中的车架/前叉冲击强度,振动强度、电动机功率、车轮静负荷等项目检验一个样车,其余项目的均检验两个样本,项目合格判定条件;须以受检的样车数全部合格方判定为项目合格。

2、型式检验的结果符合下列各条,则判为合格。

a)、否决项目应全部达到本标准要求;b)、重要项目应有十五项以上(包括十五项)达到本标准要求;c)、一般项应有九项以上(包括九项)达到本标准要求;3、复检条件,若接上述第2条被判为不合格的产品,如符合下列条件者,允许加倍抽检一次。

a)、否决项目应全部达到本标准要求;b)、、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累计出现八项以下(包括八项)未达到本标准要求;c)、重要项目出现五项以下(包括五项)未达到本标要求。

复验产品的评判方法见上述第2条。

项目一、最高车速1、技术条件电动车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km/h注:电助动的不进行本试验。

2、试验条件2.1骑行者重量75㎏,不足75㎏者应加配重至75㎏。

2.2试验环境:温度为-5℃-30℃;风速不大于3m/s;试验时应避免雨、雪天气;2.3试验路面,平坦的沥青或混凝土路面。

3、检测设备及仪器体重计、气温表,风速仪、秒表、标志旗、皮尺、装车工具。

4、操作方法。

4.1用体量计、气温表、风速仪分别测出骑行重量、环境温度及风速,并记录。

4.2在确认的试验跑道上用皮尺测量100m测试区,并作出明显标记。

两端留有足够长的加速起跑区及滑行区。

4.3取整车样机两台,按说明书要求充足电,安装到位,调整车闸至有效状态。

两轮胎按其标称最大推荐气压充气。

4.4取样机1#车,骑行者在起跑区开始骑行,使其达到最高速度,在前轮中心通过测试区标记瞬时,发令员挥动标志旗,终端标记处计时员启动秒表。

骑行者以最高速度通过测试区,至前轮中心通过终端标记瞬时,计时员制动秒表,读数记录,同样测出返程时间并记录。

4.5按下式计算最高车速。

V=720/t式中:V-最高车速 km/ht-往返通过测试区的时间。

S记录第一次最高车速。

4.6重复第一次测试,记录第二次最高车速。

4.7取样机2#车,按1#车的同样方法,测出其两次最高车速。

5、数据处理及判断。

5.1计算每辆车往返两次结果的平均值并记录;5.2取两样车的较大值为该项目结果。

项目二、制动性能1、技术要求电动自行车以最高车速电动骑行时其干态制动距离应不大于4m,湿态制动距离应不大于15m。

2、检验设备及仪器2.1磨擦系数≥、坡度≦·的干燥平坦的混凝土或纯沥青路面。

2.2路面测速装置,精确到±2%。

2.3标记系统,灵敏度<。

2.4喷水系统,每只喷嘴的喷水量不少于4ml/S。

2.5 风速仪。

2.6车速表,测量精度≦5%。

2.7测力计。

2.8捏刹力限位器。

2.9 30 m皮带尺。

2.10体量计。

2.11纯酒精,干净棉纱及各种装车工具。

3、操作方法3.1测试前准备。

3.1.1将标准路面清扫干净,并在路面作出喷水、停喷、测速开头带位置刹车区标记。

3.1.2测量风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风速不应超过3m/S3.1.3测量骑行者体重,随车仪器重量。

两重量之和应在70~85㎏之间,记录总重量,骑行者与随车仪器总重量不足70㎏时配以重量。

补足至70㎏。

总重量超过85㎏时应更换骑行人。

3.1.4取3#、4#样车,正确地将捏刹力限位器,标记系统,车速表(以车轮直径调整)、喷水系统装置于样车各部位,并运行可靠。

3.1.5按要求测试捏刹力,应大于180N,并调整限位器。

3.1.6调整轴档松紧适宜,调整制动系统,尽可能达到最高制动效率。

3.1.7若是轮缘闸,则用干净酒精棉纱除去轮辋制动面油污及闸皮制动面油污。

3.1.8前后轮胎接标称最大推荐气压充气。

3.1.9安装标记,测速,测量,记录员等人员各自就位。

3.2测试。

3.2.1取3#样车,骑行人员在跑道骑行区按最高车速电动骑行,当前车轮中心进入制动区立即停止蹬踏进行有效制动,打出标记,并始终保持捏刹力。

直至平稳地停住。

3.2.2测速人员准确报告有效车速,并记录。

3.2.3测量人员在制动区内,自制动始点标记用皮尺量至停车标记装置中心,准确报告制动距离,并记录。

3.2.4以上干态,骑行再重复四次,分别记录。

3.2.5干态,骑行五次后,车闸允许重新调整后进行湿态,试验。

3.2.6湿态,骑行电动车以最高车速行驶,到达喷水标记时启动喷水系统开关,实施喷水至停喷标记,关闭喷水系统开关,行驶至制动区立即有效制动,打出标记,始终保持捏刹力,直至平稳停住,测量出制动距离,行驶速度,并记录。

3.2.7以上湿态,有效骑行再重复四次,分别记录结果。

4、校正公式4.1重量差的制动距离校正;骑行者和仪器在自行车上的总重量若超过70㎏,则制动距离应作相应校正。

重量校正后制动距离=规定的制动距离+超重公斤数××规定制动距离.速度差的制动距离校正.(仅适用于电助动自行车)如果测速装置测的行车速度不是标准规定的速度,测量的制动距离应予以校正,速度校正后的制动距离Sc可由下式求得.Sc=Vs/Vm×Sm式中:Sm-测得的制动距离Vs-规定的试验速度(20㎏/h)Vm-测得的试验速度4、骑行试验的有效性。

5.1如果发生下述情况,试验视为无效;a、发生过多的侧向滑移;b、发生失控现象;5.2若速度差校正后的制动距离超过规定的制动距离(重量校正后的制动距离),并发现下列情况之一,则视为无效。

(仅适用于电助动自行车)。

a、试验时的速度超过 km/h;b、根据标记的指示,后闸制动在前,前闸制动在后.c、沿路面测得的前后闸标记之间距离超过1m.d、在骑行测试中,出现过大的侧向滑移或失控现象之后,又有一系列的试验,其制动距离超过规定的限度.虽然速度差校正后的制动距离小于重量差校正距离,但出现下述情况之一者,试验仍视为无效.a、试验的速度低于 km/h.e、路面上后闸制动标记在2 m.制动区之外.6、数据外理及判断。

分别取每辆车的干态五次,湿态五次的制动距离平均值(电助动车取速度差校正距离平均值)与重量差校正距离相比较,两样车均合格方可判该项目合格。

项目三、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一、车架/前叉组合件冲击强度试验。

1、技术要求1.1落重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经㎏重锺从180㎜高处垂直落下,不应有裂纹,前后轴中心线之间的永久变形量不大于40㎜。

1.2落下试验;车架/前叉组合件在鞍管处荷重70㎏自由落下冲击两次,各处不得有裂纹。

2、检验设备及工具车架/前叉组合件落重测试台,车架/前叉组合件冲击试验机。

3、操作方法3.1取4#样车,拆除车架/前叉组合件外所有零部件3.2在后平叉口紧固专用后轴,前叉口固定滚轮,同时固定前叉,使之不能自由转动。

3.3落重试验3.3.1开启下方气阀,辅助气缸充气,使工作台处于平衡受力状态。

3.3.2开启上方气阀,提起重锤。

3.3.3将组合件后轴置于后轴支承座,使前叉滚轮与重锤对齐,固定前轴限位装置。

3.3.4旋转手轮调整升工降作台,使重锤与滚轮间距为180㎜。

销紧工作台,紧固安全棒。

3.3.5退回重锤顶杆,扳动手柄使重锤落下,开启下方气阀,提起重锤。

3.3.6测量重锤与滚轮间距,记录数据。

3.3.7卸下试件,检查各部位有无裂纹,并记录。

3、4落下试验3.4.1将经过试验的试件后轴置于后轴支承座,插入安全销。

3.4.2在车架立管上端紧固一个质量为70㎏的重砣,并使其重心置于离立管上端75㎜处之立管轴线上。

3.4.3抬起车架/前叉组合件,使重砣重心,垂直通过后轴中心,以插销固定重砣。

3.4.4拨出插销进行一次落下冲击。

3.4.5重复3.4.3、两项操作,进行二次落下冲击。

3.4.6拆除荷重,拆下试件。

3.4.7检查试件各部位有无裂纺,并记录。

4、数据处理及判断。

4.1落重试验后,车架/前叉组合件的前后轴中心距离的变化量即为该组合件的永久变形量。

4.2落重试验后发现有裂纹或永久变形量大于40㎜,即可视为不合格。

4.3落下试验发现有裂纹视为不合格,试件变形不计。

5、特殊情况处理5.1落重试验后发现有裂纹,则不再进行试验,该项目按不合格处理。

5.2落下试验如第一次冲击即发现裂纹,也不再进行二次冲击。

二、车架/前叉组合件振动强度试验1、技术要求将车架/前叉组合按下表规定的要求,安装在专用振动试验机进行上下振动试验,在规定的振动次数车架种类载荷(N)振动频率加振处的加速度M/S[G]振动次数鞍座最大高度形状名称前管处鞍座处中轴处合计Hz>635㎜男式49 490 196 735 6.6~10 19.6[2] 100000女式49 441 147 637 17.6[] 700002.1车架/前叉振动试验机;2.2鞍形荷重座及砝码一套;3、操作方法3.1取3#样车,拆除车架/前叉,鞍管组合外所有零部件,必须紧固前叉上档及销母,鞍管插入至安全标记处并紧固。

3.2根据车架形状调整设备的振动频率加速度,一般男式车架振动频率设为8Hz,女式车架振动频率为。

若遇共振要以~10 Hz之间任设,在设备控制盘顶置规定的振动次数。

3.3将车架平叉口紧固在设备后轴支承座上,前叉紧固于振动台滑块轴,使前后轴中心线在同一水平位置,前后轮径不同的车架/前叉合件应使车轮的接地点在同一水平位置时的状态下再进行试验。

3.4按要求在前管、中轴、鞍管部位分别可靠的加载,电动机和畜电池安装在车架上的电动车,应包含这两个部件进行试验,若影响试验,可以在相应部位加配重,鞍形荷重,应用夹具紧固在距鞍顶端20㎜处的中心位置,女车鞍管处荷重,调杆应穿插于荷重座两侧的靠后一孔中,中轴部位荷重用圆形砝码对称地紧固在中轴部位的左右两侧。

3.5调装报警装置,检查开车前的准备是否到位。

3.6开启振动机进行振动,自动停机后按要求检查,并记录。

4、数据处理及判断。

按记录结果进行判断5、说明5.1若按规定的振动频率试验发生共振时,振动频率可适当调整避免共振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