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ICU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护理

预防ICU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护理

预防ICU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护理
【摘要】在临床抢救工作中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时有发生,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管是指患者气管导管自行滑脱或者未经医务人员同意自行将气管插管拔除,当然包括医护人员在操作不当时引起的。

非计划性拔管是留置人工气道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通过对气管插管牢固妥善固定,加强做好气道管理,对不合作患者采取适当合理的约束、加强心理护理及心理沟通,使用适当的镇静药,能很好的避免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发生。

【关键词】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机械通气能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临床上对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对意外拔管的预防,适当的肢体约束、适度镇静、充分沟通、正确固定气管套管及呼吸机管道、选择适合的气管套管型号和置管深度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和及时处理意外拔管。

1 做好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安慰,非计划性拔管可导致患者通气不足、严重缺氧、误吸、呼吸困难、气道损伤、出血、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对清醒患者尤其是不合作患者,应加强护患沟通,耐心详细讲解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人体正常的不适反应,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士在给予吸痰、翻身等操作前,先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详细解释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和自行拔管的后果,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尊重患者,对患者的合理要求尽量予
以满足,以减少患者的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减轻由气管插管所导致的烦躁情绪。

告知患者无法说话是因为气管插管的原因。

护理时应细心,灵活应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与需求,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治疗和护理各项操作结束后护士尽量陪护在患者床旁,减少患者的孤独恐惧感。

定时给予翻身拍背,预防皮肤压疮的形成,减少患者的痛苦。

2 妥善固定导管,保持气道通畅
观察气道是否通畅,气管插管一般成人插入23~24 cm,气管插管位置是否适宜,有无移位等,每班检查并做好记录,严格交接班制度,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气囊充气要适度。

呼吸机管道连接气管导管后要有一定的活动度,避免患者头部大幅度活动或翻身时将导管意外拔出。

支架与呼吸机管道的固定衔接处应尽量贴近呼吸机方向,并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吸痰、翻身、拍背时应有专人妥善保护导管,在翻身时应将导管从呼吸机固定架上取下,操作完毕后重新妥善固定。

还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巡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

吸痰时要把握吸痰指征,患者出现咳嗽、听诊有痰鸣音时、气道压力高时进行吸痰。

吸痰过程中要做好气道的湿化,湿化液要及时加入,防止痰形成,减少继发感染。

严格按吸痰操作规程吸痰;提倡按需吸痰,每次吸痰压力不宜过大;吸痰前后给予100%
纯氧2 min,吸痰时间应不超过15 s。

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跳、口唇及面部表情、血氧饱和度情况、患者的痛苦情况。

3 合理约束与镇静
清醒患者在机械通气开始时都要给予实行保护性约束,包括手术后麻醉未清醒患者为防止在苏醒过程中的躁动不安而发生意外的
拔管。

患者能积极配合使用机械通气者,白天可给予松解约束,夜间仍要给予使用约束,保证夜间睡眠出现神志恍惚时发生意外拔管。

约束时也要注意松紧度,以患者肢体能有一定的活动带,便于抓痒、打手势,又不能够自行拔管为宜。

烦躁不安、不配合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机械通气的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让患者感觉舒适,消除疼痛及紧张感,患者安静得到充分休息,减少呼吸肌做功,利于呼吸机的治疗。

4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吸痰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处理呼吸机报警,确保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安全。

护士均在患者床边陪护,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加强营养,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5 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情况
密切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情况,加强责任心,认真做好各种预防,防止气管导管的意外拔出,做好管道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1]。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治疗临床上成功抢救了许多危重患者,但也给患者带来了许多疼痛和不适。

加上疾病本身引起的疼痛、言语沟通障碍、医疗环境、睡眠紊乱等许多因素,导致许多患者产生焦虑、恐惧、躁动不安甚至谵妄情绪,导致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不慎脱管的发生。

通过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进行合理约束、加强气道护理、使用有效的镇静以及积极主动的沟通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安静积极配合治疗,成功杜绝了意外拔管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力红.循证护理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 102-1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