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一、步骤与功能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
一种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应该能够满足以下条件:1、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2、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3、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4、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5、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包括: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与导向功能。
二、分类按照对象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按照时间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什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对该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措施,最早由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提出推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基本项目审批程序。
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审批权限、执行主体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
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对评价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第一个行政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作了全面详细明确的规定。
199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对评价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规定。
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004年,人事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的种类有哪些?根据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分为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为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后的评价。
这是一个不断评价和不断完善决策的过程。
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规模和种类,可分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和产品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按评价要素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是什么?与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一)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三)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公众如何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第11条和21条明确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应以听证会、论证会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这些规定,对公众和专家参与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程序、方式和公众意见的法律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公众的意见成为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环境影响评价流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①由开发者首先进行环境调查和综合预测(有的委托专门顾问机构或大学、科研单位进行),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公布报告书,广泛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
对于不同意见,有的国家规定要举行“公众意见听证会”。
③根据专家和公众意见,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
④主管当局最后审批。
4.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按照对象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要素分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等;按照时间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5.环境影响评价所需材料为了保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能快速有效进行,需要企业提供相关材料,具体如下:1.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设报告);(电子版)2.项目立项批文(备案证);3.场区总平面图;(电子版)4.土地利用现状图;(电子版)5.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咨询意见表;6.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证明;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电子版);7.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 (符合城市规划证明);8.供电、供气(汽)、供水排水协议;9.当地上一年度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10.公众参与调查资料;(两次公示、公众参与调查表)11.近期周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2.环境监测站提供现状监测资料;(监测点位、因子)13.当地气象站近3年的气象资料(1、4、7、10月份的逐日逐时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气温、气压);14.本项目供热负荷、供热方案(由哪单位集中供热,提供集中供热协议或证明);15.自备锅炉:吨位、型号、除尘方式及除尘器型号、燃煤量、煤质分析(低位发热值、碳份、灰份、硫份、水份等);16.下级环保部门关于项目环评执行标准的函;17.建设项目总量审核表;18.当地“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19.区域现有污染源情况(所在位置、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处理措施);20.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无珍稀动植物资源;21.当地污水处理厂建设概况(时间、地点、规模、工艺、进出水标准),污水排放去向,纳污河流的名称、水体功能;22.场址周围3km范围内的敏感点(村庄、学校、医院等)规模、方位、距离;23.主要设备(名称、型号、数量);24.城市总体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25.区域地形图(1:50000,1:100000);26.行政区划地图、工业区规划文本和图件(电子版);27.水文地质勘察报告;28.地方志;29.环评委托书;30.其它。
6.水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环境改变及其影响的评定。
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准确全面的工程分析和充分的水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建设项目给地表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计算、预测、分析和论证。
划分出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比较项目建设前后水体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得出是否满足使用功能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建设项目影响区域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和防治对策。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预防大气污染、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出发,通过调查、预测等手段,分析、评价拟议的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在施工期或建成后的生产期所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避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为建设项目的场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大气污染预防措施的制定及其他有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行业专家关于地下水环境研讨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2011年10月16日,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以下简称“《导则》”)专家研讨会。
会议由评估中心梁鹏总工程师主持,特邀了9位水文地质专家及评估中心项目负责人近60位代表参加。
与会专家和代表对《导则》执行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形成了如下共识:一、在现状调查时,是否调查范围内的所有已有污染源和污染因子都需要调查?《导则》8.3.3.4明确: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导则》8.3.3.1要求:“调查原则 a)对已有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地区,一般可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解决。
b)对于没有污染源调查资料,或已有部分调查资料,尚需补充调查的地区,可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同步进行”。
二、进行地下水现状监测时,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含水层,是否可不再进行更深的钻探?对于建设项目,《导则》“8.3.4.3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a)当现有监测井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b)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
当勘探井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如仍未达到目的含水层,应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类别判定。
对于地面Ⅰ类建设项目,应重点关注包气带(地面至潜水面)防污性能。
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潜水含水层,必须采集水样;对于项目评价区的承压含水层,若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或钻孔资料可以证明项目评价区为承压含水层,上部隔水层厚度巨大,且分布连续、稳定,具备足够的防污性能,则可以不用进行更深的钻探;对于岩溶区,则应按照地下水系统布设地下水采样点。
三、一级环境影响评价是否必须做水文地质试验(抽/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淋滤试验、弥散试验)?《导则》7.1规定“一级评价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