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分层作业的设计
(一)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外作业
1.作业量分层
作业量的分层是指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减。
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作业要求,减轻他们的负担,是必要的。
如每首歌曲能主动唱给父母听,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技能性和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
2.作业难度分层
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等进行作业设计,既让稍差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将作业设计成A、B、C三类。
其中A类作业名为“我爱创”即编创同旋律的不同歌词或编创同歌词的不同旋律。
B类作业为“我能演”即在会唱的基础上深情并茂地表演歌曲。
C类作业为“我会唱”即把所学的歌曲唱给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听。
3.音乐感受分层
在音乐感受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在欣赏完同一个作品后所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内容。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树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理念。
鼓励学生多角度聆听,全方位思考。
让音乐变得丰富多彩。
(二)针对不同程度的家长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家庭与学校联系的桥梁。
通过不同层次的音乐课外作业,家长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音乐学习的情况,并能自觉地参与到孩子们
的课程学习中去。
对于不会唱歌的家长,让他们做好孩子的观众,认真聆听孩子的演唱并做出点评。
而对于一些懂音乐的家长,除做好孩子的观众外,同时也可以加入到孩子的表演中,与孩子互娱互乐,为丰富孩子的表演贡献力量。
另外还可以配合和帮助孩子创编歌词创编旋律等。
像这些音乐课外作业,教师布置时一定要有层次性,能让家长看了一目了然,目的明确,以便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作业的设计应坚持“循序渐进,尊重差异”的理念,多让学生有一些成功展示,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小小的作业也可以多姿多彩,也有它的“大舞台”,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尽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一起抓好作业的监督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