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

《虽有嘉肴》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亲身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
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论证。

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教学
相长”的观点。

3.《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也。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
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

4.《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

7.《虽有嘉肴》语言有何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有较强的逻辑性。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
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

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大道之行也》
8.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大道: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9.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0.大同社会怎样选拔管理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怎样?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1.“大道”和“大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大道”与“大同”之间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施行大道,才能实现社会大同。

12.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天下为公、夜不闭户、鳏寡孤独
13.内容理解(填空)。

(1)“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社会的纲领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贤”和“能”,即要求“德才兼备”。

(用成语填空)
(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谋”和“盗窃乱贼”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7《大道之行也》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结构。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天下为公(政权公有化),选贤与能(选举民主化),讲信修睦(民俗民风,讲诚信、求和平)
第二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结语——谋乱不作。

“大同”社会。

8.结合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当代中学生怎样做能更接近于大同梦?
大同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人人都能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安定,夜不闭户。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
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9.《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相关主题